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吉尔斯著,英文版,《被遗忘的书籍》,2015 年重印。
在全球最大的读者平台Goodreads上,一位名叫Patrick的读者写道:“我花了6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把它放在身边,晚上失眠,早上冥想。这是我一生中最疯狂的经历之一……庄子的怀疑主义远远超越了笛卡尔。即使你不懂‘道’,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灵魂的同伴。”
如果说有一部中国经典最能在精神层面上沟通东西方,那应该是《庄子》。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了相对主义的世界观、追求“真知”的认识论、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由安逸的生活状态。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文本,被称为《老子》(又称《道德经》),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对儒家经典的补充和继承。目前所见的《庄子》一般形成于先秦时期,经西晋郭象纂修后流传。《吕氏春秋》从庄子中吸收了许多思想;魏晋玄学兴起,庄子思想成为“竹林七贤”的准则;隋唐时期道教地位急剧上升;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庄子学有儒家倾向;清代庄子学有道德诠释和文章学的特点;近代对庄子的研究和解读则呈现出东西方思想融合的趋势。 庄子在海外的传播深深影响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哲学。
汉字文化圈内流传
《庄子》在亚洲世界的汉文化圈的传播经历了写本、刻本、译本的路径。
《庄子》最早传入日本,可追溯至公元8至12世纪的平安时代,主要参考的是郭象、程玄英的注本。室町时代,南宋思想家林希夷撰写的《庄子曲斋口译》因儒禅合一、理路融会、语言通俗易懂,受到日本学者的追捧,至今仍是日本学术界研究《庄子》的重要参考书。
二战后,日本出现了许多研究庄子的学者,包括久保田连太郎、福永光永、津田宗吉、森三十郎忠等。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智久从文献学、人生观、宇宙观、认识论、辩证法、宗教学、美学等维度,全面梳理了日本学术界对庄子的研究。他认为,庄子对日本绘画和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明治时代的画家横山大观就曾以《杀牛图》作为绘画题材。
池田智久翻译的《庄子》日文完整译本于2017年由讲谈社重印。
1776年至1800年间,朝鲜半岛专门记载中国书籍的《奎章总目》中已有《庄子》这一中国经典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南华真经·大文口诀》等韩国文献。据韩国江陵大学教授金伯铉介绍,如今韩国的《庄子》研究已拓展到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蝴蝶梦》《杀牛》等成为普通百姓的口头禅。
19世纪前,《庄子》在越南上层社会影响很大。越南文拉丁化后,出现了多部越南译本,如1945年出版的《庄子精义》和1960年出版的《庄子》(摘录自《逍遥游》、《人间世》、《一代宗师》)。
传播至欧美
欧美世界接受道教较晚,但热情高涨、深入人心。虽然早在17、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就已翻译了《道德经》,但直到一战、二战爆发,西方道德和资本主义制度受到质疑,以尼采为代表的文化悲观主义达到高潮,近代西方世界出现了第一次文化危机。西方知识分子从东方智慧中汲取文化营养,庄子等道教思想才开始被接受。
1881年,传教士巴尔弗在上海和香港翻译出版了《南华真经·庄子著作·道家哲学家》。1889年,吉尔斯出版了单卷本《庄子:神秘主义者、道德家、社会改革家》,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完整的《庄子》译本。1891年,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的《道教文本》收录在美国《东方圣经》丛书中,1959年再版为单卷本。
1910年,德国汉学家布伯根据贾尔斯的英译本编纂的《庄子》德文版和当时来华传教士威廉四世出版的《老子》和《庄子》德文缩译本,在德国文艺界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乱之苦的德国兴起了道教热潮,德国诗人克拉邦德在《听着,德国人》一文中号召德国人要按照“神圣的道教精神”生活,做“欧洲的中国人”。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界开始广泛接受道家思想,荣格的发展心理学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雅斯贝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老庄思想。
二战后,道家思想通过“禅宗”进一步被西方接受。英国国教教父出身的瓦茨先后出版了《禅宗之道》和《道:流水》,对东方道家思想进行了解读,顺应了二战后美国“嬉皮士时代”的反世俗潮流,将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从加州传播到整个西方世界。1976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布拉尔出版《物理学之道》后,道家思想被引入管理学、政治学、艺术、心理学、女性主义等许多领域。
1968年,曾翻译《道德经》、《论语》等中国经典著作的汉学家华兹生出版了《庄子》全英译本。该书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兼顾思想性和文学性,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选为通识文化课教材。1965年,托马斯·莫顿翻译出版了《庄子之道》,作为天主教徒的人生指南,受到读者好评,不断重印。2010年,纽约新方向出版社推出袖珍版。
龚碧兰西班牙语版《庄子》,2005年版。
此外,还有龚碧兰译的西班牙文版《庄子》、俄罗斯汉学家弗拉基米尔·维亚切斯拉沃维奇·马利亚文译的俄文版《庄子译注》、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译的《庄子》等。
如今,《庄子》与《论语》等其他中国儒家经典一样,不仅进入欧美学术界,成为大学教材,也为普通读者所熟知。2021年12月,笔者根据世界图书馆平台数据库(OCLC)发现,有关《庄子》的书籍有6109本,其中非中文书籍2945本,涉及30余种语言。从心理咨询、婚姻养生到家居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道家思想已转化为“美国道家”和“欧洲道家”,进入了欧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09年,华裔学者黄永刚、陆树明在纽约布鲁克林学院为1.7万名青年学生开设了一门核心课程“中国古典文化”,主要阅读《易经》《论语》《诗经》等中国古典文学。从众多读书报告中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最喜欢庄子。一位名叫布莱恩·麦克休的学生写道:“庄子思想的主题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
Leon Vig 的瑞典语版《庄子》,2021 年新版。
Goodreads 上《庄子》的译本和解读本共有 235 个,其中卡洛·劳伦蒂和克里斯汀的译本就有 2363 位读者参与评价,数百位读者写下评论。一位名叫辛迪的美国读者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庄子》,我发现这些作品非常有见地、有趣又幽默。这本书挑战了我以往看待生活的方式,里面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值得花很多时间去思考。”
从朴素的生活中汲取真理的智慧,庄子的思想光芒在21世纪依然璀璨。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应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
【翟理斯英文版庄子再版,读者赞其沟通东西方世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