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晏殊
栏杆上菊花凄婉,兰花泣露,帘幕微寒,燕子成双飞去,明月不知别离之痛,斜光透红门,照到天明。
昨夜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向天涯路,想寄给你一张彩纸一张纸,却不知你在何方,隔着山河。
欣赏:
在婉约派诗人众多抒发悲情怀念远古的诗篇中,这首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它不仅具有婉约派诗篇的共同特点,即情深意秀,而且具有其他婉约派诗篇中罕见的浩瀚高远的特点。它与婉约派诗篇相去不远,但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它们。
开篇“栏杆边菊花烟里悲,兰花露里泣”,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园中的景色。菊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中,似乎满怀忧伤;兰花沾满露珠,似乎在无声哭泣。
兰花、菊花具有一定的隐喻色彩(比喻清静纯洁的性格),在这里被拟人化为“悲烟”和“哭露”,将主观感受转移到客观景物上,流露出女主人公自身的悲哀。“悲”和“哭”两个词有明显的刻画痕迹,与大燕(大燕:燕书,小燕:燕几道)流畅的语言风格不同,但其在通过外物来表达感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作用。
第二句“帘幕微凉,燕子成双飞去”,这两个现象之间并不一定有什么联系,但在满怀忧愁、对气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燕子似乎无法忍受帘幕的寒意而飞去。与其说是描写燕子的感受,不如说是描写帘幕里的人的感受——不仅在身体上感受到了初秋的寒意,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孤独凄凉带来的寒意。燕子的飞翔,更凸显了人的孤独。这两句只是描写了客观对象,没有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的情感十分委婉含蓄。
“明月不懂别离之苦,银光斜照红门到天明。”上半句的后两句意思是明月不懂别离之苦,银光斜照红门到天明。
从今早回首到昨晚,“离别与仇恨”三个字,让情感由淡漠转为强烈。明月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懂离别与仇恨的痛苦,只顾照耀着居民,这是自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不应该责怪它。但又不得不责怪它。这看似无理的控诉,却有力地表达了女主角在离别与仇恨的煎熬中度过的不眠之夜,以及月亮与外界事物所引发的深切感受。
“昨夜西风凋零翠树,我独登高楼望天涯路。”转折延续了之前的“直到天亮”,又折回写今晨爬上高楼望远。“独登高楼”对应“离别恨”,映衬“一起飞翔”,而“望天涯路”则诞生于一个不眠之夜,有细密的脉络。“西风凋零翠树”不仅是我爬楼时看到的,也包含着一夜未眠躺在床上听西风落叶的记忆。
绿树因一夜西风而全部枯萎,可见西风有多么的强劲和凶猛。一个“枯”字,传达出大自然这一重大变化给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色凄凉,人也孤寂。作者话音未落,却意外展现出无限辽阔和浩瀚的境界:“我独登高楼,望天涯路。”这里当然有辽阔空旷之感,也有见不到所想的空虚,但这种辽阔无遮无拦的境界,却给主人公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从小帘院的凄凉和压抑,转向辽阔境界的前景,从“望天涯路”二字便可体会。这三句虽然蕴含着望而不见的离别之情,但情绪悲壮,没有娇柔颓废的气氛;语言也干净纯粹。这三句是本诗中流传下来的佳句。
站在高楼上望去,看不到自己在想什么,于是便想到了寄一封信到远方去:“我想寄一张彩纸和一张纸,却不知道山川在何处!”这里的彩纸,即指诗纸;那一张纸,即指那封信。一展一缩的两句,把主人公寄信到远方的强烈愿望与没有信的悲哀现实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了“只见山川,却只思念远方”的悲凉。诗以这种若隐若现、漫无目的的惆怅结束。“山川悠悠”与“我看得见天涯海角”相对应,再次呈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不知在何处”的叹息,更增添了无尽的摇曳情调。
本首诗上下两段境界、风格有差异,上段场景较窄,风格柔和;下段场景较宽广,风格悲壮。但上段含蓄于深邃,下段含蓄于博大。王国维借用诗中“昨夜”三句,形容古今博大之功、大学问的第一境界。虽然与诗的本义无关,但这三句的意境尤为含蓄,与借题抒怀的方便分不开。
【晏殊蝶恋花-湾畔菊花、悲烟、兰花我们赏析:婉约词中的寥阔高远之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