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要认真掌握文言语句的特点,确保译文内容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文言翻译跟很多题目一样,是按照得分点来评分的。出题人把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设置成翻译题,说明这个句子比较特殊,可能考某个名词,某个虚词,或者某个句型。做文言翻译题的时候,首先要思考自己所翻译的句子的命题点,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一、古汉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1. 抓住关键词
从词性上看,重点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要翻译好重点实词,就必须准确理解句子中的同音词、多义词、古今同义词、活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向性用法、使役性用法等)、特殊词、难词,并在译文中正确体现出来。
2. 掌握关键功能词
关键功能词主要指文言文句子中的副词、连词和介词。翻译功能词时要注意两点:①必译:有实义的必须译为实义,如“之”与“其”作代词;现代汉语中有相应的功能词可以互换,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首词、句末语气词等。
3.熟悉文言文句子
古典汉语句型是翻译题的重点,识别译句中的特殊句型是关键。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型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被忽视的定语后置句、宾语介词句、固定句型。
2. 古汉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译成现代汉语词语,使实词、虚词尽量贴近文意;所谓意译,是指根据句意进行翻译,使之尽可能与原文意思一致,句子尽量兼顾原文意思。
3. 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保留、修改、调整、删除、补充、变更。
1.“留”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为大多数人所听懂的、可以保留而不翻译的成语或惯用语表达(如果翻译,会显得语无伦次),如“他勤奋努力,功业显赫,但尚未受封爵”(《鸿门宴》)。成语“他勤奋努力,功业显赫”可以保留而不翻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书名、地名、官职、物品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而不翻译。
2.“改变”:
①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文言词语;②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代替古汉语单音节词;③用古汉语义项代替古今同义词;④用原词代替同音词;⑤用活用词代替活用词等。翻译时应做到全面细致,避免文言白话混杂,使译文显得不妥当。
3.“调”是指在译文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特殊句子的语序,使译文句子通顺。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词短语放在句后,翻译时应将介词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句子放在句后,翻译时应将定语移至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词的前面。
4.“删除”是指删除那些没有意义或者不需要翻译的填充词、虚词。
文言句子中的一些词,如句首助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特殊场合使用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可以删除,而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可以不译。
5.“补充”是指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或者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等,使句子的意思完整。
6.“变”是指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
这是在以上五种方法都用到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但要准确翻译仍然有些困难。特别是遇到文言文中用到修辞或典故的地方,要学会灵活翻译。例如: ①翻译比喻时,尽量保留比喻语句,如果不能保留,就直接翻译正文。例如《过秦论》中的“金城千里”可以译为“阔地,固城围,稳信赖”。
四、古汉语翻译的关键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整句话的理解,但出题者在选句上很有眼光,往往会选择有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把这些句子也列为高考的加分点。因此,考生对这些加分点要特别重视。答题时,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存、代、调、删、补、变”六种翻译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七点:
(1)词类的使用
词类的使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的句子也是高考专家特别关注的话题,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认真把握和区分。词类的使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含有词类的句子,要先判断词类的使用类型,然后再据此推断其含义。
例如:哥哥说:“不管我会不会砍柴,都是不可以的。”于是赶紧把他打发回去了。
翻译:哥哥说:“别说弟弟不会砍柴了,就算会砍柴也砍不来。”于是就让张成赶紧回家。
【解析】“樵”为名词,作动词;“归”为使役动词。
例:民以食为天,食无不克,三日无食,父子无活。
翻译:吃饭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事,老百姓没有吃饭就活不下去,三天不吃饭,父子俩就活不下去了。
【解析】“粒”作动词,是吃谷物的意思。
(2)特殊句型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型,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具有特殊句型的句子往往受到教师的重视,要想准确翻译这类句子,就必须能够翻译出它们的句型特点。
例子:吴国人况自诩才华横溢,但很少受到赏识。
翻译:顾况是吴人,他自诩才华横溢,但他所推荐或认可的诗歌(或诗人)却很少。
【分析】一个无语标的判断句。
例如:最近发生的事件眼看就要酿成大祸,但由于国王陛下的明智和迅速决策,罪犯被处决了。
翻译:近来所发生之事,眼看就要酿成大祸,幸亏陛下英明果断,严惩了罪犯。
【解析】结构助词“斯”是提彬的标记,“罪人斯屠”意为“杀死罪人”。
(3)一词多义
古汉语词语大多具有多义性,而这种多义现象往往是翻译问题的焦点。翻译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义项进行翻译。
