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志”的主要含义有:
1. 名词
1.野心与欲望:内心的渴望,没有表达出来的长远、大的计划。
志,就是意图。 ——《说文》
志,德行之所,义行之所。——《国语·金语》
志为精神之首。——孟子
思考是成功的关键。——《春秋·说体词》
有志之人,德行高尚。——荀子《戒比》
意志是欲望的奴仆。——《鬼谷子》
诗言志,歌言千古。——《尚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
麻雀哪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列传》
少年知勇士之志?——《后汉书》班超传
他还说:“士人一心追求道,却羞于衣食贫寒,这样的人不值得和他商量。”——宋代司马光《俭养训》
吾将老矣,孤苦伶仃,欲悠然逝去。——唐·韩愈《县学思》
2. 记述重大事件的文章,如:《风土志》、《志成》等。
3. 情绪
志向不可满足,幸福不可过分。——《礼记·曲里尚》
4.意识
我并不开心,我很失望,很沮丧。——《女神颂》
5.与“旗”相同。Flag
侍卫们布下军队,竖起旗帜,守卫宫殿。——《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任用周昌为官。——《史记·张相传》。
他们不使用旗帜,而是手持长矛,列队行进。——《华阳国志》
6. 标记;标志
襄阳地方有邻里在地界栽种桑树以表尊重的风俗。——《南齐书·韩孙伯传》
7. 皮肤上的疤痕。后来改为“痣”
左目有重瞳,腰间有紫痕。——《梁书》
2. 动词
1. 雄心勃勃、决心坚定、专注
十五岁立志学。——《论语·为政》
2.记住
边疆既定,天命已定。——《国语·金玉其》
一读便铭记于心。——《新唐书·楚梁传》
3. 钦佩
老人惜年华,烈士志在功名。——陆游《感秋》
4. 记录
奇邪,是记载奇事的书。——《庄子·逍遥游》。解释:“志,记载之。”
掌管星象,记录星宿、日月的运行。——《周书·春官·保章事》
5. 叙述
子将要去,何不立志修德?——《荀子·尧问》
参考:/z/19/xs/5FD7
2. 智
“志”字在古代有七种含义:
1.用作名词,意味:意图;野心。
出处:三国曹操《观海》:“歌以表吾情。”
解读:让我们尽情歌唱,表达我们的感情。
2.作动词,意思为:有待确定。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时期:“吾十五而专学。”
释义:我从十五岁起就立志要学习。
3.作动词时,意思是:记住;记得;铭记在心。
出处:西汉司马迁《屈原传》:“他博学多识,意志坚强,善于治乱,善于辞令。”
解释:学识丰富,记忆力好,善于治理国家,能言善辩。
4.作名词,意思为:标记。
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韩希伯传》:“邻邦以桑树于边,以示敬重。”
定义:邻居们在边界上种植桑树作为标记。
5. 作动词时,意思为:做记号。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舟既得,便上路,处处留痕。”
解释:找到他的船后,他们沿着原路返回,标记了他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6. 作名词时,意思是:记录事件的书籍或文章。
出处:明·归有光《香积轩志》:“我发此愿,五年后,妻子回来。”
说明:我写这篇文章五年后,我的妻子嫁给了我。
7. 用作名词时,意思是“痣”,皮肤上的斑点或小疙瘩。
出处:唐代姚察、姚思廉《梁书·沈约传》:“腰间有紫痕。”
解析:腰部有一颗紫痣。
3. 古汉语中有关“志”的所有解释
名词〉1.(音音。
战国时期,“从心之”也是音。
1.表示内心的方向。本义:志向、意志:内心的方向,尚未显露的长远大计) 2.同本义[will],意志,意图。
——《说文解字》: 直,德行之所,义行之所。 ——《国语·金语》: 夫意志,齐之首。
——《孟子》 心之所欲,则志在天下。 ——《毛诗序》 思之所欲,则志在天下。
——《春秋·说体辞》 志向高远,Jiu好。 ——《荀子·解璧》 志气为欲望之奴。
——《鬼谷子·隐甫》 诗言志向,歌言千古语。 ——《尚书·舜典》 父在观志向。
——《论语·学》 麻雀哪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传》 童子哪知勇士之志? ——《后汉书·班超传》 也说:“士人一心志于道,而羞于贫衣贫食,不值得与之商榷。” ——宋·司马光《教俭养生》 我将要孤老了,我只想悠闲地死去。
——唐·韩愈《闲斋游怀》 3. 又如:志向诚诚(诚挚诚恳);志矩(志向和能力);志干(坚强的意志);志意(意志);志坚如刚;有志者,方能成器;志分(志向和才华);志录(志向和思考);志宝(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旷(兴趣);志豪(兴趣和善良);志略(志向和谋略);志矩(志向和能力);志节(志向和气节);志高启扬(志向高远而知足) 4. 记载文章[记录;志书]。如:风土志;志成(纪事) 5. 心情[心境] 志向不应满足,幸福不应极端。
——《礼记·曲礼尚》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者;思想;精神);志识(思想和观念;观点);志度 (bearing);志思(情感,志向) 7. 神志 [意识] 无兮不喜,愁然失志。 ——“神女芙” 8.同“旗”。
