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春天来了。
潜入夜风,润物细无声。
野路云雾皆暗,唯有江船火光明亮。
清晨,看见金冠城里红湿地、花儿重重。
翻译
翻译 1
浩宇知道雨水的时节,正是植物萌发生长的春天。
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默默地滋润着春天的万物。
雨夜,乡间小路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光闪烁。
黎明时分,被雨水润泽的花儿,艳丽又红艳,整个金关城变成了花的世界。
翻译 2
及时雨仿佛知道季节,每当春天来临时,它便伴着春风在夜晚悄然落下,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乡间小道的上空,一片漆黑,只有江岸边一艘渔船上的一点火光,散发着一丝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天亮的时候,潮湿的泥土上就会铺满红色的花瓣,金官城的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
笔记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道何时落,是拟人的一种形式。
乃:只是。发生:发芽生长。
閒(Qián):秘密地,悄悄地。这里比喻春雨在夜晚随风悄悄地到来。
滋润万物:让植物得到雨水的滋养。
路径:字段之间的路径。
肖:天刚亮的时候。
红色湿处:被雨水润湿的花朵。
由于吸饱了雨水,花朵看上去很沉重。
金官城:旧址在成都南部,又名金城。三国时期,织锦官驻扎于此,故名。后人以此为成都的别称。
欣赏
诗中以“好”字开头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知道何时下”。这里把雨拟人化了,“知道”一词用得生动形象,让雨显得生动。春天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雨水恰好在需要的时候下,确实“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了雨的“善”,其中“隐”“润”“细”几个字,形象地描述了雨的“善”特点。雨之所以“善”,是因为它适时而善,“润物细无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这仍是一种拟人手法。“潜入夜”与“默默”相配,不仅表明雨是伴着和风的细雨,也表明雨有意“润物细无声”,无意“善”。如果它有意“善”,它就会在白天降临,弄出一点响声,让人看得清、听得清。只是因为它有意“润物细无声”,所以它选择在不干扰人们工作劳动的时候悄悄降临,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细细地落下。
下联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雨夜的景象。在不太阴沉的夜晚,小路比田野更容易看见,江面比岸边更容易分辨。而此时放眼望去,“野路云雾皆暗,唯有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唯有船上的灯火明亮。再加上连江面都看不见,小路也分辨不清。天空乌云密布,地面也和云一样暗,看来这场雨一定会下到天亮。这两句描写了夜雨的美景。“暗”与“亮”相得益彰,不仅点出了云雾浓重、雨势浩大,而且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末联是想象雨后的景象,紧扣题中“喜”字,描写雨后清晨金关城的妖娆景象。这样的一场“好雨”一夜之间落下,万物滋润,枝繁叶茂。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花儿,在雨中绽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日清晨一看,整个金关城(成都)花木繁茂,一片“红湿”,花儿鲜红而沉重,形成一片花海。“红湿”、“花儿沉重”等词语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理解。
诗人期盼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诗中虽然没有出现题中的“喜”字,但“‘喜’意却从缝隙中迸发出来”(濮栖龙《读杜心界》)。当诗人期盼春雨“润物细无声”时,雨开始落了,于是他一落下就欣喜地喊了一声“好”。下联是诗人听到的。诗人仔细听,听到春夜里雨水连绵密密,只为“润物细无声”,不问人知,他自然“喜极而泣”,睡不着觉。因为雨“润物无声”,很难听清楚,又怕雨停,便出门去看。下联是诗人看到的情况。看到雨下得大,不禁想象着黎明后满城春意盎然的美景。他的无限喜悦之情表达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望雨祈》诗:“桑枝落叶地上青烟,水庙前笛声迎龙,富人家几人看歌舞,恐春影灭笛弦。”与富人家看歌舞的人们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喜悦,自然是一种十分崇高的情感。
欣赏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到成都的第二年写的著名诗篇之一,广为流传。当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辛勤劳作,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和苦难,杜甫的生活终于暂时稳定下来,于是他得以对成都的自然风光进行深入观察和精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许多咏怀成都的诗篇。《春夜喜雨》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首。
诗的开头,杜甫就把春夜里的雨称赞为“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很需要雨水。有句农谚说:“春雨贵如油。”这就体现了春雨的珍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虽然春天常常夜雨,但第二天却阳光明媚。这正像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蜀地常夜雨,晨河清。”(《水畔寄心二首》)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落了下来。它“知时节”,所以“恰逢春天”。这万物生长所必需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啊!这两句诗,都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杜甫在写诗时,常常把无情的人当成有情,把无知的人当成有识之士。 这里把春雨看作是有知觉的,所以能根据需要适时降下,诗中的“知”和“奈”两个字相互呼应,十分生动,把诗人对雨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后,第三、四句不仅描写了春雨的动态,还传达了它润泽万物的精神。因为好雨是在夜间下,诗人着重从“听”的角度描写雨景。雨细而不突,随着夜色渐渐消散。它悄悄地来,悄无声息,不被人察觉,故称“潜入夜色”。如此无声的雨,当然是润泽万物的细雨。“细而无声”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可贵的精神。这里的“潜”和“细”两个词用得准确恰当,前者透露出风很轻,后者则表明雨很小。这正像邱兆翱说的:“潜、细两个词,写得连绵不断,与创作的机制最密切相关。”(《杜甫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句进一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夜雨的景象。“野径”指田间小路,即指地面;“云”指天空。由于当时正值夜雨,天空云层厚重,星光隐匿,月色昏暗,天地一片漆黑,说明当时正下着大雨。漆黑的世界里,只有江边的小船透出一丝光亮,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为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用到的“全”和“独”两个词,就是为了突出这一幕。而在这一幕中,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惊讶之情。
最后两句描写的是雨后晨景。事情发生在第二天,雨停之后,整个成都城里开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花重得抬不起头来,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雨的喜悦之情达到了高潮,于是“锦官城里花重”这句便从他口中脱口而出,真是“通篇精妙,后半句尤为神奇”。王思诗说:“结尾一句‘重’字妙,他人所不能及。”(《读意》卷四)
这首诗细腻动人,诗中情节从笼统描述到生动描写,从所闻到所见,从当晚到次日清晨,结构严谨,文字精湛。写得颇为费力的夜雨景写得十分耀眼突出,让人在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愉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春夜喜雨》,但全诗没有露出一个“喜”字,却始终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显然,诗人的这种感情不是一时冲动而产生的,而是有现实基础的。据史料记载,在他写这首诗的前一年,京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斗米七千文,百姓相食”(《资治通鉴·唐集》)。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的喜悦,这种喜悦恰恰体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思想情怀。
评论
平凡的景象最难描写,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把艰难的景象描写得仿佛就在眼前,写得如此真实细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用流水一气呵成地写出春雨的韵味,最后一联描写一种蓦然回首的惊喜。节奏严谨,浑然一体。诗人按照“侧耳听雨”、“仰望雨滴”、“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表达了春夜里好雨的情景。全诗从听觉到视觉,乃至心理感受,从当晚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炼脱俗;巧妙运用了拟人、对比等表现力强的艺术手法。诗中每一句都描绘情景,抒发情感。没有用到喜悦、幸福等词语,却处处透露着喜悦、心情明朗的气息。 《应奎·鲁随会平》引纪昀之言:“此为一篇名篇,通篇精妙,后半尤神奇。”
在押韵的选择上,诗人用韵以情致用,他选用了“更”这个后鼻元音韵,它的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减慢了整首诗的时间和语调,这正好适合表达诗中那种欢快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查看以前的古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锦官城春雨润万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