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学到的第一首诗是《咏鹅记》。我猜全国98%的宝宝都知道这首诗!(我敢打赌,全国人民都能背诵这首诗,而且记得很深。)
中华文化的启蒙应该是多元的,怎么能只学古诗词呢?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也要了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韵律启蒙》、《唐诗三百首》、《李商隐韵》、《大智文集》……这些古书都要读。
但买回来之后自己翻看了一下,发现一些问题,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适合国学启蒙,有的可能成年人才看得懂,有的还挺有争议的,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友情提示,文章很长,经典语录可以略读)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各人本性相似,但习气不同。
无教则自然变,教之道,在于专。
孩子教不好,是父亲的错;孩子教不严,是老师的懒惰。
小孩不学习是不对的,小孩子不学习,大了学习还有什么用呢?
(部分摘录)
《三字经》是宋代进士王应麟所著,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全书通俗易懂,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等经典,核心思想包含“仁、义、信、敬、孝”,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古时候,孩子们通过背诵《三字经》来学习阅读和理解。
叮当妈 说道: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它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把阅读所积累的百科知识整合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通篇运用典故较多,充满乐观向上的气氛。
但百科目录的缺点是知识体系庞大全面,但不够细致,需要花很大力气给孩子讲解大量的典故,也考验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拓展能力。
如果不详细讲解,只是让孩子背诵,除了培养语感外,意义不大。(我侄女在中班背诵过三字经,但不太明白意思,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楚、魏、姜、申、韩、杨。
朱琴由旭,何璐诗章,
孔曹燕华,金炜陶疆。
齐邪走玉,白水斗章,
云宿盘阁,西帆蓬朗。
马陆伟昌,方苗凤华,
余任,袁刘,冯豹,石唐。
(部分摘录)
《百家姓》是一部有关中国姓氏的著作,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录姓氏411个,后增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叮当妈 说道:
百家姓中,有些字的笔画非常复杂,有些字作为姓氏读音与汉字本身读音不同,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向孩子解释多音字。还有一些生僻字,比如“酆”,成年人可能都认不出来,更别说孩子了。
叮当妈觉得,把百家姓当成常识来学,其实没必要,毕竟现在认识的字还不多。另外,多音字也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等孩子上了小学再考虑吧。
千字文
天地昏黄,宇宙浩瀚狂野,
日月盈亏,星辰排列。
冬来夏去,秋收冬储,
闰年组成了年份,音阶和音调也随着太阳而调整。
云生雨,露生霜,
黄金生于丽水,玉出于昆冈。
剑名巨阙,珠名夜光,
最珍贵的水果是梨和梨,最重要的蔬菜是芥菜和生姜。
(部分摘录)
《千字文》是南朝武帝下旨,梁朝文臣周兴思所撰,是我国早期小学教科书。文句浅白,易背易记,译本较多。对道德、伦理、处世之道的教诲,大有裨益。因所选千字多为常用字,生僻字少,易读易懂,故又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
叮当妈 说道:
《千字文》开头几句话视野开阔,文章内容宏大包罗万象,听起来很高端。但《千字文》创作于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的语言、社会生活、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古老的“常识”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了。
而且《千字文》的创作原本就是一个“拼凑”的过程,为了字数和押韵,有些句子是强行拼凑起来的,再加上大量引用典故,所以即使不看注解的成年人,直接阅读也会觉得困难。
此外,用千字文学汉字和过去不同,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和古代不同,对学习汉字的要求也不同。如今学习汉字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为学习做准备,也是为了方便日常生活。单纯机械地追求汉字的数量,赶上国学潮流,而不注重实际应用,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所以叮当妈妈不建议死学《千字文》。当然,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拓展一下视野。不要逼着自己学识字。常用的识字书、识字卡、识字课都很好,能帮你学会读、学字、学造句,学识字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理解、运用。不要太容易上手。(我们用的是洪恩识字,好玩又有趣,叮当已经认识100多个字了。)
千首诗歌
孟浩然《春晓》
我一觉睡到春天,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声。
夜来风雨,色彩霎时。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皆高飞,唯有孤云悠然远去。
唯一一个永远不会让人感到无聊的地方就是敬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如果你想看得更远,你必须攀登更高的台阶。
(部分摘录)
《诗千首》是我国古代具有启蒙性质的诗歌总集,是宋代谢枋德《修诗千首》(全七言律诗)和清代王祥选集《五言诗千首》的合集。所选诗多为唐宋名家名篇,通俗易懂,题材多样,有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情怀、悼古悼今、咏物画、宴饮宴饮等。
《千首诗》共四卷,收录诗人122位,诗歌226首,其中唐代65首,宋代53首,明代2首,无名氏2首,均为律诗、绝句。
叮当妈 说道:
《千家诗》被誉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短小精悍,句式优美,主题丰富,广为流传,适合启蒙。
叮当妈发现,我们潜意识里教给孩子的诗词全都是《诗经千首》里的。绝句、五言律,寥寥数语勾勒一幅画卷,抒发一种情感,用最普通的词语来表达。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华。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好好给宝宝培养。
唐诗三百首
孟浩然《春晓》
我一觉睡到春天,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声。
夜来风雨,色彩霎时。
王伟的《鹿篱》
空山之中不见一人,却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倒映的影像又回到了森林深处,再次照耀在青苔上。
王昌龄《出塞》
秦月明,汉关明,万里长征的人还未回来。
若是飞将军在龙城,胡马也不可能越过阴山。
(部分摘录)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广泛的唐诗总集,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1首诗歌,其中杜甫收录诗歌最多,有38首,其次是王维29首,李白27首,李商隐22首。
叮当妈 说道:
俗话说,读三百首唐诗,不会作词,也能背诵。作为著名的启蒙读物,三百首唐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气势磅礴,手法多样,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必学!
