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淑真与郑思肖的菊花诗,表达的情感为何大不相同?

更新:06-0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两句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是的,南宋末年有一位诗人,名叫郑思孝。他那两句有关菊花的诗,也成为他对宋朝忠诚的真挚表白:“宁可枝头留香而死,不被北风吹散。”

朱淑真、郑思肖的诗选取了菊花同样的特性,第一句如出一辙,第二句也大同小异,但表达的情感却大不相同。

菊花

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是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入诗的历史悠久。屈原的《离骚》开启了“香草美人”的传统,采摘各种香草,以香草为衣食,其实也是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精神,不与庸俗之物同流合污。其中就有“朝饮木兰露,暮食秋菊落花”的诗句。从此,菊花也成为文人骚客喜爱的植物,成为精神的寄托。

隐士对菊花的喜爱始于陶渊明,其诗“菊香林中开,松翠岩上”将秋菊与青松相提并论,凸显了菊花在严寒中绽放、霜后繁茂的品质。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传达了隐士远离尘嚣、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

此后,菊花便频繁出现在诗篇中。毕竟秋天开花的花不多,秋霜过后仍绽放的花更是少之又少。菊花在诗篇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菊花盛开时,一类是菊花凋零时。

在诗歌中,枯莲与此类似,枯萎之后依然可以作为独立的意象而存在。不同的是,枯莲更多的是描写一种场景,在意境上构建一种不完美的美,而枯菊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这种不完美的美,也是一种品质的隐喻。

在朱淑真、郑思肖的两首诗中,诗人用了菊花凋谢后的特点:即使凋谢了,花瓣也不愿离开花茎,宁愿与花茎永远生活在一起,也不愿落到地上被泥土污染。

二人所作的全诗如下:

黄花·朱淑珍

野花有白的,也有红的,我到老了依然热爱这门手艺。

我宁愿在香枝上老去,也不愿跟着秋风飞舞的黄叶。

冬菊/画菊·郑思晓

此花不在百花丛中绽放,而独自在稀疏的篱笆旁绽放,趣味无穷。

宁愿枝头芬芳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走。

从时间上看,郑思孝生活在南宋末年,晚于朱淑真。郑诗的确是取材于朱诗,二者都取了菊花不凋零、凋零后仍附在枝头的特点,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有所不同,从情感境界上看,后者比前者更为升华。

朱淑珍的原诗是“宁可老在香枝头,不与秋风黄叶共舞”,郑思肖的诗是“宁可死在枝头,不被北风吹走”。后者的“死”字比前者的“老”用得更用力,表达的决心也更坚定、鲜明。从主被动关系看,朱诗中,菊花即使老了,也不会与秋风黄叶共舞;而郑诗中,一个反问句,更坚定地表明他宁可死,也不向元朝低头,永远忠于宋朝。

两位诗人以菊花凋零、香气四溢的姿态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但不要以为,所有的菊花都是这样衰老的。

《三言二拍》中,苏东坡与王安石有一则关于菊花的故事,故事的焦点在于菊花枯萎后会不会从枝头落下来。故事中,王安石写了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吹落黄花,满地金黄。”东坡接着说:“秋花不似春花落,告诗友们细细吟诵。”你要细细看,因为菊花枯萎后不会落到地上。

王安石于是把苏轼贬到黄州,到了秋天,苏东坡看到了菊花落一地的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根据品种的不同,有的菊花会一直附着在枝头直至枯死,有的则会落到地上。小说中的故事虽然不能当真,但它所反映的道理却是正确的:不要被一片树叶蒙蔽了双眼,以偏概全。

不管怎样,吟咏“宁可枝头留香而死,不为北风吹散”的郑思肖,确实是一位有不屈气节的文人。他的诗作多是思念故土,如“一心为中国梦,诗意永恒”、“此地暂为胡马,终身为宋人”。除了诗文,他还擅长画兰花。宋朝灭亡后,他画兰花从不画土。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土地被人夺走,你不知道吗?”

关于郑思肖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了解,关于他的生平和过往,可以直接点击本文右上角的搜索框,输入“郑思肖”进行搜索。

【南宋朱淑真与郑思肖的菊花诗,表达的情感为何大不相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魏晋西晋·李密陈情表:孝与忠的挣扎,责任与情感的抉择 下一篇: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