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春天来了。
潜入夜风,润物细无声。
野路云雾皆暗,唯有江船火光明亮。
清晨,看见金冠城里红湿地、花儿重重。
翻译
浩宇知道雨水的时节,正是植物萌发生长的春天。
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默默地滋润着春天的万物。
雨夜,乡间小路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光闪烁。
黎明时分,被雨水润泽的花儿,艳丽又红艳,整个金关城变成了花的世界。
笔记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道何时落,是拟人的一种形式。
奈:只是。
发生:发芽和生长。
閒(Qián):秘密地,悄悄地。这里比喻春雨在夜晚随风悄悄地到来。
滋润万物:让植物得到雨水的滋养。
路径:字段之间的路径。
肖:天刚亮的时候。
红色湿处:被雨水润湿的花朵。
花重:由于下雨,花变得很重。
重:沉重。
金关城:成都的别称。
背景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写这首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住了两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泊,杜甫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手耕种,栽种蔬菜花卉,与农人交往。他对春雨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描写了春夜雨滴、润泽万物的美好景色。
欣赏
这是一幅描绘春雨夜色、抒发喜悦之情的杰作。
诗中以“好”字开头,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识时务”。这里把雨拟人化了,“识”字用得生动,让雨显得生动。春天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雨下得正是时候,的确“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了雨的“善”,其中“隐”“润”“细”几个字,形象地描述了雨的“善”特点。雨之所以“善”,是因为它及时,而且“润物细无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这仍是一种拟人手法。“潜入夜”与“默默”相配,不仅表明雨是伴着和风的细雨,也表明雨有意“润物细无声”,无意“善”。如果它有意“善”,它就会在白天来,制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清、听得清。只是因为它有意“润物细无声”,所以它选择在不干扰人们工作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细细地落下。
下联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雨夜的景象。在不太阴沉的夜晚,小路比田野更容易看见,江面比岸边更容易分辨。而此时放眼望去,“野路云雾皆暗,唯有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唯有船上的灯火明亮。再加上连江面都看不见,小路也分辨不清。天空乌云密布,地面也和云一样暗,看来这场雨一定会下到天亮。这两句描写了夜雨的美景。“暗”与“亮”相得益彰,不仅点出了云雾浓重、雨势浩大,而且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末联是想象雨后的景象,紧扣题中“喜”字,描写雨后清晨金关城的妖娆景象。这样的一场“好雨”一夜之间落下,万物滋润,枝繁叶茂。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花儿,在雨中绽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日清晨一看,整个金关城(成都)花木繁茂,一片“红湿”,花儿鲜红而沉重,形成一片花海。“红湿”、“花儿沉重”等词语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理解。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诗中虽然没有出现题中的“喜”字,但“喜”却从缝隙中迸发出来”(蒲奇隆《读杜心街》)。当诗人正盼望春雨“润物细无声”时,雨来了,于是他一下就高兴地喊了一声“好”。下联是诗人听到的。诗人仔细听,听到春夜里雨水连绵密密,只为“润物细无声”,不问人知,他自然“喜极而泣”,睡不着觉。因为雨“润物无声”,很难听清楚,又怕雨停,便出门去看。下联是诗人看到的东西。他看到雨下得很大,不禁想象着黎明后满城春意盎然的美景。他无限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望雨祈》诗:“桑枝落叶地上冒烟,水庙前笛子迎龙,富人家几人看歌舞,还恐春雨使笛弦寂静。”与富人家看歌舞的人们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喜悦,自然是一种十分崇高的情感。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