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反对以对立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这一点在他的第五首诗《饮酒》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优美。这首诗语言朴实,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几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全诗的主旨就是回归自然。而回归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否定世俗的价值观。自古以来,权势、地位、富贵都是人们追求的基本对象,也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虽然庄子早就说过,这些都是“客人”,也就是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异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但陶渊明似乎不一样。 他当时刚从官场上退下来,深知人要得到这一切,必须狡猾、装腔作势,无耻地抛弃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抛弃这些“客人”,回归人的“真”本性。于是,这首诗的前四句便诞生了。开头说他的住处虽然建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车马喧嚣”是上流社会之间的交流,所谓“帽带相要”。由于陶渊明喜欢抱怨贫穷,人们常常忘记贵族的“贫穷”和平民的“贫穷”是截然不同的,这两句诗的寓意就被人们忽略了。其实,陶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的后裔,是旬阳最有权势的家族。
所以,陶渊明的支脉虽然衰落了,但家门口没有车马还是很不寻常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么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处处自然幽”。“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世俗利益、淡泊知足的一种精神状态。这里的“心远处处”就是与世隔绝,对功名利禄的世界漠不关心,自然疏远了在世俗中追逐的车马,所处之地也就变得幽静了。再者,“车马喧嚣”既是实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了权势、名利而不断折腾的官僚社会。这四句看似口语般简单,其实结构却十分严密。 第一句平淡,第二句转折,第三句延续前一个问题,第四句回答并总结。高明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读者的思绪不自觉地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难怪就连以语言犀利著称的王安石都感叹:“自有诗家以来,未有此四句也!”排除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究作者将人生的根基建立在何处,这就涉及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不仅包括自给自足、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入到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存在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直接面对着整个自然、宇宙而存在。从源头上讲,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变”变化的表现。 只是人们脱离了自然,投入了没有真正价值的权力、名利的竞争之中,以致迷失了自我的本性,使生活充满了焦虑和矛盾。
所以,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达到完美的生命形态。如果把这些道理直接写出来,这首诗就成了散文。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放到了形象中。诗人(题为《饮酒》,表示他是一位微醺、无忧无虑的诗人)在自家花园里随意采菊,偶然抬头,目光与南山(即陶渊明住处南面的庐山)相遇。“悠然见南山”按照古汉语的规则,可以解释为“悠然见南山”或“见到悠然自得的南山”。所以,这个“悠然”不只是属于人的,也属于山的。人悠然自得,山静谧巍峨。那一刻,仿佛从人的内心和山峰间奏出了共同的旋律,融为一曲轻快的音乐。另一个版本中,“见南山”的“见”字是“望”。 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用“看”,这首诗就变得枯燥无味了。东坡先生很聪明,懂得饮酒的美,他的话是对的。这里不能用“看”,因为“看”是有意识的凝视,缺乏“闲适”的感觉。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中,自然是自足的存在,没有外在的索求,所以可以完整、自由;人生之所以不完美,是因为人有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得之惊恐,失之忧患,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生的和谐。所以,在这个表达天人合一的意象中,我们只能用无意的“看”,而不能用目光呆滞的“望”。南山所见之物有:黄昏的薄雾,在峰峦间飘荡;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归山林。
这一切当然很美。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中,读者常常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意出山,鸟飞累了也知道归来”(《还乡》);“花木繁茂,和风静谧”(《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自然运动的表现。由于它没有意志或目的,没有外在的追求,所以它是平静的、充实的、完美的。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个体的生命。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你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但正当你想说出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这种真谛是生命鲜活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它的精妙和完整。 后世禅师的趣味,在此已显露无疑。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非常重要,它们暗示了全诗意象所要表达的深意,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意象中去体会、咀嚼。这首诗,尤其是“采菊东篱下,闲看南山”两句,历来被赞为“宁静”和“悠远”,受到极高的评价。然而,简单地用这种审美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整个创作,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其实陶渊明的诗文中,还是表现了很多焦虑,甚至是愤怒,这种焦虑几乎比同时代所有的诗人都要强烈。但正是因为焦虑,他才寻求宁静。正如开篇所说,这是在新的困境和悖论中,找到理想而诗意的完美生命形态。 或许,在某个时刻,人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它所传达的美,进入一种纯粹平静、忘记人生一切烦恼的状态,但这永远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人生的全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