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赏析:江上秋风动客情,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的交织

更新:06-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夜书

叶绍翁(宋)

梧桐叶的沙沙声驱走了寒冷,江面上的秋风撩动着旅人的心弦。

我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上亮着灯。

翻译

秋风瑟瑟,梧桐树叶子摇曳,带来阵阵凉意,秋风吹过江面,让我怀念故乡。

突然,我看见远处篱笆下有灯光,以为孩子们在捉蟋蟀。

笔记

晓晓:风的声音。

嘉宾感悟:旅人的思乡之情。

挑:挑逗、诱导。

蟋蟀:俗称蛐蛐,有的地区也叫蟋蟀。

篱:篱笆。

欣赏

这首诗是诗人身处异乡,在静夜感受秋天时所写的,抒发了离乡背井的忧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花草凋零,秋风冷冷地吹在江面上,梧桐树叶子冷冷地吹着。诗中的一个“送”字,让人仿佛听到了寒风刺骨的声音。

季节的变换、景色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的作者,在静夜思念秋日的时光里,写下了这首感伤的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诗首一句描写梧桐叶,“送寒声”,含蓄地描写了夏去秋来,旅人的切切感受。

草木枯萎,百花凋零,是秋季最突出的景象。在诗歌中,常常把具有物候特征的“梧桐叶”置于典型的风雨夜环境中,以表现秋天的萧瑟。魏应物《秋夜南宫寄凤兄等生书》中写道:“何况在这风雨夜,梧桐叶萧瑟,秋意浓浓。”就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本诗在句首用了复词拟声词,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听觉形象联想,营造出秋日萧瑟的意境,用声音来衬托秋夜的寂静。再用“送”字,以静中带动,引出“冷声”。梧桐叶落下的沙沙声,似乎蕴含着刺骨的寒意,用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手法,将环境渲染得萧瑟、寒冷。

第二句接续着“江上秋风”四个字,既点出了秋风的由来,又进一步衬托了寒意的气氛。秋风已至,而身在异乡的人却未归,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送”字和“动”字都用得十分生动,前者表达了秋天的“惊喜”,后者表达了秋天的“伤感”。

秋风阵阵,引发了旅人的寂寞。晋朝官员张翰在洛阳,看到秋风,怀念家乡的莼菜汤和鲈鱼生,便辞官回家。这首诗的作者在旅途中听到秋风的声音,感动了他的心情,让他想回家。这两句用“凤叶”、“寒声”、“江上秋风”来形容秋天的寒冷,其实是用来衬托客的凄凉心情的。用“动”字来揭示“客情”,情景自然贴切,显示出旅愁的深沉。

第三、四句描写了孩子们采蟋蟀的情景,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则用孩子们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客人自身作为旅人的孤独与忧伤。

这两句从庭院移到室外,做了一个大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义的顺序,应该是前后移动的。诗人当时心绪混乱,难以入眠,便转身走到室外,以驱散心中萦绕的思绪和忧愁,但眼前的夜景却让他有了新的感受。

“秋夜蟋蟀鸣,南邻忙着捶衣”(谢朓《秋夜》)。茫茫夜色中,篱笆间闪烁的灯火,不正是“童子采蟋蟀”吗?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行为,与诗人凄婉缠绵的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此意。暗夜中的一盏灯,将童年生活的片段投射在诗人的心屏上:“记得小时候,呼唤一盏灯来补洞,追随着声音而去”(张衡《满庭芳·蛐蛐》)。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情怀交汇,使诗人陷入对故乡的深思之中。他用“篱笆里一盏灯”暗喻自己“在世孤独的生活”,用风景传达思乡之情,与“在江上”一句相呼应,结束全篇,尤显秋日的思念,引发想象。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夜晚的孩子们捉蟋蟀,勾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诗中先描写秋风的声音,然后描写听到这声音的感受,最后两句是主题和户外的所见所闻。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有过渡,句子看似断续,但意义贯穿始终。诗人善于用艺术形象委婉地表达秋夜旅人难以言表的情怀,而不落入颓废的境地。最后,诗中以景寄情,字句清淡,意味深远,值得细细咀嚼。

背景

这是叶绍翁身在异乡,欣赏风景而写的一首诗。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离乡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篱笆边仍有孩童点灯、捉蟋蟀。季节的更替和景色的变换,很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作者身在异乡,在静夜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便以温情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号思宗,号静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龙泉(今浙江丽水)叶氏后裔。生卒年不详。曾任朝中小吏,学问从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密切,与葛天民有诗文交流。

