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傅伯翠向毛泽东汇报完工作,两人倚栏远眺,只见从秦山脚到汀江岸边,一片茫茫田野,附近的墙头田野上,一簇簇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的秋日景象。
毛泽东突然饶有兴致地说:“前几天我从永定过来,看见路上到处都是野菊花。小黄花,金灿灿的,闪闪发光,像星星点点。闽西的野菊花很多,秋天景色特别丰富。这些菊花叫什么名字?”
傅伯翠说:“生长在沙地、旱地、房前屋后的叫山菊;生长在沟壑、湿地的叫蟠梅、千里光。闽西的野菊花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毛泽东说:“想不到你还是菊科的专家!前不久,上杭城边是两军交战的战场,野菊花也争相争艳。那些野菊花叫什么呢?”“那里的野菊花有很多名字。”
毛泽东笑着说:“总之,我们就叫它战场黄花吧,怎么样?”傅伯翠也笑着说:“名字很准确,有谁不同意吗?”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写过有关菊花的诗,您喜欢谁的诗呢?”毛泽东问。
傅伯翠说:“陶渊明的‘秋菊落霞别样红,落露采花’、‘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南山’,写出了菊花孤独、超脱、静谧、悠远的精神气质。”
毛泽东说:“陶渊明的诗问世以后,菊花就和高尚的文人、隐士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孤独、傲骨的象征。陶渊明追求真实、朴素、自然,他有条件这样做;饱受饥寒之苦的农民和工人,不能只顾解决饥饿问题,不能向往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虚幻的精神生活。”
傅伯推明白,毛泽东并不欣赏陶渊明隐居闲适的生活,他要的是在时代激流中彰显英雄本色的人生。
毛泽东又问:“菊花诗呢?”傅伯翠说:“我读过的诗就更少了,印象最深的是李清照的‘黄昏后东篱下饮酒,袖中微香。莫说我不心醉,西风卷帘门,我比黄花还瘦。’”
毛泽东说:“她的诗中充满着爱情和深情,但我更喜欢她那首‘生如英雄,死如鬼雄’的诗。这首诗表现的是英雄气概,但不是写菊花的。”
毛泽东望着秋日清朗的天空,扭头看见楼里十几盆盛开的菊花,便问:“今天是九月初八吧?”
傅伯翠道:“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黄巢有一首诗,题菊花道:‘等到秋天九月八日,我花开,别花皆枯。香气透长安,满城披金甲。’黄巢把菊花瓣想象成士兵的铠甲,一语双关,既描写了菊花的美丽,又影射了战袍。这首诗的气魄是何等的豪迈!这是封建文人从来都不敢想的。”毛泽东说完,叉腰走了几步,又接着说:“黄巢还写了一首《菊花论》诗:‘西风瑟瑟满城,苞苞冷香难蝶来。日后我若为绿帝,必让桃花共开。’” 菊花在寒秋开放,蜂蝶不来,只能自赏其美,生不逢时。黄巢深深叹息,他想做春神,让菊花在春天开放,与百花争艳,那该有多浪漫啊。有人说“将来我若为青帝”,是向皇帝挑战的反叛思想。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想别人不敢想的,说别人不敢说的。他若想得势,为百姓带来春天,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说这首诗是黄巢5岁时写的,当然是无稽之谈,说他早就有反叛思想才是正确的。”
傅伯萃完全同意毛泽东的观点,说:“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反对朝廷的农民领袖,自然也把这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在文字中。黄巢的菊花诗与其他作品完全不同,它摆脱了封建文人气息,大胆而含蓄。”
毛泽东一边走一边笑着说:“现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起义的革命者,应该比我们的前辈们更多。”
傅伯翠说:“当然,共产主义是我们前人所没有的。”
“这不只是思想问题,更是精神和行动问题。上杭不是有首民歌叫‘告子孙后代,莫攻上杭’吗?过去叛军都攻不下上杭,现在我们不是攻下了吗?”
“是的。我们做到了前人未曾做到的事。”
就在22天前,9月8日,朱德率领红军秘密抵达上杭城外。19日晚,他们向城内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攻占上杭城,全歼守城之敌,俘虏一千余人,缴获枪支一千余支。上杭城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历时近七十年建成,后又多次扩建加固。这里三面环水,城墙高三丈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人称“铁上杭”。几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民谣:“铁上杭,坚如金子,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江河,北有池塘,告吾子孙,莫攻上杭。” 明代农民起义军攻城失败,伤亡惨重。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石宗国率领万人攻城,伤亡惨重,不能开城。自1234年建城以来,690年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攻破此城。只有红军一夜之间攻占了此城。
毛泽东说:“我们胜利,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兵力比石达开多,也不是因为城里的敌人弱,而是因为我们懂得依靠群众,懂得发动群众。我们进攻上杭城的时候,你和县委同志不是发动了全县几千名赤卫队和农民协会会员,帮助红军攻城吗?而且城里人民还给我们通风报信。太平军做不到这一点。”
毛泽东在一朵大菊花前停下脚步,说:“石达开是英雄,他能写诗;黄巢也是英雄,他也能写诗。古人云:莫言骑马得天下,英雄从来都能写诗。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
毛泽东还说:“黄巢自称崇天大将军,攻下长安称帝,却失败而自杀。从起义到覆灭,不过十年。他四处奔走,攻城守土,但今天可以攻下一座城,明天可以放弃。他攻下几十座城池,却从不选择危险重镇驻军作为后方根据地。结果,他进入长安称帝时,只控制了很小的一块地方。没有坚实的基础,怎么能长久维持呢?我们需要像黄巢那样胸怀民心、谋略的起义英雄,但不能有他的土匪心态和得志忘我的心态。”
大家聊了菊花诗、黄巢,随后又谈到基地建设。
第二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毛泽东下班后在临江楼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节》:人易老,天不老。重阳节年年有。今天又是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花格外芬芳。大秋风一年一度,却不似春风,胜似春风,浩瀚江天,千里霜雪。####选自《世纪伟人毛泽东稀世故事集》,有删减修改####点击关注精彩内容####
【1929 年毛泽东在临江楼与傅柏翠探讨闽西野菊,忆两军大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