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唐代的人们写出了最好的送别诗,名篇名篇也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情”字。
我们知道,王昌龄能够从南京送别好友辛坚到镇江,长途数十公里重逢。这就是这篇永恒而美丽的文章《芙蓉楼送辛渐》的原因。为了告别王昌龄,李白从东鲁来到扬州、金陵,可惜没有赶上。这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今天要说的杜甫,在告别时也同样深情。
“奉集车站”位于四川绵阳,距成都100多公里,比南京到镇江远得多,所以诗人说它“远”。之前在绵阳投递过一次,这次投递到下一个驿站——“丰集驿”。一次又一次的交付,一次次的告别。正是因为“情深”,唐人才久别重逢,长途跋涉。由于道路不变,交通不利,可能的分离将持续一生。
严武是杜甫的师弟。严武的父亲与杜甫交好。严武到四川执掌后,对杜甫十分照顾,为他提供食物、布匹、药材等。他还亲自三度到草堂请杜甫出来。正是为了严武的缘故,年迈的杜甫才忍痛同意离开大山,担任节度使部参谋、巡查工部员。后人称之为“都工布”。
因此,当严武即将离开四川时,诗人似乎失去了一个支持者和一个知己。他的失落和不舍,都在这首告别诗中得到了宣泄。
首联说再见遥远,一座又一座山,但青山无尽,何时才能告别尽头。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送君千里之外,终须辞别”。当我们被送到这里时,我们必须说再见。
下巴联回忆起昨夜告别的情景,“何时杯重,昨夜月下同行?”昨晚,我们痛痛快快地喝了酒,一起在月下散步,喝酒聊天,至今还记得,但一转眼,就到了告别的时候了。
我心里总有一些话想对你说,所以今天我就用诗歌来表达。颈联“诸郡讴歌惜,三朝来去荣去”,是杜甫对严武最衷心的赞美。严武镇压蜀国,功绩卓著。他也是三代元老,艰苦奋斗,立下丰功伟绩。这个简短的十字概括了严武一生的成就。这是对老朋友最大的尊重和祝福,也是他发自内心的真情。
离开后,余生只能与孤独相伴,但“我一个人回江村,生活在孤独中”。可见杜甫对严武的感情很深。
两年后,严舞再次回来。不幸的是,上任不到一年,40岁的严武突然去世。留给杜甫的,是一生的孤独,他离开成都,继续流浪西南。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告别诗。大家都知道唐朝告别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