《诗千首》与《唐诗三百首》
《诗万首》内容朴素,收录了唐、宋、明三代诗人的名篇,主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容量较小,以叙事抒情为主,节奏轻快。
《唐诗三百首》以唐代诗人的作品为主,体裁广泛,有长律(百余行)、古体、乐府、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题材齐全,容量大,知识面广,思想感情复杂,更有大师风范。古时作为儿童学诗、立志之典范,今用于抒发情感、培养语感、提高文风。
教孩子使用平行句
逸东
天空转向北方,太阳从东方升起。
东风徐徐,朝阳朦胧。
野桥结霜滑,河道上的积雪开始融化。
忠臣报国一心一意,佳人却因春光而面色苍白。
孟克很早就得到了慈母的帮助,母亲曾三次搬家,孟克也因此成为了一名书生。
曾参通过圣人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开悟。
(部分摘录)
《寻梦篇句》是明代司守谦所作。篇句是一种排比句或对句。训练孩子写排比句,可以为以后写散文、诗歌打下基础。
《寻梦篇》为韵文,每篇三、四、五、七、十一字五句,每韵三节,共五句。此书与《声律奇梦》、《离翁对韵》等同,可作为背诗、写对联之用。喜爱诗文者,若能熟记,对写作大有裨益。
叮当妈 说道:
《寻梦篇》是《圣路奇梦》和《离翁对韵》最早的来源,年代久远。是吟诗作对联的教材,对诗歌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个人觉得比较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阅读学习,学龄前启蒙《圣路奇梦》比较适合。
李翁韵文
1. 东部
天之于地,雨之于风,大陆之于天空。
山花朝海树,红日朝天。
天空雷声隆隆,雾气浓重,太阳正在落山。
秋月风高时白,晚霞雨后红。
牛、女二星位于银河的左右,申、商二星位于北斗七星的西、东。
十月,边疆,严寒令边防士兵心惊胆寒。
第三个冬天的江上,无尽的积雪,让渔人感到寒冷。
(部分摘录)
《李瓮对韵》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所著,是人们学习写近体诗词、熟悉排比、押韵、组词的入门读物。全书分上、下卷,按韵律分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人物、物象虚实对应。
叮当妈妈说:《李生对韵》虽然内容浅显,适合小朋友阅读,但它并不只是一本学龄前读物。《李生对韵》里有很多关于人物、学问、历史等的典故,小朋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有人引导或者讲解才能理解。
韵律学简介
1. 东部
云代表雨,雪代表风,日落代表晴朗的天空。
来时的雁儿与去时的燕子相伴,栖息的飞鸟与鸣叫的昆虫相伴。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河东。
地上有青蜀宫,天上有广寒宫。
两旁杨柳在晨雾中泛绿,园中杏花在春雨中泛红。
他的两鬓满霜,他是路上的早行者;
傍晚,一位身穿雨衣、雾气弥漫的老人在溪边钓鱼。
(部分摘录)
《音韵启蒙》为清康熙年间进士车万余所著,是一本训练儿童应答和掌握音韵节奏的启蒙读物。该书成书于康熙年间,分韵类,涵盖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实音和虚音。
《音韵启蒙》是针对小朋友启蒙语音、韵律、排比知识而创作的,有针对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读起来轻松,意思也不复杂,让小朋友开心地接受音韵、排比知识的普及。
据说,如果你能背诵全文,并学会一些古典诗歌,你就能写出一些简单的律诗。因此,《声音与节奏启蒙》更像是我们今天的专业幼儿教育书籍。
叮当妈 说道:
我们听的是凯叔的《发音与节奏启蒙》,配上音乐确实很美,但叮当却不这么认为,她更多时候只是听着玩玩,其实她更喜欢听绘本故事和童谣,因为读起来容易,能大致听懂意思,所以更有吸引力。
这也告诉我们,成人和孩子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视角来选择儿童读物,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
我有《圣路奇梦》的网盘资料,有兴趣的可以和叮当妈妈聊聊拿来,先看看孩子喜欢不喜欢再买书!我们直接用牛婷婷放音频,没买书。
《离声韵》与《韵律入门》
这两本书的内容其实差不多,都是以韵组为基础,用来训练初学者平水韵的平斜骈文技巧。但总体来说,《里生对韵》相对更偏向成人,难度也略高一些。《生路奇梦》更适合当时的小朋友学习平水韵的知识。
关于学习
古代韵律启蒙的实践研究
《寻梦篇》《离翁对韵》《声律启蒙》等都是帮助排比、押韵、组词的启蒙读物。这些诗歌、对联的启蒙读物与现代文学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年代久远,韵律也有些许变化,不宜生搬硬套。
1、成年人因为有文学积累和生活阅历,所以能看懂文中的排比、用词,并能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感受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而孩子没有这些积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文中还有不少典故,比如“人间有清姝宫,天上有广寒宫”等,需要进一步解释和阐释,也考验家长的文学素养和积累。
