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是对数学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他们身上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数学家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华罗庚
有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孩子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看见路边有一座荒坟,坟边摆放着很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也许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我们去看看吧?”邻居家的孩子回答说:“好,不过就一会儿,我有点害怕。”勇敢的华罗庚笑着说:“别怕,世上没有鬼。”说完,他率先向那座荒坟跑去。
两个小孩来到坟前,仔细地看着石人和石马,这儿摸摸那儿,觉得很有趣。爱思考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和石马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疑惑地看着他,说:“我怎么会知道?你怎么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难怪人家叫你‘罗带子’。”华罗庚不甘心地说:“你能想办法算出来吗?”邻居家的孩子笑着说:“等你将来成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成了数学家,恐怕你就成名了。”
华罗庚不顾隔壁小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我以后一定会找到办法的。”
当然,计算这些石人和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金坛县城东的青龙山上有一座庙宇,每年都会举行庙会。年幼的华罗庚爱凑热闹,哪里热闹,他总在。有一年,华罗庚随大人去庙会,一片热闹的景象吸引了他。他看见一匹高大的骏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一位头戴羽毛、身穿花袈裟的“菩萨”。它所到之处,路上的人们都低头虔诚地膜拜。膜拜完毕,便把钱投进“菩萨”面前的小罐子里,然后就可以向神仙求卜卦、求医问药、求子纳福了。
华罗庚觉得好笑,却没有跪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很生气,骂他:“小孩子,你怎么不拜?这菩萨很厉害啊。”“菩萨真有那么厉害吗?”华罗庚问。有人说:“当然,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能得罪神灵,不然你会倒霉的。”“菩萨真的无所不能吗?”这个问题萦绕在华罗庚的脑海里。他不相信泥塑的佛像真的能救人脱离苦难。
庙会结束了,来看热闹的人们都回家了。华罗庚却远远地跟着“菩萨”走。见“菩萨”进了青龙山庙,便跑过去,趴在门缝里往里面张望。见“菩萨”能动,便下了马,脱下花衣,擦去妆容。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人们所供奉的“菩萨”其实是村民伪装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他把“佛祖”的欺骗之事告诉了村里所有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从此,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孩子,再也没有人叫他“罗带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启发了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可谁曾想,他的这一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好学的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专修学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留学英国的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元教授回闽奔丧,不愿因战乱而滞留家乡。几所大学闻讯,想请沈教授来福建讲学,但他婉言谢绝了。身为英华校友的他,为了回报母校,便来到这所中学给同学们讲数学。
一天,沈原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一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数的和。由于这个结论没有被证明,所以还只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但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就像一圈美丽的光环,在我们前方不远处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陈景润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听着。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他喜欢去图书馆,不仅看中学辅导书,还看大学的数理化教材,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绰号。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激起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并由此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虽然家里穷,但父母省吃俭用,努力供他上学。初中时,他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太简单,容易学。然而,一门数学课后来影响了他的一生。
苏步青读初三时,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学读书。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杨先生来教数学。第一堂课,杨先生不教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凭借强船大炮蚕食中国,中国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举了很多例子,讲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要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这一生不知道上过多少节课,但是这节课让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触动了他,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困境,也是为了拯救中国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出路,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新生。那一夜,苏步青辗转反侧,一夜无法入睡。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数学,从此树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旦对数学着迷,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冬,霜降的早晨还是风雪交加的夜晚,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计算。4年时间,他算出了上万道数学题。如今温州一中(即当时的省立第十中学)还珍藏着苏步青的几何练习册,毛笔书写,工整整齐齐。 高中毕业时,苏步青各科成绩都达到了90分以上。
17岁那年,苏步青赴日本留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从小就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撰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步青曾是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的讲师。就在一所日本大学准备以优厚的薪水聘请他为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在养育他的家乡任教。回到浙江大学担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难。面对困难,苏步青的回答是“吃点苦又有什么关系?我愿意,因为我选择的路是对的,这是一条光明的爱国路!”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熊庆来的故事
熊庆来(1893—1969),云南省弥勒县人,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精通儒家思想,但更喜欢现代学习,思想十分开明,对熊庆来的影响很大。熊庆来年少时就经常从父亲口中听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这在年幼的熊庆来心中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1907年,熊庆来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学校,不久又升入云南高等学堂。当时,清朝日渐衰落,各地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抗捐、抗税、罢市、封市、兵变之风盛行全国,清政府岌岌可危。熊庆来因参加“收回采矿权”的反法反清游行,受到学校处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让熊庆来认识到,要国家富强,必须掌握科学,科学可以国强民富。
