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多愁善感与缠绵悱恻的词牌之美

更新:06-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

原来的:

栏杆上菊花在烟雾中悲,兰花在露中哭泣,纱帘微凉,燕子成双飞去。

明月不知别离愁,斜光照进红门,直到天明,昨夜西风吹枯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际无尽的路。

我想送你一张彩纸,一张纸,不知道你在哪儿,山河那么长。

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凄冷的雾气,兰花沾满露珠仿佛在哭泣着眼泪,纱帘间隐隐透着凉意,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

明月不懂离别之痛,斜斜的银光透过红色的门扉,照耀到天明。

昨夜西风猛烈,绿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涯。

想给心上人捎一封信,可是远方山峦叠嶂,碧水长流,不知道心上人在哪里。

晏殊《蝶恋花》赏析

写闺中少女的情怀,在宋代诗歌中并不少见。晏殊的这首诗在内容上并不新颖,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却颇有巧思,借闺中少女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活动,抒发了自己对秋天思念一个人的执着而真挚的情怀。秋天的清晨,黄花高耸,兰花翠绿,但她眼中的“篱笆菊在烟中悲,兰花在露中泣”。秋菊笼罩在烟雾中,仿佛在悲伤;兰花沾满露珠,仿佛在哭泣。这些秋菊和兰花,都还在篱笆里。很显然,闺中少女是在用拟人化的方式把自己比作别人,她为何会有如此动人心弦的感觉呢? “纱帘微凉”是说秋天的微凉透过丝帘透入闺房。她睡不着,我们仿佛看见她一个人站在房中,看着院中篱笆上的秋菊兰伤心地哭泣。但此刻,连平时朝夕相伴的燕子也成双成对地飞走了,更显闺房凄凉,姑娘的孤独和忧伤更显明显。

原因何在?“明月不知别离之苦,斜光照进红窗,直到天明。”姑娘望着西边的明月,不禁自责:“明月,你不知道别离之苦,你冷冷的月光,整夜照在我的红窗上,狠得让我无法入睡。”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姑娘是在思念远方的恋人。内心世界流露出来得如此深沉含蓄。姑娘孤单难耐,想见心里那个人,哪怕只是一瞥,哪怕只是一个身影。“独上高楼”,她想上楼去看看。一个“独”字,就把她的孤独和羞涩表现了出来;而一个“高”字,则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渴望见到日夜思念的恋人的心情。

可她上楼看到的却是“昨夜西风凋零了青树”。一夜之间,一排排青树被西风吹落。一个“凋零”字衬托出女孩的孤寂和凄凉,可以说是场景与心情的融合。虽然她隔着栏杆望去很远,甚至“她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尽头”(“尽头”这个词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她对他的深沉的爱,真是含蓄),但“百帆过处不见一帆”,她还是不见他的踪影,她那么渴望见到他!见不到他怎么办?女孩想向他表白自己的思念,怎么这么久不见,连一封信都没见到?我想给他写封信,让他知道我对他的爱。“我想寄一张彩纸和一张纸”。这里的“彩纸”和“一张纸”都是信,被反复使用。 姑娘一再“想寄”,把对情人的执着真挚爱情推向了高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在哪里呢?姑娘忧心忡忡:“不知山河在何处?”山那么高,水那么浩瀚,中间有那么多的阻碍,书信难以沟通。一种悲凉的心情流露出来。作者在此停笔,引起人们对姑娘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历程以及所遭遇的困难的深切同情。这大概就是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吧。至于艺术,第二节的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天涯路”,一直被人们吟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是“古今中外有大事大学之人”都要经过三个境界中的第一个,并以此来比喻要学问成才、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如姑娘“望天涯路”那样坚毅不屈、执着追求的精神。

颜舒《蝶恋花》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熟悉北宋诗人晏殊;

2.掌握晏殊诗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一下颜回两首诗的风格差异。

【授课时间】

2小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有一位诗人,善于小令,常抒写诗酒人生和闲情逸致,语言优美。他的《浣溪沙》有“无奈花落,熟燕归来。”《雨驿》有“梨花院月色融,柳絮塘轻风来。” (原诗:“一曲新歌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何时归?无奈花落,熟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我徘徊”;“油彩香车再不相逢,峡云东去西去无踪。梨花院月色融,柳絮塘轻风来。几日孤酒,一纸萧瑟禁烟,鱼信怎能达,水远山长处处。”)被广为传诵。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没错,他就是颜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诗歌——《蝶恋花》。

