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消失在蓝天,只见长江横流过天际。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别孟浩然》。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别的心情。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著名的黄鹤楼;第二句描写送别的时间和目的地:东南“烟花三月”的春色和美丽的“扬州”;第三、四句描写送别的情景:目送孤帆远去,只剩一江春水。诗中以绚烂斑驳的烟花和浩瀚无垠的长江为背景,倾尽全力渲染,以开阔的意境、无穷的情感、明快的色彩、浪漫的风格描绘出一幅诗人的送别画卷。 此诗虽为送别之作,但行文飘逸灵动,情深而不呆滞,意长而不悲凉,词美而不肤浅,韵远而不空洞。
原创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
李白
烟花三月,故友告别黄鹤楼,赴扬州。
孤帆消失在蓝天下,唯有长江在天际流淌。
单词和句子标注
(1)黄鹤楼: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其原址在长江下游湖北武汉武昌佘山黄鹤矶上。相传三国时期费祎在此升天,乘黄鹤而去,故名黄鹤楼。原塔已毁,现存塔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之友。之:前往,到达。广陵:扬州。
(2)故友:故友,这里指孟浩然。他比李白年长,在诗坛享有盛名。李白十分敬仰他,两人感情深厚,故称他为“故友”。送别:辞别。
(3)烟花烂漫:形容春天里柳絮如烟、花开似锦的景象,比喻春天景色绚烂夺目。顺:顺流而下。
⑷ 青山结束:消失在青山之中。结束:结束,消失。青山:又称“青山”。
⑸唯见:仅仅看见。天际流:流向地平线 天际:地平线,地平线的尽头。
翻译
阳光灿烂的三月,朋友在黄鹤楼和我挥手告别,他要去扬州了。
船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只见浩瀚的长江在天际流淌。
背景
《黄鹤楼别孟浩然》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游名山”,一生流浪漂泊,足迹遍布中原,留下了许多歌颂自然之美、赞颂友谊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巡归来,到达湖北安陆,时年27岁。他在安陆居住了十年,但大部分时间都以诗酒交友,游历海外。用他自己的话说,“躲在安陆,虚度了十年。”正是在安陆逗留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十分仰慕李白,两人很快就成了亲密的朋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让人送信给孟浩然,请他到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见。几天后,孟浩然启航东行,李白亲自送他到江边。 临别时,他写下了《黄鹤楼别孟浩然》这首诗。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着自己特殊的情感基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出蜀川》中青春、勇敢的送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行》中深情、深思的送别,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充满诗意的送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潇洒的诗人的送别,也因为这场送别与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域有关,而诗人李白的怀念也承载在欢乐的送别之中,使得这场送别极富诗意。
李白和孟浩然相识,是在他出蜀后不久。那时的他年少快乐,眼中的世界几乎美如金子。而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早已以诗文闻名,他留给李白的印象是山水醉人,自由自在,快意恩仇,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说:“爱孟公子,风雅天下知,少时弃官,晚年居松云。”这次送别,正值开元盛世,太平盛世。时节正值三月,烟花盛开,从黄鹤楼下长江,一路繁花似锦。李白就是这样一个爱旅游的浪漫之人,所以这次送别,完全是在一种非常浓郁的幻想和抒情诗意的氛围中进行的。李白的心里,没有一点悲伤和不快。 他反而觉得孟浩然这一路过得非常愉快,他怀念扬州一带,怀念孟浩然,所以在送别的同时,他的心也跟着飞了起来,心中无限的诗意也随着江水荡漾开来。在如此美景之中与朋友告别,心里的感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离别却令人伤感。透过景色看情感,含蓄而深刻,犹如弦外之音,达到了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
“故人别黄鹤楼”不仅是点明主题,还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相聚的地方。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了各种与此地有关的诗意生活内容。黄鹤楼本身就是仙人飞升天庭的地方。这和李白想的孟浩然广陵之行形成联想,更增添了欢乐、令人遐想的氛围。
“烟花三月扬州”,在“三月”上加一个“烟花”字,使送别环境的诗意氛围格外浓厚。烟花指烟雾缭绕,鲜花绚丽,给读者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片土地,一朵花,而是一片看不到也看不透的春烟。三月是烟花盛开的时节,开元年间繁华的长江下游正是烟花盛开的地方。“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还透露出时代的气息。这句话意境优美,文字优美,清人孙注赞其为“千古绝句”。李白想去扬州的心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去碧空尽,唯见长江横流天际。”诗的最后两句看似在描写风景,却蕴含着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去碧空尽”李白一直在送朋友上船,船已开走了,但他却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帆。李白的眼睛望着那条帆,一直看着它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见他注视了多久。帆已消失,但李白仍抬头仰望,这时他注意到江边的春水正浩浩荡荡地流向远处的水天交汇处。
“只见长江横流天际”是眼前的景象,但又不只是对景色的描述。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和思念都体现在这诗意的凝视中。诗人的情绪跌宕起伏,犹如春水东流。总之,两位风雅诗人之间这首极富诗意的离别,对李白来说,也是一场充满思念的离别。诗人借三月绚烂的景色,生动地表达了扬帆长江的广阔画面和目送孤帆远去的细节。
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又号太白、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有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他鄙视强者、同情人民疾苦的傲骨精神。他还善于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豪放,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韵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壮丽绚烂色彩,达到了唐诗艺术的顶峰。现存诗文千余首,其中《李白文集》30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诗的千古绝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