1913年,熊庆来赴欧洲留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由比利时到荷兰、英国,再到法国巴黎。8年时间里,他先后考取了高等数学、力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证书,并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28岁的熊庆来完成学业回国,决心学以致用,救民于水患。1949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借熊庆来巴黎出席国际会议之机,解散了熊庆来辛勤耕耘了12年的云南大学。年近60岁的熊庆来深感“志向难成,报效国家无门”,决定留在法国继续进行函数论的研究。
“……祖国欢迎你们,人民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大业……”1957年4月,周总理写信给熊庆来,动员他回国。同年6月,在完成函数论专著书稿后,熊庆来毅然踏上归途,回到祖国怀抱。他表示愿意在社会主义的光照下,献身祖国的学术建设。回国七年间,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具有世界水平的数学论文,并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一批数学人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展现了这位70岁老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县人,自幼饱读天文、数学书籍,勤奋好学,刻苦练习,最终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都以“一直径乘以三周长”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为“一直径加三周长”。但加多少,众说纷纭。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才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分圆法”。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计算圆的周长。刘徽计算到96边形的圆内接多边形,得到π=3.14。他还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越多,π的值就越准确。 祖冲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计算,发现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还求得了π的分数形式的近似值。既取近似值,又取精确值。其中取小数点后六位为3.141929,是分子分母都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是如何得到这一结果的,无人知晓。如果用刘徽的“割圆法”计算,就得算出圆内接的16.384边形,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可见他求学的毅力和智慧令人钦佩。一千多年后,外国数学家才得到同样的结果。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一些外国数学史学家建议将π=称为“祖冲之率”。
祖冲之广读当时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坚持实事求是,对自己亲测计算的大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历代历法存在严重错误,勇于改进,33岁时成功编纂了历法,开创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庚(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也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问题。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是:“若势能相等,则体积不能相等”。即:若位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意一个与这两个平面平行的平面截去,截去的两截面积始终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个原理在西方语言中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然而,卡瓦列里是在祖冲之之后一千多年才发现的。为了纪念祖冲之父子在发现这个原理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大家也把这个原理称为“祖庚原理”。
华人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丘成桐的故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家乡是梅州蕉岭,长于香港。父亲曾在香港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在父爱与母恩的熏陶下,丘成桐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成绩优异。然而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必须边打工边读书,但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14岁丧父,家境贫寒,中学时期逃学一年,成绩很差,差点没考上。19岁那年,他来到美国伯克利,“注定21岁毕业时会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而是几年前UCLA要聘请丘教授时,一位老几何学家在系里讨论时引用了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十年后,他成了数学界的天才。从他进入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当时他才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了45分钟的报告。在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荣获美国数学会凡勃伦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1994年,获克劳福德奖。
此外,他还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加州最佳科学家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大学期间,丘在三年内修完了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优异的成绩和钻研精神得到了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的赏识,极力推荐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前后,伯克利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聚集了大批杰出的几何学家和青年学者。在这里,丘获得了IBM奖学金,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牌和荣誉都颁给了在课堂上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阻挡丘成桐前行的脚步,他继续进行大量复杂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功。
坚韧、执着、坚持,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并不是所有拥有这种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的成就。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曾说,丘成桐“不仅具有几何学家的直觉能力,还具有分析家的天赋”。著名数学家郑绍元回忆说,丘成桐近二十年来一直在思考许多数学难题,虽然至今未能破解,但他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一直十分关心中国的数学事业,自1984年起,他从中国招收了十几位博士生,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的人才。他的做法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去理解数学的本质。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凡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追寻到数学的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索既是人生的意义,更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过很多精彩的定理。如果你学数学,读到研究生,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精彩。他的卡拉比猜想无疑是数学,特别是超弦理论中最深奥的定理之一。它的应用如此广泛,我想丘教授自己当时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写过很多书,获奖无数。这些也给他带来很多误解。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成功,20多岁就成名,所以有人说他狂妄自大,傲慢自大。当然,这样的成就也给了他傲慢的资本。我把他和陈省身作比较。陈省身先生,你跟他相处久了就会知道,他也是狂妄自大,只是他们表现狂妄的形式不同而已。丘成桐性格直爽,数学和人品就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时候,你数学不好,他就不会想多跟你说话,你做的事情不合他心意,他也不会想理你。