旌旗[flag] 用兵守卫宫殿,竖起旗帜。——《史记·叔孙通传》沛公任用周昌为官。
——《史记·张相传》
不必摇旗呐喊,只要手持长矛为军。——《华阳国志》9、皮肤上有斑点。
后改为“痣”[nevus] 左眼左右有双瞳孔,腰间有紫痕。——《梁书》〈动物身〉1.有志气;立志;专心于[devote] 我十五岁了,立志读书。
——《论语·为政》 2.又如:至于学(专心于学习);至道(专心于大道);至古(专心于古道) 3.铭记:把心思放在事情上。——《国语·金鱼姬》 读过一些东西,就会铭记在心。
——《新唐书·楚梁传》 (学识渊博,意志坚强。)
文是知识,强是同义的。
志(意为记住某件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admire] 老人惜岁月,烈士追名逐利。
——陆游《秋意浓》 6. 記,記錄[記錄] 《奇邪》者,奇事之書。——庄子《逍遥游》
解释:“峙,记载。”掌管天上星宿,记录星宿、日月的变化。
——《周礼·春官·包章氏》 即张华的《博物志》,只记载一二件事。——《行世衡言》 7. 又如:直书(记载事件的书);直承(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narrate] 君将要去,何不记载你的德行?——《荀子·要问》〈动〉 1. (形声。
2. 同本义[remember;call] 志,记住的意思。
——《说文新赋》 志,就是记录。 ——《子古》 梁自幼机警机敏,多读图录、史书,所见所闻皆能记住。
——《新唐书》 3. 又如:志不忘(谨记在心,不忘记) 4. 记载 [take notes; record] 古之事既已,谁能记载呢?——《列子》 5. 又如:志异(记录奇怪的事情);志怪(记录奇怪的事情);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mark] 我们走了之后,乘上船就上路,到处做记号。——《晋·陶潜·桃花源记》 7. 然后我们又回到原来做记号的地方。
〈名词〉1.记号;标记 [sign;mark] 襄阳地区,邻里在边界上栽种桑树作为标记。——《南齐书·韩孙伯传》2. 又如: 直桩(刻有刻度的木桩)3. 记录某一事件的文章或书籍 [record]。
例如:墓志铭;方志;墓志(墓碑);墓志铭(墓志名称)。
4.“志”字的含义
郅
【解释】①意志;理想:志向|兴趣|决心|志同道合。②铭记;铭记:永不忘记。③文字记载:杂志|日记|县志|《三国志》。④符号:象征。⑤抒发:抒发喜悦|抒发悲伤。
【志气】 完成某件事的决心和勇气。
◆◆例子◆◆那个年轻人真是志向远大,他才初中毕业,却自学学会了无线电技术。
【志向】 #zhìxiàng 对将来要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的渴望和决心。
‖例子‖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长大后要去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
【愿】 #zhìyuàn ① 志向、愿望:填写高考申请书。 ② 自愿;志愿军。
‖例子‖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愿奔赴西北,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关这个词的更多信息=================
郅
(形声。从心,势声。战国时,从心,志声。意为所欲为。本义:志向、意志:心之所向,未曾显露的长远大计)
同本义
志,就是意图。 --《说文》
志,德行之所,义行之所。——《国语·金语》
意志是精神的主导者。——孟子
心之所向,志之所向。——《毛诗序》
思则有志。——《春秋·说体辞》
有志之人,人品高尚。---《荀子·解弼》
意志是欲望的奴仆。——《鬼谷子》
诗可以表达人的意志,歌可以表达人的永恒话语。——《尚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
麻雀哪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列传》
少年知勇士之志?——《后汉书·班超传》
又称“诗纸
郅
⒈心志,意图,决心:诗云~。意~。立~。~无处不在。有~者,必有成。
⒉记住,牢记:心知肚明,坚强不屈。永不忘记。〈引〉表示永不忘记:乔迁新居喜乐。深感悲痛。
⒊记载,也指记载事物的书或文章:杂~。碑~。墓~。《三国志~》。地方~。
⒋标记,记号:记号~。栽植树木亦~。
⒌〈方言〉 称量某物,测量其长度:用秤称量某物或用尺子测量某物。
⒍①自愿。②志向,意志。
“志”的基本义就是不忘记、记住。
志,是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有记录的意思。
包括:1.山水风光人事杂记。记述山水风光、人事等。
2、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最长的约1000字,内容丰富,有历史轶闻、轶闻趣事、文学随笔、人物短文、读书杂记等。
此外还有游记,即记叙游历的散文体,《岳阳楼记》等作品即属此类。
【探索志在古文中的多重含义及其在文言文中的主要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