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安贫乐道,高尚节操的传世之作

更新:06-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山是神灵创造的,而不是山的高度。

水不一定要很深。

此室虽简陋,吾德却芳香。

台阶上的青苔是绿的,透过窗帘看去,草地也是绿的。

与汝谈笑,无往不利。

可以调琴,可以读金经。

没有音乐打扰耳朵,没有文书工作劳累身体

南阳有诸葛麓,西蜀有紫云阁。

孔子说: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思想进步。刘禹锡著有《刘邕客集》,《陋室赋》是他被贬为地方官,担任河州刺史时所作。刘禹锡的这首题词,是用来抒发自己心声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住房屋的描述,力图把“陋室”描绘得不简陋,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品德的愿望和安于清贫的生活情趣。

2. 关于“明”

碑文原本是铸刻在器物或石碑上,记载事迹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录功德事迹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示或鼓励。刘禹锡的这一篇碑文是一篇自我志向的描述,文章通过描述自己居住的房屋,表达了他保持高尚品德的愿望和安于清贫的生活情趣。

碑文一般押韵,讲究句式工整,常用排比、对仗。

3.学习文本:

流利地大声朗读,掌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寒舍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山不在高……但我的德行芬芳”):用比喻的方式引入话题,赞扬简陋的房屋,表达主人对自己高尚品德的自信,点出文章的主旨。

第二层(“阶上青苔翠绿……无人因文书工作而疲惫”):着重描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活动,进一步凸显“唯我德性芬芳”。

第三层(《南阳诸葛阁、西蜀紫云阁》)将简陋的房间与古代名居诸葛阁、扬雄等相比较。

第四层(最后一句):以孔子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含蓄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傲骨和高尚的志向。

思考:

1、文章开头不长,却提到了“山”、“仙女”、“水”、“龙”、“房间”等,请说明写这些人物和事物对凸显全篇文章主旨的作用?

本文的题目是《寒舍》,正文处处强调寒舍简陋而不寒酸的特点。文章开篇描写山水,就是用相近的事物作比喻,引入《寒舍》这篇文章的文体形象。写山时说不高;写水时说不深,都在揭示其可贵的内涵,并通过“名”和“灵”这两个词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那就是观察和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是什么,为后面对寒舍的正面描写奠定了基础。在第三句中,首先用一个简练的判断句,指出自己的房子就如同不高不深的山和水一样,是一栋外表朴素的房子。 紧接着一个“唯”字,由写环境转为写人,引出了简陋房屋的可爱与珍贵——因为主人(也就是作者)品德高尚,所以并不显得简陋。作者借此初步展现出他高傲的性格和安于贫寒、享受生活的情趣,凸显了全篇的主旨。

2.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山不因高而出名,因有仙人而出名;河不因深而出名,因有龙而出名。”这是什么意思?

房子没有简陋或破旧,只要住在里面的人品行高尚,房子就不破旧。(或“这是一所简陋的房子,但我的品德高尚”)

3.请在文中找出描述简陋房间内安静祥和环境的句子。

台阶上的青苔是绿的,透过窗帘看去,草地也是绿的。

4. 简陋房间的主人住在简陋的房间里,但他却很快乐。为什么呢?

陋室主人之所以乐于在陋室生活,是因为“吾德芬芳”,他满足于陋室中清静、充实、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并为自己能像古代圣贤那样居住在陋室而感到自豪。

5. 孔子的“何愧于心”在文中指的是哪一句话?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唯我德性芬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抱负,启迪了文章的主题。

4.深入探索:

1.这篇短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情趣?

这篇短文是作者抒发自己心声的短文,通过对所住房屋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保持高尚品德的愿望和安于清贫的生活情趣。

2. 这篇短文用实物来阐释道理、抒发情感。这种写作风格的优点是什么?

