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长城内外,尽是荒野;
河水突然停止了咆哮。
银蛇在山峦间翩翩起舞,蜡象在平原上驰骋,与天空争奇斗艳。
需要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才能看到红白相间的衣服,特别迷人。
这个国家太美丽了,吸引了无数的英雄前来争夺。
可惜秦始皇、汉帝文采稍逊一筹;
唐、宋两朝的开国者,风格就稍逊一筹。
伟大的成吉思汗只知道如何用弓射鹰。
一切过去了,今天的英雄仍值得我们关注。
欣赏
北国风光,万里冰雪
这三句概括了北方的雪景,把读者带入了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篇内容的总句。“千里”和“万里”交替说,即万里冰封,万里雪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十分开阔,但“千里”和“万里”却远远超出了视线。这是诗人视野在想象中延伸、拓展,意境更为宽广,气势十分磅礴。天地浩瀚,纯净无垠,包罗万象。“冰”静而静谧,“雪”轻盈飞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舞。
放眼长城内外,一片荒野,大河不再咆哮
“望”字引出下句,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的“望”字意为居高临下,富有想象力,展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他的豪迈气势。“望”字之下,长城、黄河、高山、高原展现出来,这是最能体现北国风貌的壮丽景观,这些景观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向北,“大江上下”是从西向东,辽阔的地域与前面两句“千里”和“万里”相对应,气势磅礴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唯有苍茫依旧”和“顿失滔滔”与“雪飘”和“冰封”相对应,“唯有苍茫依旧”两个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丽景象。 “忽失”二字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冷之严酷,让人联想到冰封前滚滚江水的磅礴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使冰雪景色有了更具体、更丰富的直观感受,使天气显得更加壮丽磅礴。
山间银蛇飞舞,平原蜡象驰骋,与天穹争雄
“群山舞动如银蛇,平原奔腾如蜡象”的动态描写,气势活泼奔放。加上“欲与天争胜”一句,则表明“群山”和“平原”与天相连,更有雄健的姿态和竞争的活力。“群山”和“平原”都是静态的物体,写它们“舞动”和“奔腾”,是一种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当然,大雪中远处的山峦丘陵,也有了动感,诗人的情绪使眼前的自然显得生动活跃。
一定要是晴天才能看到红衣白雪,分外妖娆
前十句描写的是眼前的现实景象,后三句描写的是想象的景象,想象雪后晴天的景象,衬托出一种新的气氛。雪中景象显得苍茫磅礴,雪后景象显得细腻秀丽。“见”字与“望”字相呼应;“红衣白裹”把山川秀丽的景色比喻为少女的衣裳,描写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绚烂景象。“异常妖娆”表达了赞美的激情。
这个国家太美丽了,无数英雄争相来这里。
这两句是上篇景色描写与下篇论述的过渡。“山川如此秀美”是上篇的延续,概括上篇景色描写,对“北国风光”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引得无数英雄争相竞逐”是下篇的开篇,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这一过渡,使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浑然一体的感觉。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丽,难怪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为之倾心,竞相为祖国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竞”字描述了英雄之间的激烈斗争和一代代英雄的兴衰。“弯腰”的形象展现了每一位英雄倾心的态度,揭示了为祖国而奋斗的动力。
可惜,文采上秦始皇、汉武帝稍逊一筹,气势上唐朝、宋朝稍逊一筹,大英雄成吉思汗却只会弯弓射雕。
用“顾”字概括七句,将历代英雄的评点展开。诗人列举历代帝王中五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连串的历史画卷,使评点具体生动地展开,犹如翻阅史书,逐一评点。“顾”字为历代英雄的评点定下了基调,充满了惋惜与批判。但措辞很有分寸,“文采稍逊”“文风稍逊”并非全是负面的。至于成吉思汗,先赞后批。在跌宕起伏的文字中,不仅有极度惋惜之意,而且“只知”一词的运用,带有讽刺之意。“弯弓射雕”将成吉思汗只仗战功,不懂得治国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过去已成过去,让我们看看今天的英雄
“皆逝”三个字越过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时代,点出了全诗“数英雄,看今日”的主题。“今日”是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英雄来引领。“今日”的英雄们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有着更加卓越的才华,必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伟大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远大的志向。
本首诗画面雄伟壮丽,妖娆秀丽,意境雄浑雄浑,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胸怀豪迈,很好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豪迈的风格,是中国诗坛一首优秀的抒情雪中作品。
【解析沁园春·雪:领略北国雪景的壮阔与豪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