2.《寻梦篇句》《离翁对韵》和《声韵引子》多以名词描述,不加阐释,只是简单的意象对比,更像是文字的华丽堆砌,缺少实际意义上的情感表达。
所以叮当妈认为,与其花功夫学节奏,不如多听《诗千首》、《唐诗三百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更适合孩子培养。《咏鹅》读一遍,有形象,有情感,有画面。
曾光先文
了解自己,了解敌人,并设身处地为敌人着想。
与朋友喝酒,对懂的人朗诵诗歌。
我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熟人,但是其中有多少是我真正的朋友呢?
遇见你如同初见,直到老去也不会有怨恨。
冰生于水却比水更冷,比学生更胜于老师;
弟子比师父优秀。
(部分摘录)
《格言增订本》又称《历代格言》、《古今格言》,是中国明代编纂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汇集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
《增广贤文》的核心是讲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全书精选了押韵的谚语和文学诗句,内容涉及礼仪道德、规章制度、民间典故、天文地理等,内容广泛,通俗易懂。其中有些谚语流传甚广,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叮当妈妈说:《增广贤文》是一本名言佳作集,讲的道理浅显易懂,对孩子积累语文,特别是写作文有很大帮助,绝对是个很好的素材库。所以比较适合小学以上的孩子学习,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积累写作素材。
琼林
教师和学生
马融搭起绛帐,前教学生,后排女乐师;孔子居杏坛,有七十贤士,三千弟子。设教堂,谓之“设帐”,也称“诵钟”;简陋的教堂,谓之“住”,也称“舍耕”。设教员,谓之“西宾”,教员座位,谓之“含章”。设学堂,谓之“家书”,教员俸禄,谓之“书秀”。公署桃李,指人徒弟之多;栏杆上长苜蓿,指教员饮食微薄。古人智言,谆谆教诲。集韵以拓,多看多听。观今,当以古为鉴,无古无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与知己把酒言欢,与知己吟诗。世间相识的人很多,可知己的又有几个?相见如初相见,到老无怨无悔。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谓徒弟胜于师;徒弟胜于师,是谓徒弟胜于师……
(部分摘录)
《幼学琼林》是一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原为明末程登基撰,邹生迈增补,全书以对联(骈文)写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易背易记,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俗话说“读《曾广》会说话,读《有学》会读书”。书中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天文地理、法规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用具、宫廷珍宝、民政科举、佛教道教、鬼神等诸多方面,介绍了许多成语的来历,还有不少警句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但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现代人很难认同。
叮当妈 说道:
《有学琼林》全是文言文,显然不适合学龄前儿童,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可以学习。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习《有学琼林》对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文言文阅读积累很有帮助。而且现在文言文考试明显增多,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也应该列入孩子的学习清单中。
弟子守则
《弟子规》是圣贤的教诲,首先讲孝悌,其次讲真诚、守信。
热爱一切人,亲近仁人,有空的话,研习文学。
进家门就是孝顺
父母呼唤你时,你要毫不迟疑地响应;父母命令你时,你要毫不懒惰地执行。
你必须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并遵守他们的指示。
冬天要保暖,夏天要凉爽,早晨要节俭,晚上要冷静。
出门要告知父母,回来要见父母,住处要固定,职业不要变动。
(部分摘录)
《弟子规》为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内容采纳《论语》第六条“学”中“弟子在家孝顺,在外恭敬,谨守信义,亲近仁人,有余暇,可以学文学”的教诲,列举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学习等方面应遵守的规矩。后经清代贾存仁修改改编,改名为《弟子规》。
