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居《朝野前在周星》:“唐丘官侍郎与来俊臣商议案情,俊臣请来分别审问星,星却毫不知情。二人正吃饭时,对星说:“囚犯多不肯招供,你若有所为,又如何?”星说:“这很容易。取一大瓮,四面烧上炭,叫囚犯放进去,有什么不招供的呢?”便要来一个大瓮,四周点上火,站起来对星说:“兄弟,我里面有事要审问你,请你进这瓮里去。”星吓得连连叩头,囚犯们立刻都投降了。[1]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记·武则天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文昌右丞周兴、丘慎机谋反,太后便命来俊臣查探。俊臣与兴正查案,一起吃饭。俊臣对兴说:“犯人多不肯招供,怎么办?”兴说:“这个好办!取一个大瓮,四周烧上炭,将犯人放进去,有什么不招供的呢?”俊臣便要来一个大瓮,也像兴那样在瓮四周烧上火,然后站起来对兴说:“兄弟,有罪有据,请进瓮里去吧!”兴大惊失色,叩头认罪。[2]
成语故事报告
编辑
走进陷阱(2张)
唐朝的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残暴的官员,其中最凶残的两个,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用诬告、告密和残酷的刑罚,杀害了不少正直的文武官员和平民百姓。有一次,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的手里,竟然是告密信指控周兴与他人勾结谋反。武则天大怒,命令来俊臣调查此事。来俊臣忧心忡忡,认为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人,光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说出真相的。但是如果没有结果,皇帝又会怪罪到他头上,我可承担不起,该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家里,两人互相劝酒,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息一声,说道:“兄弟,我办案时,经常碰到一些不肯招供的犯人,不知你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道:“这可不好办啊!”他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即装出一副十分诚恳的样子说道:“哦,请你指点。”周兴阴险地笑道:“找一个大坛子,四周用炭火加热,然后让犯人进坛子里去。你想想,还有什么事不能招供?”来俊臣连连点头,立即命人拿来一个大坛子,四周照着周兴说的点上炭火。然后转头对周兴说道:“宫里有人告发你谋反,上级命令我严查。不好意思,现在你自己进坛子里去吧。” 周兴一听这话,手中的酒杯“咚”的一声掉在了地上,随后“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连连磕头说道:“我有罪,我有罪,我认罪!”[3]
习语及其含义
编辑
来俊臣也是一个狠官,他非常了解周兴的办案风格和特点,知道自己的手段未必能解决武则天交给自己的任务,于是就设下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陷阱,让周兴自己设下陷阱,然后再把他放进陷阱里。这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经典例子。
在这个成语故事中,来俊臣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非常巧妙地惩罚了周兴。从心理学的角度,它告诫作恶之人要小心自己将来的行为造成的悲惨后果。[4]
成语使用报告
编辑
用作谓语或定语;用于书面语中。比喻用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君:人称代词,你;翁:一种陶器。[1]
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席方平:“我舀西江水来洗你肠,焚东墙床来请你入瓮。”
鲁迅《墓:论缓和公平竞争》:“善良的人们也许会问:那么,我们难道不要公平竞争吗?我可以立刻回答:当然要,但是为时过早。这是诱敌入网的办法。”
茅盾《子夜》第8期:“他惯于用诡计引诱农民上当。谁知,这次他又耍了个‘引诱农民上当’的把戏?”[1] [5]
【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中周兴请君入瓮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