这篇短文以物喻理、以物抒情,具体来说,以“陋室”宣扬“德行”,展现了作者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愿望。这样写的好处是,把要讲解的比较抽象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形象化,寓意深刻、趣味盎然。在人们有共识的前提下,逻辑自然,容易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3. 作者家住简陋的房子,但生活充实而不平凡。这是对他这一生内容的总结。(不超过15个字)

还有大文人与我谈笑风生,调着琴瑟,读着金经。

5.积累:

1. 特殊句型

What is so shabby about it?(倒装句。为了强调宾语“what is so shabby”,用“之”放在动词谓语“有”之前。译文的语序应为“what is so shabby about it”。)

2. 词类的使用

山不在高,但有仙人而出名:名词作动词,意为出名。

不是水有多深,而是龙有多神奇,形容词用作动词,更显其神奇。

唯我德性芳香:名词作动词,指家主品德优良,高尚,可译为有股芬芳的香气。

耳朵里没有丝弦乐器的声音,一片混乱:形容词作使役动词,意思是使某人感到困惑。

没有文书工作带来的疲劳。这个动词用作使役动词,使某人感到疲倦。

3. 关于本文的烫金技术

“一山不在高,而以仙人名之;一水不在深,而以龙水神奇之。”作者从正面的对比入手,用仙山、龙水来比喻陋室,犹如溪水直泻而下,自然而然地引出正题:歌颂陋室。这样的写法,既实又虚,既明快又自然。陋室里照耀的光芒不是别的,正是“吾德芬芳”。由于吾德高尚,陋室虽简陋,却不简陋。加上绿苔、碧草、白琴、金经,充满色彩的美感,确实照在人的眼里,营造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经过环境的描写、交友的叙述、志向的抒发,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自己比作诸葛亮、扬雄。 这又是一句有力的陪衬,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志向和安于贫贱、享受人生之道的情趣。前有古人,后有后人,如此简陋的房间,难道不应该用一句题词来表达吗?诗以俚语开头,以俚语结尾,前者为引子,后者为重点。八十一字融为一体,把天下浓缩成一滴晶莹。非“大文人”不可。《唐隐归前》称赞刘禹锡的拟乐府篇章“明快流畅,深思迂回”,他的散文也当得上如此。

(马玉凤,《论<寒舍>与<莲之恋>同伴》,摘自初中生《课文分析集》第2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寒舍赞》首先用比喻、典故的诗法,通过“山”、“水”、“仙”、“龙”来介绍“寒舍”(其实作者很喜欢名山美水和仙人的故事)。在比喻、典故中,一反一正,弱负强正,认为唯有仙人才能使山名,唯有龙才能使水美。这一开头就融入了凡事都要探求本质,而不是追求形式的思想。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寒舍”,进而凸显出“唯我德性香”的内核。认为“寒舍”虽然“寒舍”,但房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不觉得寒舍。显然,山、水、仙、龙都是衬托物。 用这种比喻、典故的衬托,凸显了不以为屋陋而“香”的高傲品格,这样写起来既没有枯燥,也没有艰涩,反而更加生动。

(小洁,《陋室不陋》,初中《课文分析文集》第2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以下简称《小文》)

看碑文前四行,一般认为是虚构山川描写,以衬托陋室,其实并不全然如此。他在《河州刺史堂壁碑》中写道:“镇名良山,湖名离湖……神仙故事在郊野,草丛中。轩辕有台,彭坑有洞。名山名鸡笼,名谷名濡须。奇事有血色处,祥瑞之物名飞井。”在《濡阳书事七十韵》中,他列举了飞井、乌江、轩辕台、彭坑石室、曹操庙、濡须谷等河州名胜古迹。 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峭壁险峻的鸡笼山、波光粼粼的古蠡湖、冷云缭绕的如蜀雾水……这些与朦胧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引起了刘禹锡的极大兴趣。他多次撰文,高度概括为“山不因高而出,因有仙而出;水不因灵而出,因有龙而出”,以此来衬托题词的主体——陋室。这样,文章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作者的感情也更加饱满,使这篇短文显得圆润流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刘禹锡陋室铭:安贫乐道,高尚节操的传世之作】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请君入瓮: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与镇压政策 下一篇:中国翰园碑林景区清凉家庭乐·休闲研学游:国学礼仪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