“梧桐叶萧萧送寒,江上秋风吹动旅人心弦”出自诗人叶绍翁的《夜写所见》。

诗中“客情”的意思是:“客”指诗人自己,因为身在异乡,所以称自己为“客人”;“情”指思乡之情。所以,“客情”就是勾起“我”思念的那种感觉。

“客情”回到上下文,就是“客人的感觉”:飒飒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凉意;秋风吹过江面,这景象让我在异乡时,不禁想念家乡。

【来源】

夜见——叶绍翁

【原来的】

梧桐叶的沙沙声驱走了寒冷,江面上的秋风撩动着旅人的心弦。

我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上亮着灯。

【翻译】

凉凉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凉意,江边吹来的秋风,让我在异乡时,也思念起故乡。

突然,我看见远处篱笆下有灯光,以为孩子们在捉蟋蟀。

【关键词注释】

晓晓:风的声音。

嘉宾感悟:旅人的思乡之情。

挑:挑逗、诱导。

蟋蟀:俗称蛐蛐,有的地区也叫蟋蟀。

篱:篱笆。

【创作背景】

江边秋风吹过,梧桐树沙沙作响,让人觉得有些凉意。秋风的声音最能打动人心,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夜已深,篱笆边还有小孩点灯笼、捉蟋蟀。

季节的更替和景色的变迁,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思乡之情。身在异乡的作者,在静夜思念秋日的时光里,写下了这首感伤的诗。

【作品赏析1】

叶绍翁《夜写所见》中的“见”字,是古字,但在本文中,意为看见或所见之物。所以这里应读作“见”。全诗应理解为:(题)在寂寞的夜里,写出思念的情景。(句)秋风吹拂梧桐叶,带来一丝凉意。远在异乡的诗人,不禁思念故乡。他最牵挂的,是心爱的儿女,他们此时或许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也不肯入睡。

这首诗交织着作者的悲情、温情、喜悦和忧虑。叶绍翁《夜写所见》这首古诗的审美可以从九个方面来欣赏。

1、以景寄情。前两句描写自然环境,落叶沙沙,寒声阵阵,秋风秋水,传达出一种流浪、忧伤和孤独的感觉;引发了后两句的乡愁之情,怀念家里的儿女,他们也许还在晚上玩灯笼、逗蟋蟀。寂寞的时候幻想着亲情,凄凉的景色促使我怀念玩耍的乐趣。以景寄情,场景与心情交融相得益彰,意境美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河、秋舟、孤灯、顽童、斗蟋蟀,都是动景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绚丽,有光有影;篱笆小舍,夜深沉,黑漆漆的,无边无际,都是静景描写,静得让人心寒,让人惆怅。落叶飘落,风声沙沙,在静谧的深秋夜里,勾起诗人思念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3、悲喜交织,喜悦盖过悲。前两句写悲凉的景象,秋风扫落叶,长空送寒;第三、四句写欢喜的心情,深夜采蟋蟀,思念异乡的快乐情怀。一悲一喜,悲喜交织,喜悦盖过悲,更显出游子漂泊四海的孤独无助和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情怀。

4、实与虚相得益彰,实中映虚。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现实的情景:落叶声声凉,水流潺潺,风儿凉;第三、四句引发想象:黑夜里灯火通明,儿女看蟋蟀打架。所见所闻,或明或暗,都体现了实与虚。耳中满是秋声,眼中满是秋夜,心中满是思乡之情。实中有虚,虚中蕴含虚。字数不多,意味无穷!

5、怀古思远,近远相通。诗人因夜深人静而怀念远方的亲人,虽远隔千里,但嬉戏的情景还在眼前,近处寒叶的声响扰人,亲情的欢乐缓缓而来,物景使人感叹不已。

6、冷暖交织,“冷”与“摘”生动。“冷”字一语双关,既传递出秋风瑟瑟的寒意,又传递出被困在天涯的凄凉心境。“摘”字生动,妙趣横生。孩童嬉戏、采摘、屏气凝神观战、突然欢呼雀跃的场景,全在“摘”字里。“摘”出品格,“摘”出神韵,“摘”出思念亲人的温馨情怀!