例子:他于永乐元年入朝,留任为官,不久辞官而去。
永乐元年,他被召入朝,留任原职,不久又辞官而去。
【解析】“故”是“本来”的意思,“谢”是“衰落”的意思。
例子:使者到了,把经书、史书都拿出来,但留下一半没有打开,免得遭殃,人们都以为是他的功绩激励了他。(《四川卷八》)
翻译:使者到了之后,打开那些书卷,一看都是经书和史书,另一半他却没有打开,从而免遭灾祸。人们都认为这是他高尚品德的结果。
【解析】 得分点:“发”为“开”,“执”为“弃”,“义”为“思”,“执性”为“高尚品德”。
(4)古代与现代含义不同
文言文中古今意义不同的现象很常见,这个知识点在高考题中也经常会涉及到,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要把现代词翻译成古词。
例子:当他被召见时,他见到了他的心腹。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密而值得信赖”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也多指“亲近而值得信赖的人”。
例如:不管我的弟弟是否会砍柴,即使他会,也是不允许的。
【解析】这里的“不管”是“不说”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连词,表示无条件的关系。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汉语词汇则相反,以单音节词为主。这类知识点往往是高考老师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把古汉语词汇解释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例子:他隐居在贫寒之地,自己务农。林县人敬佩他的德行,有百余户人家来他那里居住。
【解析】本句中的“耕佣”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即“耕种”和“干活”。根据评分标准,如果不能解释“佣”的意思,就要扣分。所以本句应译为:(孟尝君)隐居在偏僻的湖边,自己耕种干活。林县士大夫、百姓都敬仰他的品德,于是定居下来的有百余户。
例如:他在富阳变得非常贫困并试图自杀。
【解析】本句中的“寻死”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而是两个词,“寻”、“死”,即“很快”和“死在(阜阳)”。本句应译为:于是他穷困潦倒,不久便死在了阜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利用其固定的意义来翻译,不能随意翻译。
例如:谥号就是其永垂不朽的原因。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动作的方式,可译为“习惯于…的方式”。
例子:给你这么多指示,为什么当事情发生时你会违抗它们?
【解析】“何义”由疑问代词“何”和名词“意”组成,用于询问动作或行为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其他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没乃……乎? (表示推测语气,译为“我害怕……”)、奈……何? (表示疑问语气,译为“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和推测语气,译为“我害怕……”)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转喻、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多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其修辞特点相应翻译。若待译句子运用了隐喻修辞,有的需要直接用主语代替隐喻,有的需要抓住隐喻,运用比喻性描写,以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若待译句子运用了转喻修辞,则应直接指出转喻的主语进行翻译;若运用了互文修辞,则应将相应的内容合并在一起进行意译;若待译句子是委婉语,则应根据上下文翻译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不要因事而高兴,也不要因己而悲伤。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互文性的修辞手法,如果不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很容易把这句话误译为:不要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快乐或悲伤。正确的翻译是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在一起。这句话应译为:不要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快乐或悲伤。
例如:但刘氏已日渐衰败,濒临死亡。
【解析】此句用的是比喻句,句子中的“日薄西山”是比喻我刘奶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翻译时,可以运用描写性语言将其译为:只因我刘奶奶的命如西沉,奄奄一息,危在旦夕。
例:金子磨尖了就会变得锋利。
【解析】本句运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金子”是转喻,指“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剑”,是物质的替代物。翻译时,要直接指出转喻的主语,译文为: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剑放在磨刀石上就会变得锋利。如果不理解本句运用的转喻修辞手法,很容易闹出笑话。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上述内容,因此,在准备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上几个角度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文言文分句技术
文言文分句和阅读现代汉语经典类似,需要语感。但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因此,除了课内课外阅读中等难度的文言文文本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分句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老师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文言文分句中经常用到的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不要怕古汉语标点难,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很容易了。
不管文章多长或多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
只有当你完全理解了内容的主旨之后,你才可以开始分解句子。
从头到尾阅读整个文章,区分易懂的部分和难懂的部分。
专注于“说”、“云”和“说话”,对话最容易被发现。
常用的虚词都是符号,可供参考的规则较多。
掌握习惯句型,不要破坏固定结构。
词性和含义需要仔细研究,语法结构有助于判断。
平行、对照、重复为修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相同的单词紧密相连时,中间通常会有一个停顿。
做完题后回头再看,按照要求仔细检查。
通过读课本打牢基础,通过读经典培养语感;
练千首歌,观万把剑,常练标点符号。
