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零丁海洋
宋 文天祥
历经磨难,周围星空荒凉。
山河破碎,风吹柳絮;我的一生,如雨中浮萍,跌宕起伏。
黄峰滩诉我的恐惧,零丁洋里叹我的孤独。
自古谁无死,留你们的忠诚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吧。
参考翻译
翻译
回想早年,自己为了考取官宦,吃尽了不少苦头,如今战乱已过,四年过去了。
国家危亡犹如风中杨柳,个人危亡犹如雨中浮萍。
黄孔滩的惨败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被元军围困在伶仃洋时,更是感到孤独无助。
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老?我要在史书上留下一丝爱国忠烈的光辉。
笔记
(1)伶仃洋:伶仃洋即“伶仃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末,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乌坡岭与元军激战,大败被俘。囚船曾路过伶仃洋。
(2)邂逅:邂逅。文天祥因精通某一经书,考中科举,被朝廷任命为官。文天祥二十岁便考中状元,成为状元。
(3)干戈:指抗元战争。廖落:荒凉,冷清。也作“落落”。4四星:四年。文天祥抗元战争始于1275年,止于1278年,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黄孔滩:位于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一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击败,部下伤亡惨重,妻儿也被元军俘虏,文天祥经黄孔滩退守福建。
(7)孤丁:孤独,无助。
(8)红心:比喻忠诚。
(9)寒青:同寒竹,史书所载。古人写字,用火烘干,易写,不易虫蛀,故又称寒青。
参考鉴赏
背景
此诗出自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作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乌坡岭被击败,被俘虏,押上船。次年,他在渡伶仃洋时写下此诗。后被押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劝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投降。文天祥拒绝,并拿出此诗以表明意图。
参考解释
上联是“历尽艰辛,始入经,星光稀疏。”“始入经”是指天祥二十岁考中科举,星光稀疏四年。德祐元年(1275年),天祥开始侍奉皇帝,祥兴元年(1278年)被俘,正好四年。这是一篇自我叙述自己一生的文字,思考当下,回忆往事。在时间上,提到“入世”和“侍奉皇帝”,一是与个人出身有关,二是与国家危亡有关。这两件大事,都是忠义之举。在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为国家立功,就必须入仕。而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而科举要求读经。 文天祥死时,在腰间留了一句自赞,说“读圣人之书,有何不学,从今以后,我无悔。”这是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圣人的作品叫经典,经典用来治国安邦。这两句诗讲的是两件事,看似分开独立,其实是相通的。干戈僚罗也可以写成干戈罗罗,意思差不多。《后汉书·耿卞传》“罗罗南合”注云:“罗罗同舒廓。”舒廓是疏散、散落的意思,与僚罗同义。《宋史》说谢皇后下诏拥立君王,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描述的情况,与史实相符。
第二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吹柳絮,我命如雨中浮萍。”依然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拓展和深化叙述。宋朝自从放弃临安,恭帝赵昺被俘之后,实际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就是当地军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反抗。得到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支持的端宗赵昺在逃亡途中休克而死。陆秀夫重新扶植八岁的赵昺,在崖山修建行宫,自己则逃亡各地。用山河破碎来形容这种情形,再加上“风吹柳絮”几个字,生动又压抑。此时,文天祥的亲生母亲被俘,妻妾被囚,长子也死了。他就像水面上的浮萍,无助又凄凉。
下联继续叙述古今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昔日我在黄孔滩,忧国忧民,惊恐万分;今日我独在伶仃洋,叹息着孤独。黄孔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势汹汹,令人胆战心惊,故又名黄孔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误称黄孔滩。滩在江西万安县赣江,文天祥起兵卫王时,曾路过此地。伶仃洋在牙山外,距广东珠江十五里,现称伶仃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至此。前者是回忆,后者是当下现实,都是亲身经历,一个是将领,一个是俘虏。 因此,一个将军,面对强大的敌人,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保卫土地、恢复国家的使命,心惊胆寒,作为俘虏,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这里,“风吹柳絮”、“雨打浮萍”、“黄孔滩”、“伶仃洋”等,都是眼前的景象,毫不费力地提及,排比工整,语言自然,形象生动,流露出一颗悲愤交加的心,还有血泪交加的泪水。
末联突然转风,由现在移到将来,撇清现实,露出理想。这样的结语,犹如钟声,清音萦绕。全诗风格突然由沉郁转为开拓,豪迈洒脱。“自古人皆有死,唯我留下忠义,在历史长河中发光。”让赤诚之心如火,在史书中发光,照亮人间,温暖人生。一个“发光”字,便显出光芒四射、豪迈不凡的气势。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的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两句,便说:“好人,好诗!”的确,文天祥把诗与生活、诗风与人格融为一体。这是一首千古绝唱,意境高远,鼓舞和激励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勇敢地牺牲自己。
之后
时期
【过零丁洋赏析:文天祥的爱国丹心映照史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