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是检验人们阅读古文能力和水平最难、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中考、高考、考研相关专业均对文言文翻译有要求,文言文翻译分值低则5至10分,高则30分。因此,要想做好文言文翻译工作,了解一些文言文翻译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把不该翻译的部分都翻译了,那就多此一举了,没有必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会使翻译变得繁琐低效,影响成绩,而且吃力不讨好!什么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呢?
第一种情况,多个语气词一起使用时,只需翻译其中一个,其他的不用翻译。例如:
(1)唉呀!险峻险峻啊!(唐代李白《蜀道难》)
(2)吾以国为家,吾心所向。(《孟子·吾国》)
(1)当句首有三个感叹词时,只译“啊”。
(2)三个陈述句一起用于句末时,只译“了”。
第二种情况,当多个含义相同的单词连在一起使用时,只需要翻译一个,其他的不用翻译。例如:
(1)虽然下令不杀俘虏,但守军阵亡的士兵已达十六七人。(《陈涉传》 ,汉代司马迁著)
(2)单于欲使苏武愈加臣服,便将苏武囚禁在大窖中,不许他饮食。(《汉书·苏武传》东汉班固著)
在句子(1)中,“藉第令”每个词的意思都是“如果”,所以只需要翻译一个词,其他词不需要翻译。
在句子(2)中,“越益”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更多”,因此只需翻译一个,另一个不用翻译。
第三种情况,通常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连在一起用,根据语言环境,只翻译其中一个。例如:
(1)然后你可以告诉你的祖母,让她送你回到过去。
(2)日夜操劳,生活孤苦伶仃。(孔雀东南飞)
例中“公老”指岳父岳母,“作息”指劳动休息。根据具体情况,译文中只保留“老”和“作”两个词义,其他两个词省略。现代语言中的“好歹”和“吉凶”也是如此,如“不不知好歹”和“吉凶未卜”。
第四种情况,有助于倒置语序的标记词不能翻译。例如:(1)我不会读这些句子,也不懂这些谜题。(《师说》韩愈,唐代)
(2)宋犯了什么罪?(《墨子·公输》)
这两句中的“之”不翻译,只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第一句的正常语序是:我不知道这个句子怎么读,也无法解答这个难题。第二句的正常语序是:宋某犯了什么罪?
第五种情况,不翻译助词。古人为了句子结构整齐,或为了韵律和谐,加助词。例如:
(1)公公击鼓。(《左传·曹刿论兵》)
(2)今日想起,天上又下雨又下雪。(《诗经·小雅·蔡邕》)
例中的“之”和“思”都是音韵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予翻译。我们阅读古文时,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常常跟有音韵助词:久之、顷之、跃者等。
阅读古汉语时,请注意以上几种不需要翻译的情况,习惯了就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古汉语了!
【不的古文 文言文翻译技巧:这些情况无需翻译,了解一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