7、“动”与“知”相衔接,一气呵成。诗中以落叶“送”寒,以寒声“动”情,情与亲人相连,以亲人的思念慰藉寂寞,一气呵成。“动”是诗的“骨”,“知(思)”是诗的“心”。它们衔接得当,使全诗起伏适度,张弛有度。

8、用典,使诗人的感情更加鲜明。“江上秋风激起旅人心弦”用的是张翰辞官回乡的典故。相传晋朝官员张翰住在洛阳,看到秋风,思念家乡,便辞官回乡,一了其心愿。“秋风吹得我心绪不宁”更能传达诗人身在异乡、思乡之情的心境。

9、巧用修辞手法,营造持久的情感。“凤叶萧萧送寒,江上秋风动客情。”“送”与“动”借物抒情,赋予凤叶秋风以人的情感与思想。这些物声情并茂的诗文,怎能不把读者带入风送寒、情动秋江的意境中,让人痴迷不已,惆怅不已。《凤叶萧萧送寒》巧妙运用了通感,以萧萧的声音唤起凄凉的心情,以听觉的形象传达触觉的感受,隽永而持久。

【作品赏析2】

1.作者抒发了思乡之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梧桐叶飞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上小船漂泊的景象,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身处异乡、四处漂泊的凄凉心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孩子们夜晚玩灯笼、逗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是那样的天真、浪漫、快乐、有趣;他会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朋好友的声声笑语,一种犹如回到家乡、回到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流落异乡、无处可归的孤独凄凉心情。

前两句描写景物,借落叶纷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突出游子漂泊、孤寂凄凉之情。江中秋水盈盈,天色昏暗,寒声入耳。诗人一夜未眠,心情一定很郁闷、不快。第三、四句描写夜里捉蟋蟀的孩童,其兴致高昂,巧妙地衬托出忧伤,更显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助。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纵观全诗,第三、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在船上所见所闻。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忘记了秋风的寒意、落叶的飘零、秋江的冰冷。深夜时分,他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捉蟋蟀。他们的专注、他们的小心、他们的沉稳、他们的起伏,都显露出来。这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勾起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前两句也可以这样理解,梧桐树沙沙作响、落叶飘零的秋景,透露出一种飘零的心情和莫名的忧伤,更加衬托出诗人对童年离家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1、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前两句描写自然环境,第三、四句描写生活场景。落叶的沙沙声、寒风的呼啸声、秋风秋江的潺潺声,传达出一种飘零、凄凉、寂寞之感;提灯夜游、戏谑蟋蟀、孩童的欢声笑语,都表明他们乐得忘了钓鱼。一悲一喜,相互映衬,都融入了不露痕迹的环境描写之中。

2、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都是动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一片、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的黑暗,都是静的描写,静得让人心寒,又充满惆怅。呼啸的风声、调皮的孩童,这些动的场景巧妙地衬托出深秋夜的深沉寂静,也引发了人们对诗人在冷寂的夜里,忧虑重重、失眠多梦的凄苦心灵的体会。

3、悲喜交织,以喜反衬悲。前两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空送寒意,一派凄凉景象,寄托着忧伤;第三、四句写人,深夜采蛐蛐,明灯照篱笆,一派欢乐景象,寄托着欢乐。悲喜交织,以喜反衬悲,更显游子漂泊世间的孤独、无助、惆怅、失眠的心情。

4、抒发感情,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晋朝官员张翰隐居在洛阳,看到秋风,思念家乡,便辞官回乡,以了却心愿。诗中寄托了诗人久居异乡,不能归家,思念亲人的思绪和感情。

5、拟人化、通感化增添光彩。“凤叶萧萧送寒,江上秋风动客情。”“送”“动”两个字借物抒情,使凤叶和秋风都具有了人的情感。这些物声情并茂的诗文,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风送寒、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不已,惆怅不已。《凤叶萧萧送寒》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用萧萧的声音唤起秋日寒冷的感受,用听觉形象传达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6、用词用句精雕细琢,“寒”“摘”生动形象。“寒”字有两面性,既传递出秋风的寒意,又传达出被困在天涯的凄凉心境。“摘”字写实的细节,趣味性十足。孩子的专注与敏感,精心的挑选,孩子屏息的观察,惊讶与激动,都在“摘”里。

7、虚实结合,以实映虚。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无论明暗,无不写实。耳边满是秋声,眼里满是秋夜,河边秋水盈盈,一群孩童犹如一幅场景照,给人以闻声、见人、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生动的场景写实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满腹愁思、夜不能寐的凄凉落寞之情。实中有虚(客情),虚(情)蕴含在实中,实映虚。言有限而意无限!

【关于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号思宗,号静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龙泉(今浙江丽水)叶氏后裔。生卒年不详。曾任朝中小吏,学问从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密切,与葛天民有诗文交流。

【夜书所见赏析:江上秋风动客情,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的交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究竟有何深意? 下一篇:李商隐诗十首,感受华美词藻与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