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何处?——先秦·佚名《关雎》
完整原文如下:
江心洲莺啼,佳人配君子。
水绕着参差不齐的菱角流淌,日夜追寻那位风姿绰约的女子。
我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我日夜思念,我好悠闲,辗转反侧。
菱角各式各样,我左挑右摘,亭亭玉立的女子陪她弹奏古筝和竖琴。
菱角参差不齐,左搅右搅,亭亭玉立的仕女在钟鼓乐声中翩翩起舞。
为了方便您查看,我还发布了翻译:
江中小岛上,鸟儿叽叽喳喳,贤惠美丽的女子,是君子的良配。
船两边,采摘着参差不齐的菱角,贤惠美丽的女子,日夜想追求她。
我追求她却得不到她,我日夜思念她,思念之情令我辗转难眠。
船两边,参差不齐的菱角被采摘一空,一位贤惠美丽的女子,手捧琴瑟,向她走来。
船两边,参差不齐的菱角被采摘下来,钟鼓齐鸣,贤惠美丽的女子高兴不已。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我会分别给大家解释一下:
关关:拟声词,雌雄鸟互相呼唤的声音。
鹗:一种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传说雄鹰和雌鹰形影不离。
大陆:水中的陆地。
瑶挑(yǎo tiǎo)是指贤惠美丽的女子。瑶挑是指身材优美的女子。瑶是深沉的意思,指女子心灵的美丽;挑是美丽的意思,指女子外表的美丽。淑是善良、和蔼的意思。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与“仇”谐音,有匹配之意。
松质骨:长度不均匀。
荸荠:一种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左右流淌: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采摘菱角。这里用“采摘菱角”来比喻“君子”追求“淑女”的努力。流,寻求。之:指菱角。
無昧:醒、靜。指日夜。無是醒,昧是睡。又马瑞臣《毛诗传注疏》云:“無昧,如做梦,如靜睡。”此亦可。
师父:思念。傅,想一想。毛传:“傅,想一想。”
悠哉(yōu zāi)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思念之情深重的样子。悠哉,忧虑之状。此句的意思是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悠哉,思念之情。参见郭璞《尔雅·诗古》注。在,语气词。悠哉,悠哉,就像在说“我想你,我想你”。
辗转反侧: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滚”的古字是“展”。“展转”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反侧”与“辗转反侧”同音。
琴瑟有致:弹琴瑟,靠近她。琴瑟都是弦乐器。琴有五根或七根弦,瑟有二十五根或五十根弦。有:用作动词,意思是靠近。本句的意思是弹琴瑟,靠近“小姐”。
卯(mào):選擇。
用铃铛和鼓声让她开心。音乐用作使役动词,意思是让某人开心。
既然说到这儿,我们就来欣赏和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首短诗《国风·周南·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经典《诗经》的开篇。虽然一些神话故事在自然界中应该产生得更早,但文字记载得较晚。所以可以说,打开中国文学史,最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一般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这首诗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望、相依、相恋的鸣叫,引起女子陪伴君子的联想。后几章以采菱的动作,引起主人公对女子的疯狂思念和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音、押韵、叠词,增强了诗的韵律美和拟声写物、传情达意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君子”追求一个“夫人”,得不到“夫人”便苦恼,睡不着觉,得到“夫人”便十分高兴,让人奏乐庆贺,让“夫人”高兴。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很明确:“君子”是《诗经》时代对贵族的统称,而且这个“君子”家里有琴瑟钟鼓等音乐,说明他有相当的地位。过去,这首诗常常被解读为“民间情歌”,这大概是不对的,它应该是描写贵族的生活。另外,说它是一首情诗当然没错,但它大概不是一首普通的情诗。这原本是一首婚礼上的歌,男方家人在歌中赞美新娘,祝愿婚姻美满。 《诗经·国风》中许多歌谣,既有一般的抒情意义,又有娱乐功能,在礼仪上也有实用性。但后人不知道有些诗的本意是什么,就只是当作普通歌谣而已。若将《关雎》视为婚歌,从“佳人佳偶配君子”到“琴瑟相随”、“钟鼓作乐”,也欢快贴切。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形式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概和一般的婚姻关系中,男子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即便在现代,姑娘爱上小伙子,也总是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迎娶新娘回家,夸她是个美丽贤惠的姑娘,君子之良配,说自己曾经思念她到相思成疾,一定会让新娘心生欢喜。然后,在琴瑟钟鼓的乐声中,双方的感情更加亲近,幸福的婚姻从这里开始。即便只看诗的情感结构,从见关雎思小姐到琴瑟成婚,中间的曲折都是必要的:得之不易的东西,才显得格外珍贵,让人感到幸福。
这首诗可以视为夫妻美德的典范,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所描写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以美满的婚姻而告终,而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或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以婚姻为目的、表达责任的爱情更能被社会接受。
其次,诗中描写的男女一男一女,一男一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关的组合。“君子”既有地位,又有美德,“淑女”既指外表美丽,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这里的“君子”和“淑女”的组合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婚姻。
第三点,是诗中描写的爱情行为的克制。仔细读来会发现,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但双方并没有直接的接触。“小姐”当然没有任何动作表现出来,“先生”也只是独自在对她的思念中“辗转反侧”,似乎从来没有想过翻墙折杨柳之类的事情,爱得很乖巧。这样的爱情,不仅感情真挚深厚(这一点对爱情诗来说很重要),而且表达得非常平静有分寸,不至于让读者太过动情。
上述特点,大概与这首诗原本是一首贵族婚礼上的歌有关。这样的场合,需要与主人身份相称的内敛、欢乐的气氛。孔子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庸之美,并用它来宣扬他所推崇的克己、重视道德修养的生活态度。《毛诗序》称赞它是一部可以“启迪天下,端正夫妻”的道德教材。两种观点有些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致的。
古代儒家重视夫妻之德,是有深刻道理的。
第一层意义上,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古代,这个基本单位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种意义上,所谓“夫妻之德”,其实是指男女问题的各个方面。“食色性情,人之大欲也”(《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食欲比较简单(当然要先有饭吃),而男女欲望所引起的感情活动则复杂得多、活跃得多、激烈得多,对生活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潜在危害也大得多。孔子曾感叹:“吾未曾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论语》)所以,一切节制、一切修身,首先都要从男女欲望入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节制到什么程度,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时代条件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时,严格的禁令会首先出现在这方面。反之,当一个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旧的道德规范被破坏时,也会首先出现在这方面。回到《关雎》,它所推崇的是一种情感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因此,儒家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是“正夫妻”的教材,从而引导广泛的美德。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情是自然正常的情感,又要求这种情感必须加以节制,以符合社会公德,所以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加以延伸。反抗封建礼教非人压迫的人们,常常借助《关雎》的权威,来主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以言表”,在《关雎》中便可见一斑。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