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孤独的客人首先听到了庭院里树木的声音。
欣赏
刘禹锡曾经在遥远的南方流亡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是在流亡中写的,秋风和南飞的大雁感动了孤独的旅人心。诗的内容其实是江淹《秀上人别怨》诗的前两句“西北秋风已到,楚旅人心安”;但诗人并没有在旅人心上花太多心思,而是写了一首写秋风的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风》,首句“秋风从何处来”便提出问题,问句飘摇婉转,通过这一突兀飘忽的问句,也展现了秋风来得突然、不明不白的特点。如果进一步探究其隐含的意义,这一问句或许还暗含着对秋天的怨恨,与李白《春思》中的“春风不识愁滋味,何必入帘”一句相近。当然,秋风来得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而来,又到何处去,原本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这里以问句的方式表达,但诗人的真实意图并非深究其根源。接下来,他以“晓晓送雁群”一句开启诗篇,写出耳边听到的风声和随风而见的大雁群。 如此一来,看不见的风就转化成听得见、看得见的景象,把那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秋风生动地写进诗中。
综合起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可能出自屈原《九歌》“风萧萧萧树萧”和汉武帝《秋风》“秋风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飞”。而韦应物《听雁声》一诗可以与这两句诗作比较:“故乡在何处?思乡之情何以堪。淮南秋雨夜,听雁声到高房。”但韦应物这首诗是感物抒情,先写“思乡”,后写“听雁声”。沈德潜《唐诗集》指出,这样的写法“感情深厚”,如果“倒过来”,就成了普通人都能写出来的平凡作品。但诗歌没有固定的规律,不能单一地去讨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描写秋风到来,大雁南飞,正是魏诗后两句的内容,与魏诗刚好相反。是遥远的思绪,写在空中,从听雁想家的人的对立面出发,与秋风送雁形成一幕。至于魏诗前两句的内容,将在文章的最后写出来。
诗的最后两句“清晨,孤客先闻院中树声”,将笔触从秋日天空的“大雁群”移到地面的“院中树”,再将焦点放在独在异乡“思家”的“楚客”身上,由远至近,一步步转换场景。“清晨”这一句,不仅接续了第一句的“秋风到”,还接续了第二句的“沙沙”声,不是答案,也似乎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问题。它表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法在任何地方找到,但它却通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无处不在。此刻,风吹动院中树,树叶沙沙作响。看不见的秋风分明已经靠近院落,来到耳边。诗中关于“秋风”作为诗题的描写已经足够,四分之三的篇幅已经用完了。 但诗中的人还未出现,景物中的情怀也未点明,直到最后一行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被“孤客”所“听见”。这里,若与作者的另一首诗《初听秋风》联系起来,两句“呼啸五夜风,枕前醒,面容一年照镜”可作为“听见”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面容的变迁而感伤时光的流逝,他那远离家乡的感受和对家的思念更是可想而知。
本诗的主旨,是抒发离家的情怀和思乡的思念。然而,这首诗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没有从正面开始,而只着眼于秋风。诗的结尾虽然引入了“孤客”,但只描写了他“嗅”到了秋风。至于他的离家的情怀和思乡的思念,则用“先”二字来暗示。正如李岩在《诗法易录》中所说,正是这两个字“传达了孤客的精神”,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按理说,秋风吹到院落的树木上,大家都能同时听到,不应该有什么先后顺序。但只有孤客“先”听到,说明他对时间顺序和物候特别敏感。 他之所以如此敏感,汤如勋在《唐诗解》中解释道:“孤客心未落秋已先来,故先闻。”这是对“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集》中也指出:“不言‘不堪听’,而言‘先闻’,意深矣。”沈德潜也在《唐诗集》中说:“若言‘不堪听’,则浅矣。”这些评论都称赞这个尾句意味曲折,含蓄而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可以深思的深度。不过,前面也说过,诗歌没有固定的规则,这个尾句的确因为间接表达而精彩,但也有直接表达也精彩。苏岩有一首《汾江秋》诗:“北风吹白云,千里跨汾江,心绪摇动,秋声无声。” 这里从全诗看,与其苍凉大方的意境和高亢雄健的风格相融合,非“听不见”莫属。两句尾句内容相似,一个用间接写法,一个用直接写法,但各有千秋,通过比较,可以了解诗法。
【何处秋风至?刘禹锡诗作赏析:秋风起雁南飞,孤客最先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