2. 关于作者

晏殊(991—1055),北宋诗人,字同舒,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宋史》记载:“七岁能文,景德初,张知白平定江南,以神童相荐。”他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相召应试,授与进士同官,授侍中。庆历年间,历任右参议、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枢密使同平章事、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永兴军都督、兵部尚书。 封为临淄公,任宰相。次年,罢相,贬为工部尚书。后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徐州(今河南许昌)地方刺史,后升为兵部尚书。64岁病逝,宋仁宗亲自送葬。死后追封为司空、侍中,谥元宪,世称颜元宪。颜述身居要职,提拔年轻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他的生活富足奢侈,他的作品多在舞台上、月下、花前吟诵,是当时词坛的元老,以词著称于文坛,尤以短词著称。 其文风悠然,说理深邃,韵律和谐,言辞含蓄优美,诗文兼优。现存作品不多,多为清人所撰,原集已佚,仅存清人所撰《竹语词》和《颜元先遗作》。他还编有类要一书,但今残篇尚存。

3. 原文、注释及译文

栏杆上菊花凄婉,兰花泣露,帘幕微寒,燕子成双飞去,明月不知别离愁。

苦涩,斜光透过红门照进天明。

昨夜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涯路,本想寄给你一张彩纸,一张纸条,却不知你在何处,有山有水。

注:禁:jiàn 栏杆。罗幕:绸帘,富贵人家所用。朱户:同朱门,指富贵人家。尺素:书信的同义词。古人写信都用素绢,一般长一尺左右,故称尺素,出自古诗“远客来,遗鲤二鱼,唤儿烹鲤,有信在内。”

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蒙上一层忧伤的雾气,兰花沾满如泪的露珠,窗帘透露出微微的寒意,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明月不懂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光透进红门直到天明。昨夜西风猛烈,枯萎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涯海角。我想给心上人寄一封信,可是山连水无尽,不知道心上人在哪里。

四、赞赏

本诗描写了闺房中的思念离别之情,通过疏淡的笔法、柔和的风格、严谨的章法,传达出作者深秋思念某人的心情。前半部分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情绪,点出离别之恨;后半部分顺着离别之恨,通过高楼眺望,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渴望的表情。

在众多婉约派诗人的悲别怀乡作品中,这首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它不仅具有婉约派诗人的共同特点,即情调深沉柔和,而且具有一般婉约派诗人所不具备的浩瀚高远,与婉约派诗人相差无几,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婉约派诗人。它是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帜中间的那首叫《别离愁》,其余三位是李清照、柳永、李渔。晏殊与他的儿子晏几道合称为“大小晏”,都是婉约派的著名诗人。第一部分从园中景物开始。“栏杆上菊花在烟雨中悲,兰花在露珠中哭泣。” 开篇引入了这个亦真亦幻的特写镜头,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茫、孤独心态的写照。描写了秋天早晨园中的景色。菊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中,似乎满怀忧愁;兰花沾满露珠,似乎在无声地哭泣。兰花和菊花都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比喻清静、纯洁的性格),在这里被“悲烟”和“哭泣的露珠”拟人化,把主观感受转移到客观景物上,流露出女主人公自身的忧愁。“悲”和“哭泣”两个词有明显的刻画痕迹,与大雁诗流畅圆润的语言风格不同,但对抒发感情、营造氛围、通过外物塑造主人公形象都有自己的作用。