网上对《弟子规》的批评有很多,有的认为它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不建议孩子学习。
叮当妈 说道:
最近听了常爸爸的简短的国学古文学习,里面讲到了《弟子规》,“帽子要正,扣子要系好,袜子鞋子要系紧;帽子衣服要整齐,不要乱放弄脏。”教育孩子要注意仪表,保持房间整洁,不要把东西乱放。我个人觉得这些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没有错。
网络上批评最多的就是“孝”字。俗话说“父母爱我,孝顺父母容易,父母恨我,我就要孝顺父母,要有德行”。单纯的听从父母的命令,做“愚孝”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也与现在的教育观相去甚远,确实不适合学习。
总体来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师生情》。没必要讨厌它,但也不能全盘接受。建议家长先通读一遍,选好学习,不好的摒弃。批判性继承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如果不想细细研究,也可以不看,毕竟好的文学作品那么多,这部也不错。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座庙,庙里的人给庙里的仆人端来一杯酒。仆人们互相说道:“这个酒够几个人喝,一个人喝绰绰有余。请你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一个人先画了一条蛇,端起酒喝了,然后左手捧着酒杯,右手画了一条蛇,说道:“我可以给它画腿。”还没画完,另一个人又画了一条蛇,夺过他的酒杯说道:“蛇没有腿,你怎么给它画腿呢?”然后他就把酒喝了。给蛇画腿的人最终输掉了这杯酒。
现代版本:
古时候,楚国有这么一户人家,祭祀完祖先之后,要把一壶祭祀用的酒分给帮忙干活的人。帮忙干活的人很多,这一壶酒如果大家都喝了,不够,一个人喝就够了。这一壶酒该怎么分呢?
大家都很安静,然后有人提议: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谁就能把酒喝掉。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于是,大家就开始在地上画蛇。
一个人画得很快,先画完了,拿起酒壶喝酒。可他回头一看,其他人还没画完。他心想:他们画得好慢啊。他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加几条腿也不迟!”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开始给蛇画腿。
正当他一边画着蛇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画完了,那人立刻抢过他手里的酒壶,说道:“你见过蛇吗?蛇没有脚,你画什么脚?原来第一个画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
男人说完这句话,便仰起头,一口喝下酒。
(部分摘录)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都是从大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故事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叮当妈 说道:
成语故事里有很多哲理故事,情节有趣,能启发孩子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良好的品格,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故事对孩子很有吸引力。龟兔赛跑、树桩守兔、捂耳偷铃等故事,都让孩子觉得很有趣。现在还有那些薄薄的小册子,每本都有一个小故事,很适合睡前阅读。
最后的想法
看了一圈国学启蒙书,大家有没有发现,古文虽然内容看似短小精悍,但蕴含的信息量却十分巨大,基本都蕴含着典故。往往一个典故就能拓展出很多知识,简直就是一座小宝库。但是,如果不懂这些典故,阅读起来就会一头雾水,效果也会有限。
此外,古老的书籍中有一些封建的观点,这些观点很难与现代人的同意,而成年人也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分析和指导,除了训练儿童的记忆外,还没有意义。
关于识字,这些底漆可以用来教导识字,但是,当未来的汉语中,常用的汉字也不同。
总而言之,当涉及中国文化启蒙时,一个人不应该听一方或相信另一方,而应该选择最好的。
相对而言,“三个角色经典”,“成千上万的诗”,“三百个唐诗”和“成语故事”更接近现代启蒙的观点,并且难度稍小,因此可以用作中国研究启蒙运动的首选。
对于其他用于训练节奏和写作诗歌和对联的作品,您可以聆听“声音和节奏的启发”,但毕竟,不需要一个艰难的要求,毕竟,大学的入学考试论文现在被排除在诗歌中。
【国学启蒙百花齐放,经典作品并非都适合,家长需谨慎选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