这位先生笑而不语,他可以和任何人和平相处,但他的笑容里有敬意,也有鄙视,你自己可以感受得到。他们都是真正的绅士,都是我最敬佩的数学大咖,他们都尊重真正的绅士,尊重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才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三十多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数学、物理学脉搏,引领世界数学发展潮流,而且始终以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中国数学的进步,培养了大批中国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遍布国外各重要大学。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张秋建
张秋俭,北魏清河(今河北省临清市)人,生平不详,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其著作《张秋俭数学经》流传至今。
《张丘见马案经》成书于公元466年至485年间,共三卷93题,内容涉及测量、纺织、兑换、赋税、冶炼、土木、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其格式为问答式,条理严谨,文字优美,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一笔宝贵的遗产。后世北周学者甄鸾、唐代学者李淳风等先后对该书进行注释。尤其到了唐代,该书经太史李淳风注释整理,并被列入“马案经十书”,成为当时数学殿堂教师的必读书目。 “十数经”即《周俶数经》、《九章算术》、《海道数经》、《孙子数经》、《五草数经》、《夏侯阳数经》、《张丘见数经》、《五经数经》、《集古数经》、《述疏集规》等十书。“十数经”大部分已在清朝失传。乾隆初年(1736年)以后,戴震致力于整理古代数学书籍,并编纂了《永乐百科全书》,使后人得以一窥古代数学的面貌。
张秋见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造诣深厚。其主要成就有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元素的相互查找、“百鸡法”等。“百鸡法”是举世闻名的不定方程问题,在意大利13世纪斐波那契的《算术》、阿拉伯15世纪阿尔卡西的《算术秘诀》等著作中都出现过同样的问题。张秋见在《算术》中提出了“百鸡问题”:“一只公鸡值五元;一只母鸡值三元;三只小鸡值一元。如果用100元买100只鸡,那么公鸡、母鸡、小鸡分别有多少只?” 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值5元,一只母鸡值3元,3只小鸡值1元。如果用100元买100只鸡,你能买到多少只公鸡、多少只母鸡、多少只小鸡?”百鸡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解释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说张秋见年少时就聪明伶俐,尤其计算能力突出,因此被誉为“神童”。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听到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秋见为徒,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有数学天赋,便找到张秋见,亲自出题考验他。题目是这样的:有两个和尚甲、乙,分别去为寺庙化缘,半个月后,两人带着一些银子回到寺庙。此时,如果乙给甲10两银子,甲得到的银子是乙的5倍;如果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两人的银子相等,请问甲、乙各得多少银子呢?
萧秋见想了想,有了主意。他说:“根据A给B10两银子,那么两个人的银子数量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知道A原来比B多10+10=20两。而B给A10两银子,可以确定A现在比B多20两,加上原来多出的20两,一共多出了40两,而这多出的40两正好是B剩余银子的5倍,所以B剩余的银子数量就是40÷5=8两,剩下的8两就是B给A10两之后的剩余银子数量,因此可以知道B有10+8=18两银子,A有18+20=38两银子。” 夏侯阳听到萧秋见的回答后,十分满意,立刻收萧秋见为徒。这个问题在张秋见的《算经》中有记载。故事虽不可信,但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出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著名的上海务本女中。徐瑞云自幼喜欢数学,中学时期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她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有朱树林、钱宝聪、陈建功、苏步青等,另外还有数名讲师和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二人讲授。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上一届两个班就有五名学生,她所在的班只有十几名学生。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所以徐瑞云的一些同学以为苏步青是个助教。然而,听了一堂课后,不禁惊呼:“没想到一个助教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让知情的人哈哈大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徐瑞云学习刻苦,认真听讲,做笔记,考试经常拿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浙江大学数学系留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蒋希明结婚。婚后三个月,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奖学金,双双乘船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数学家卡拉卡耶夫录用为她的数学博士生导师。当时,很多学生都想请他做导师,都被他拒绝了。不过,徐瑞云这位东方姑娘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了卡拉卡耶夫的最后一位弟子。徐瑞云主攻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源于物理学中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但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将来能在分析和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徐瑞云夜以继日地工作,收集了大量的知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论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式》于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后,Xu Ruiyun和他的妻子在1941年4月返回中国,并被雇用为副教授,并在困难的情况下正式培训了Podium。 1944年11月,英国科学探险的负责人,Xu Ruiyun的相互学习和科学研究也参加Ihua,Ye Yanqian,Jin Fulin,Zhao Minyi,Sun Yifeng和Yang Zongdao,后来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者。 1946年,现年31岁的徐·鲁伊恩(Xu Ruiyun)被提升为完整的教授。
1952年,她被任命为数学部门,并被任命为数学部门,并在她的领导下建立数学部门在建立数学部门的同时,成为全国各地的同龄人,Xu Ruiyun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
[中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数学家华卢根的短篇小说(选定的10篇文章)08-31
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12篇一般文章)07-21
中国古代励志故事11-14
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06-22
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05-13
经典的励志故事08-22
鼓舞人心的故事07-25
励志短篇小说01-07
经典的励志故事11-18
【数学家华罗庚的趣味故事:探寻荒坟石人的秘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