文言文句子标点技巧
1. 不要担心段落的长度。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只有在完全理解了主要思想之后,才能拆分句子。
在标注文言文标点时,大部分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边读边标点,读完课文,标完之后,回头再看,却发现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标点符号是息息相关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理解大意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因为不理解就无法使用标点符号,不理解就无法使用好标点符号。
不能粗心大意,好像懂了但没有完全懂,只看一两遍就浏览一遍。
当你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汉语文本时,你应该先把它通读一遍,反复研究,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在你确定的地方再分解。
2. 从头到尾阅读全文,先分清易部分,后分清难部分
在我们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自己的语感把可以分解的句子分解,逐渐缩小范围,然后再重点分析难句。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先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比如下面提到的虚词和对话)把容易区分的句子分解。
另外,一定要对全文有了解,对于难断的地方,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仔细思考,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重点关注“说”、“说”和“口语”,因为对话最容易被察觉
文言文中经常用“谓”、“云”、“言”等词来描述人物的对话,这样便于正确切分句子。遇到“谓”、“云”、“言”等词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轻松判断说话人和话语内容。
4. 常用虚词是符号,有更多规则可供参考
文言文中有很多像“指呼者呀”这样的虚词,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常常是区分句子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种常用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它们在句子中的常见位置,有助于分句: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惟、盍、夫、且夫、若夫”等,可以离于句前;多用于句首相对独立的感叹词,如“嗟夫、嗟乎、兀呼”等,可离于句前,也可离于句后。
②“也、矣、耶、哉、乎、焉、兮、耳、只是”等句末助词后可以断句;
③一些常用于句首的连词,如“勾”、“纵”、“是故”、“当时”、“向使”、“而”、“没人”、“至若”、“其所”、“继而”、“虽使”、“然则”等,大多可以在句首前加断句;
④ 常出现在句首的时间词,如“简要地”、“刚才”、“已经”、“这一次”、“之后”、“一后”等,也有助于分句。
当然,用虚词标点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他生我前,闻道先我,故我随他,学他”这句话中,“乎”在句中与“于”一样,都是介词,词性发生了变化,“也”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可以标点,也可以不标点。
5. 掌握特殊句型,不要打破固定结构
文言文涉及的古典汉语句型很多,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以下这些古典汉语的惯用句型,比如:“为什么会有……”;“怎么会……”;“只有……才是……”;“不仅……而且……”;“难道不是……吗?”;“难道不是……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的好“帮手”。
记住文言文中比较固定的短语,不要把它们拆开,可以减少标点符号的错误,如“有”、“无”、“有”、“没有”、“想”、“什么”、“是什么”、“至于”、“足够”、“一无所获”、“不,为什么”、“所以”、“那么”等。
6. 词性和意义要认真研究,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判断
古人不懂得语法结构,只用模糊的语感来标点句子。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的结果来决定如何标点句子。文章中某些词的上位或下位有时很难确定,但利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就很容易解决。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主语和宾语一般都是名词或代词,谓语多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的位置以及与前后词的关系进行推理,就能提高分句的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和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掌握了文言文的语序规则,将为文言文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奠定基础。
7、平行、对照、重复为修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似的词语连接紧密,通常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古人写文章,很注重排比、对应、互关的工整,喜欢用排比句、并列句、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地标点句子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个特点来标点句子,标一处,就可以标好几处。
古汉语中两个相同的词一起使用时,如果不是形容词或者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属于两个句子,中间要分开。
如《愚公移山》:“你的心肠强硬,无法改变。这无异于寡妇和她弱小的儿子。我死了,我的儿子还活着。我的儿子有孙子,我的孙子有儿子。我的儿子有儿子,我的儿子有孙子。这样,你的子孙后代就无穷无尽了。”
8.做完题目后,回头仔细检查,按要求做完
做完试题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语感的方法检查标点是否符合文言句子标点的基本要求,正确、合理。
文言文标点符号的基本要求是标点后的单词和句子要有意义,如果有些句子没有意义,就可能有标点错误;标点后每句话的内容要合理,有逻辑,如果内容不合理,就可能有标点错误。
9、读课本打好基础,读经典培养语感;练千首歌,观万把剑,勤练标点符号。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请点赞【阅读】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购买课程后查看入口
进入“汉语大师官方”微信公众号
进入【汉语大师官方】公众号
点击菜单栏【关于我们】-【大师商城】
《
【文言文翻译技巧:抓住命题点,把握得分关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