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妇联推出清廉家风故事系列,倡导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更新:06-0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家风好,则官清正;家风坏,则官腐败,从古至今,几乎都是如此。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到自己家庭,还关系到党风、政治风气。帮助腐败,虽然一时享受奢侈,但最终会造成家庭的毁灭、妻离子散;帮助廉洁,虽然生活平凡平淡,但换来的却是亲人的温馨陪伴和持久的幸福……

为营造廉洁修身、廉洁家庭生活的良好氛围,泽州县妇联特推出“廉洁家风故事”系列活动...

女儿邓志典赴美读研究生的前一天,邓稼先突然问她:“你看过电影《坠入深渊》吗?”电影讲的是一名女大学生阿布莱在欧洲留学期间,因为贪图享受,把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朋友拉下水,而被情报部门利用。女儿立刻明白过来:“爸爸,我不会这么做的。”邓稼先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教育孩子。

1986年6月24日,中央军委决定将隐瞒身份28年的邓稼先解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长篇报道,题为《中国两弹功臣邓稼先》。此时,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奠基者和先驱,已经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35天后,62岁的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他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一心一意为国威国强”,这是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纪念邓稼先所写的诗句。作为“两弹一星”的功臣,邓稼先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精力、荣誉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把对父母、妻子、儿女的爱转化为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热爱。

牢记父亲教诲,科学报国

邓稼先的家风:简朴一生奉献国家

在父亲的教导下,邓稼先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孝”的内涵。

北京沦陷后,日军强迫市民和学生举行游行庆祝胜利。当时还是学生的邓稼先气得把旗子撕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校长得知此事后,虽然避而不答,但邓稼先已经无法再留在北京,家人安排他去昆明继续深造。临行前,父亲叮嘱他:“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住,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赴美留学,日夜苦读,仅用一年零一个月就修完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 获得学位仅仅9天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的优厚条件,立即启程回到贫困的祖国投身建设。

1958年,当国家需要他领导核工业研究时,他毅然接受了任务。从此,他隐姓埋名,不再发表学术论文,不再做公开报告,不能出国,甚至不能告诉家人他去哪里。28年里,他为祖国的核工业发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氢弹用飞机投掷成功,地下核试验成功……他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献出生命,只为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在一次核弹空投失败后,为了研究失败的原因,他亲自到试验场寻找弹片,身体为此受到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但他却不肯休息几天,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周恩来总理当面称他为“中国的费米”。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出癌症,他平静地说:“我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临终前,他告诉身边的人:“别让别人把我们落下太远。”邓稼先将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外化为实际行动,这也是他对父亲最大的孝心。

默默地陪伴妻子

邓稼先的家风:简朴一生奉献国家

1953年,29岁的邓稼​​先与许鹿溪结婚。婚后,两人的生活平静而幸福,回家的路上随处可见他们散步的身影,在屋角玩着别具一格的游戏,轻松欢乐的气氛是这个小家庭最常见的氛围。后来,又相继生下一女一子,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几分温馨。

然而这一切在邓稼先调动工作后就改变了。1958年盛夏的一个夜晚,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都睡着了。从他进家门的那一刻起,妻子就察觉到他不一样了,在一旁等候。过了一会儿,邓稼先用一种与平常完全不同的语气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至于调去哪里、做什么,他都说不上来。许鹿希有些不情愿,但邓稼先却坚定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以后的工作,如果把这件事做好,我这一生就有意义了,为它去死也值得。家里的事,都托付给你了。”这意味着他把两个孩子、生病的父母和整个家庭都完全交给了妻子。她不知道丈夫要做什么,但看着意志坚定的丈夫,她选择了默默承受一切:“你放心,我养你。”此后的28年,留给许鹿希的更多的是思念和担忧。 即便邓稼先偶尔回来聊聊天,受到限制,但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许鹿希隐约知道了丈夫在做什么,她觉得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早已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他们结婚33年,但共同生活仅6年,最后一年是在邓稼先生病期间度过的。邓稼先去世后,家里的摆设从未改变,他用过的所有东西都标注了年龄和使用日期。他坐过的沙发上的毛巾从未换过……在许鹿希的世界里,他没有离开。

让孩子学会过平凡安静的生活

邓稼先的家风:简朴一生奉献国家

作为父亲,邓稼先对孩子十分溺爱,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陪孩子玩耍。当女儿第一次叫他“爸爸”时,他激动不已,一把抱住还不满一岁的女儿,让她一遍遍地叫他。之后,他的要求不断升级,“好爸爸”、“很好的爸爸”、“非常好的爸爸”,直到他想不出其他形容词。陪儿子玩耍对邓稼先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时候往往已经没有了年龄上的差距。儿子邓志平六七岁时,经常天黑就出去捉蟋蟀,邓稼先就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儿子。逢年过节,父子俩在阳台上放鞭炮,看谁扔得远、扔得准,鞭炮的清脆声和父子俩欢快的笑声老远就能听见。 调皮的儿子经常脏兮兮地回来,妻子忍不住唠叨几句。邓稼先总是宽容地劝说儿子:“孩子,别管得太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

虽然他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但在一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无所作为”。女儿邓志典不到十五岁,就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多少父母为她操心。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到一家箱包厂工作,一干就是四年。这期间,一次核试验结束后,邓稼先放弃回京休养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步行二十多里路来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了几罐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攒下的养分。看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他心里有些苦涩。以邓稼先“国宝”的身份,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女儿带回来,但他没有这么做,女儿是研究所里按政策最后一个回京的。 回到城市后,志典在一家皮具厂当一名普通生产工人。

但在其他事情上,邓稼先却尽心尽力地帮助孩子。高考恢复后,女儿决定参加考试,但她从未学过物理,她请来的老师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办法补课。此时,邓稼先因为工作原因,刚好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于是他亲自带头。没有课本,他骑着自行车到旧书摊上找旧课本,每天晚上教女儿物理,经常教到凌晨三四点。父女俩一起努力三个月,完成了中学五年的物理课程。其实,这对于从事前沿科学的邓稼先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后来,邓稼先自己回忆道:“在中学教书,比在大学教书还要难。” 当女儿因为外面的吵闹环境而静不下来时,邓稼先送给女儿一首陶渊明的诗:“茅屋筑在人间,不见车马喧嚣。问君何以至此,心远处处幽处。”女儿明白了。1978年,兄妹俩同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除了在学业上尽可能地帮助和引导孩子,邓稼先也更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方面的教育。在邓志典赴美攻读硕士学位的前一天,邓稼先突然问她:“你看过《坠入深渊》这部电影吗?”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女大学生阿布莱在欧洲留学期间,因为贪图享受而被情报部门利用,拉着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朋友下水的故事。这时父亲提起这部电影,女儿立刻明白了:“爸爸,我不会那么做的。”邓稼先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教育孩子。

邓稼先一心一意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着想,但对生活从不索取。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除工作需要外,从不使用分配给他的专车。单位给他分配了新房,但他坚持不搬,继续住在旧公寓里。他朴实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邓志典在美国读硕士时,生活俭朴,对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兴趣,衣服都是从国内带过来的。邓志平在大学工作,他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也非常低调。他在回忆中说:“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执着和毅力”,“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种平凡、安静的生活态度。” 他还说:“做科研要吃苦,真的不容易。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如果真想做科研,就要付出努力。”

邓稼先给家人留下的遗产很少,但给后人留下的精神风貌却不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泽州县妇联推出清廉家风故事系列,倡导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文言文翻译技巧:抓住命题点,把握得分关键 下一篇: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