“黄昏帘冷”两句把笔触从花园转回到室内,描写的是新秋的清晨,帘间微凉,燕子成双成对地透过帘子飞走。“微凉”是作者身心的感受。“燕子又飞走”不仅是季节特征鲜明的场景,而且燕子的“成双成对”更凸显了人物的“孤独”。这两种现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在满怀忧愁、对季节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燕子似乎受不了帘子微凉的凉意,才飞走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受,倒不如说是写帘子里的人的感受。它们不仅在身体上感受到了初秋的微凉,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孤独带来的寒意,燕子的成双成对的飞走也凸显了人物的孤独。 这两句诗纯粹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表达十分含蓄含蓄,不难想象,作者目送两只时而绕梁窃窃私语、时而隔帘追逐的燕子渐渐远去时,心里的落寞和惆怅之情该是怎样的强烈。明月是无知的自然之物,它不懂离别和仇恨的痛苦,只顾照耀在红门上,它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不应该责备它,但我们却责备它。这句看似无理的抱怨,有力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在离别和仇恨的煎熬中,一夜对月睡不着觉的情景,以及外界事物所造成的惆怅。两句“明月生疏”又把明月带进来,进一步衬托和反思。孟郊《古怨别离》:“离别之后,只想起明月,天下皆如此。” 张宓的《赠某人》直接赞美多情的月亮:“多情月圆人未圆,作者对明月极度羡慕而略带怨言,内涵复杂。

转折延续了前面的“直到天亮”,又折回写今天早上登上高处,遥望远方。“独登高处”对应“离别恨”,映衬“一起飞翔”,而“望向天涯”则诞生于一个不眠之夜,脉络细密。“西风凋零青树”不仅是登高望远时所见,也包含着一夜未眠躺在床上听着西风落叶的记忆。青树因西风一夜而凋零,可见西风之强劲、之猛烈。“凋零”一词传达了大自然这一重大变化赋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昨夜西风”一句,在原本苍凉凄凉的氛围中,又增添了几分凄冷?西风之强劲,青树凋零;树木若如此,人又如何承受?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力也应该完全改变了。 从结构上看,只有绿树凋零,野外才会显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望向远方。这样一来,“绿树凋零”便为后面的“望向天涯”做了必要的铺垫。景物凄凉,人也孤寂,在词句快要用尽的时候,作者却意外地展现出一种无限辽阔、浩瀚无垠的迷茫境界。然而这种辽阔无垠的境界却给了主人公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从小院帘幕的凄凉、压抑转向了辽阔远方的远景,从“望向天涯”二字便可体会到。这三句虽然蕴含着望而不见的悲凉情怀,但情绪悲壮,没有娇柔颓废的气氛;语言也干净纯粹。这三句是本诗中流传下来的最好的句子。 “独上西楼”,直指“独”字,与上篇“双飞”相呼应,又是严谨构图的一个例子。“望颈”既表明他望向远方,也表明他凝视的时间之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了诗的境界。但“望天涯”,却看不到天涯的人,既然如此,只能寄书以抒怀。

这里指写诗的诗纸;“尺素”指信件。“彩纸”和“尺素”均指信件。两个词重叠使用,一是表达寄信的迫切心情,二是表达信函内容的丰富性。一展一缩的两句,把主人公寄信远方的强烈愿望与无信可寄的悲凉现实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了“山河四方,思念却在远方”的悲凉。诗以这种若隐若现、漫无目的的惆怅收场,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不知山长水阔何处”,以一个无奈的问句结束,给人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作者在诗中还有一句:“当时轻离良人,不知山长水阔何处?” (《踏草》)另有一首诗有句:“鱼信怎能到我这里来?山远水长,处处皆是一样。”(《无题》)措辞类似,但不如这两句深刻。悲情、兰泣、冷帘、燕飞、枯树、西风、长路、长山、宽河,这些景象都弥漫着一种悲凉、凄冷、凄凉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离愁的主题。从诗的结构上看,以时间变化为经,以空间转移为纬,层次有序,层层深入,是他“风流雅致”深邃含蓄风格的代表作(王卓《笔集漫志》)。

有大成就的人必经的三个境界中的第一个。(注:比喻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大事上、大学上取得大成就。)

《人间词话》说:“以《蒹葭》一诗最为深邃,意境深远。颜同舒的‘昨夜西风凋绿树,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意思颇近,但一个洒脱,一个悲壮。又说:‘我四下张望,却愁眉苦脸,无人可聘’,是诗人对人生的忧虑。‘昨夜西风凋零,独上高楼望天涯路’,与此相近。” 他还说:“古今中外有大成就、有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是一种境界。‘衣裳渐宽终不悔,我为她心力交瘁’(柳永)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一回头,她就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是第三种境界。这些话只有大诗人才能说得出来。”

五、词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1. 开头的句子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

