2011 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总结,了解文物修复全过程

更新:05-3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段小彤

2011年铁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举办,自2011年8月15日至2011年10月30日,历时两个半月,地点为西安泾河工业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泾渭基地。

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周为理论课阶段,系统讲授保护修复概述、修复历史、铁制文物制造技术历史、文物调查方法现状等理论课。第二至第四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上午讲授铁制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下午进行动手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物的甄选、建档、修复等工作。第五周开始为实践阶段,独立完成某一件铁制文物的保护修复全过程,注重培养个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感觉各方面都受益匪浅,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现结合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经验与失落,对近两个月来的学习情况做个小总结如下,并谈一些结合实际工作的一些感想。

1.树立科学的保护修复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理论是指导具体实践行为的准绳。打好理论基础就是要学习和树立科学的工作观,这对于我们文物保护修复的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修复工作者的个人观念会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中,最终直接影响工作结果,这就要求修复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要有正确、清晰的认识。

文物的价值不在于文物本身,而在于其所体现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保护修复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文物的保存质量,延长其寿命。但最终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发掘历史文化信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前提。甚至可以说,修复工作本身也是对文物进行研究和发掘的过程。从实际工作来看,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重要的是文物身上所附有的可供研究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如:文献资料、图形资料、制作工艺等。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文物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被破坏,那么对文物的保护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保持文物原貌、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保证修复材料的可逆性和耐久性等保护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

2.必须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如前所述,保护修复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修缮、修补缺损的过程,更是对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研究过程。

就铁制文物而言,铁器从最初的萌芽到技艺成熟,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铁器在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至汉代已完全取代青铜器,成为兵器和生产工具的主要制造材料。铁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比青铜工具方便耐用。但同时,由于铁器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和破坏,难以长时间完好无损地保存。铁器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同时,铁器的制作工艺、形式风格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保留文物固有本质的同时,消除影响文物保存的有害物质,如何处理一些特殊形式的物质附着在器物上,如何把握介入的度。 这就要求修复者不能满足于单纯专业技能的运用,掌握更多相关的历史、文献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实际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鉴别文物的真伪。

3.加大预防保护力度:

预防性保护是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监测,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文物保存的环境一般有两类:贮存环境和陈列环境。无论哪种环境,都会受到温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污染物、生物效应、搬迁运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文物单位来说,文物保护修复的硬件设备和经费都比较紧张,相关专业人员也很少。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存环境十分恶劣,保护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单靠经济条件去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尽力营造一个相对适合文物保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使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对恒定,力求避免短期波动,保持卫生,防止生物细菌的滋生。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可以延缓其衰变时间。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加强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这是当前文物库房改建或改造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预防为主,保护为先!

根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金属文物保存环境温度不高于20℃,相对湿度不高于40%,照度小于300勒克斯;陶瓷文物保存环境温度为20℃,湿度保持在40%-50%,照度小于300勒克斯。

另外,还要注意文物保存环境的卫生,灰尘堆积不仅容易滋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还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盐分,形成电化学环境,对文物造成损害。

4.树立正确心态,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文物修复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是一项缓慢细致的工作,不能心急,必须细心观察,时刻保持耐心和谨慎,防止发生意外。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其本体的保护和修复必须十分谨慎。一旦盲目操作,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必须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一切可能损害文物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

前期调查很常见却极其重要,一方面是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其原有保存状况、受损程度的详细调查与评估。因此,必须严格认真地开展文物保存状况调查:提取影像资料,建立修复档案,详细记录文物基本信息,认真观察记录受损程度。对于一些有特殊造型特征或遗迹的文物,要多角度拍照,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审核确定修复方案。在严格确定可行后再开始。力求以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原始信息为主要原则。

良好的工作习惯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减少工作时的风险,而且前人的工作历史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和修复保护工作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动手前多思考,动手时要小心谨慎,并做好每一步工作的记录并录入修复档案。

5. 从实践阶段吸取的一些教训

实操阶段是我们培训的重点环节,我们将对铜钉、铁灯、铁矛头三件文物进行修复操作。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我们将掌握铁制文物修复的大致工作流程,学会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也加深了对文物保护修复的认识。铁制修复的主要工作环节有:拍照、锉磨、除锈、淡盐、防腐、封口。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保存情况进行调整。

有些器物内部已经锈蚀成洞或出现裂痕,修复前需加固器身。很多器物表面附着大量污垢,应仔细清除。由于很多器物表面附着大量污垢,若不小心处理,很可能造成器物损坏。例如铁矛顶端附着数个直径约3毫米的环状物,就是在清理污垢后发现的。对于此类表面锈迹和污垢较厚的器物,需多次清理。

各器物的保存状况和锈蚀程度不同,除锈的尺度也不同。如铁矛的铁芯保存完好,表层锈蚀严重。有的部位看似已经清理到硬化的锈层,但下面仍有不少孔洞和粉末。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将锈蚀全部清理到铁芯层,必然使原有的锈层受到严重破坏,表面凹凸不平,影响美观。铁矛的铁芯薄,器身极其脆弱,若清理不善,不但会破坏兵器的原形,也会使器物更难保存。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操作尺度把握不够,操作过度的地方很多,前车之鉴。总之,表面松散的锈蚀最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化物,加剧锈蚀反应,应尽量清除。

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保存状况也可能有很大差异。比如铁矛,矛身锈蚀极为严重,十分脆弱。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武器两面的锈蚀情况也完全不同,一面硬化较多,另一面锈蚀较多。我先将表面硬化的污垢层和较大明显的锈迹去除,再根据器物局部部位的具体情况,分区域完成,每个区域使用不同的工具、把握不同的尺度。总之,主要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器物本身的原貌和历史风貌。

修复期间文物的保存也应注意。例如,一天早上,我发现前一天修复过的地方,出现了直径约一毫米的黑色粉末状凹坑,上部积有一滴水。从中我得到两个教训:1、连续十多天阴雨绵绵,空气湿度极大,在封存保护前,应避免文物大面积暴露在空气中;2、该部位硬化的锈迹不能全部清除。

文物经过千百年来受外界环境的侵蚀,其自身的腐蚀反应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表面的很多硬化锈层可以阻隔外界的进一步化学反应。我们的修复工作在短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改变了文物表面的化学微环境。如能得到有效控制,文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就能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反之则可能加剧其腐蚀反应,进一步恶化其保存状况。因此,清理时应在不影响整体形貌的前提下,保留一些致密的锈层。

6. 影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题外话)

任何事物都有其诞生和消亡的过程,文物也不例外,但如果其文化内涵能够保留下来,也是一种“保护”。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3D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利用3D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中制作出与实物高度相似的虚拟物体,其外观、材质、颜色都可以与原物完全一致,而这对于文物复制品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全方位任意角度的记录可以弥补传统2D图像的不足。对于一些造型艺术含量高的文物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可以说,通过这种技术,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永久地保存文物。此外,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对于文物的展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创新。例如,上海博物馆的虚拟青铜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虚拟游览都是这种技术的很好的尝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技术将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近距离聆听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教诲,也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了更加感官的了解。能够结识到很多文博单位的同事,不仅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也促进了很多业务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其中还有来自德国、韩国的文物修复专家给我们介绍了各自国内的工作情况和案例,让我们了解到一些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和理念,相互比较学习。感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搭建的这个文物保护平台,两个多月积累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以后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尽一份力。

【2011 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总结,了解文物修复全过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阿基米德在亚历山大里亚的求学之路:没有纸笔如何创造奇迹? 下一篇:小数点的故事:从无到有,作用巨大,失误却可能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