开篇就描写了晓婷花园里的景色:菊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似乎满怀悲凉;兰花沾满露珠,似乎在无声地哭泣。|兰花和菊花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象征清静纯洁的性格),这里又用“悲烟”和“哭泣的露珠”来拟人化,把主观色彩转移到客观景色上,流露出女主人公自身的悲凉。因此,这些景色都沾染上了主观色彩。

2、第二句中纱帘的“微微寒意”和“燕子成双成对飞走”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特地提到“成双成对飞走”是什么意思?(先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新秋的清晨,纱帘间微微凉意,燕子成双成对地透过纱帘飞走。)

这两种现象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在满怀忧愁、对季节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燕子似乎因为受不了窗帘的微凉而飞走了。与其说是描写燕子的感受,不如说是描写窗帘后面的人的感受——不仅身体上感受到了初秋的微凉,心理上也感受到了孤独和凄凉带来的寒意。燕子的飞翔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话表面上看只是描写了客观的景物,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真可谓“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感情的描写”。

3.第三句“明月不知别离愁,斜照红门到天明”说明了什么?还有其他信息吗?

这句话在时间上由“今晨”倒退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出了怨恨和伤感是由“离别”引起的,二是“怨”由细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懂得人。 | 明月无情,只顾照耀红门,天经地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不应该怨恨。但我们又不得不怨。这看似无理的怨恨,却有力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在离别恨的煎熬中,彻夜难眠地守在月亮面前的情景,以及外界事物带来的感动。这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转过红楼,降下美窗,照耀着不眠的夜,本该有恨,为何离别时总是满满的呢?”

4、看第四、第五句:“昨夜西风吹枯了绿树”和“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涯海角”。问:

(1)句子中哪些词与上述词语相对应?

“昨夜”接续“直到天亮”,又折回写今晨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独自攀登”回应“别离之哀”,映衬“一起飞翔”;“望向天涯海角”脱胎于上文的不眠之夜。

(2)“昨夜西风吹枯了青树”是不是我们看到的情景?“枯”字该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吹落树木”不仅是作者登塔时所见,也包含着作者一夜未眠听着西风吹落树叶的记忆。一夜之间,绿树因西风而枯萎,可见西风之猛烈。“枯”字传达了主人公对于这种自然变化的强烈感受,所以“枯”字不仅描写了情景,也表达了情感。

(3)“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世界尽头”和上面的文字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所描述的心境有什么特别之处?

由于主人公内心有强烈的离别怨恨之情,必须想办法排解,于是便“独上高楼”。|上面只表达了低沉忧郁的声音,这里却意外地展现出无限辽阔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天涯路”。有人说,高处远眺固然有辽阔空旷之感,但也有想不到想不到的空虚忧郁,但这种辽阔无遮无拦的境界,却给予主人公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让她从小院帘幕遮掩的忧伤压抑,转向了辽阔境界的前景。因此,这几句虽然蕴含着望而不见的悲凉,但情绪却悲壮,毫无娇柔颓废的气息;语言也清纯质朴,大气宽广,境界崇高,成为全诗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一下这句和上一句的联系,两个分句有什么关系?这句和上一句有没有共同之处?这句和上一句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高楼俯瞰,无法看到想看的东西,于是就想到了寄一封信到远方:“想寄一张彩纸和一张纸,却不知山川在何处!”两个分句一扩一缩,把主人公寄信到远方的强烈愿望和信难到的悲哀现实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了“只能想着远方的山川”的伤感。全诗就在这种茫然无目的的惆怅中结束。 “山河悠悠”与“我看见天涯路”相呼应,“不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诗人意境之深远和思绪之无穷。

【蝶恋花言巧语原文翻译及欣赏】相关文章:

蝶恋花 颜书原文及赏析10-25

颜舒《蝶恋花》原文赏析10-28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1-28

晏殊《蝶恋花》原文赏析10-23

蝶恋花(彦舒译)11-13

晏殊《蝶恋花》诗原文及赏析04-24

蝶恋花 颜书原文 09-01

颜舒《蝶恋花》03-30

颜舒的蝶恋花原文11-13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多愁善感与缠绵悱恻的词牌之美】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立德励志力行,培养孝德少年,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夏令营 下一篇:翟理斯英文版庄子再版,读者赞其沟通东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