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月,苏轼不幸被贬到岭南。同年10月,苏轼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惠州。
在徽州生活期间,苏轼游历山水,沉醉于诗词创作,品尝过羊蝎子、咕咚汤、玉糯米汤、红烧玉芋等当地美食。
一、《食荔枝二首并序·其二》赏析
在岭南美食中,苏轼对徽州荔枝情有独钟。出于对这种食物的喜爱,苏轼专门为它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食荔枝二首并序·其二》。全诗如下:
《食荔枝二首并序·其二》 —— 北宋苏轼
徽州府东殿内有已故宰相陈文惠公祠。堂下有一人栽荔枝。县里的人都称呼他为“李将军”。今年已经熟了。享用完美食,我就去抓捕官员。如果太高够不着,就让猿猴去拿吧。
罗浮山下已是春天,橘子、杨梅纷纷新出。
一日吃三百颗荔枝,长大后成为岭南人。
诗序详细交代了创作背景:徽州太守东殿下的荔枝树结满了果子。苏轼品尝后赞不绝口,便邀请府里的官员前来分享。由于树太高,够不着,他还找了土猿爬到树上采摘。
吃完荔枝后,苏轼高兴地拿起笔,用诗赞美徽州的美景。苏轼在这首诗中形容罗浮山一年四季景色如春,当地的柑橘、杨梅等水果纷纷成熟。
但最让苏轼着迷的还是荔枝的美味。他夸张地表示,如果每天能吃300颗荔枝,他愿意永远住在岭南,永远不再回京城。
后人常常调侃这首诗,戏称小荔枝也有二十多克重,大的可达四十、五十克。三百颗荔枝重十多公斤。一日三餐我们该如何吃?你能吃吗?
但也有智者指出,苏轼这首诗对荔枝的赞美有些夸张,就像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尺”,这显然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也有一些粤语朋友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苏轼“日食三百荔枝”的诗句,可能源于对“一荔枝三火”的误解。
这是因为这句话在粤语谚语中的发音与苏轼的诗很相似而推断出来的。至于事件的真相,其实已经被深深埋藏在历史之中了。
二、诗中的争议点
公元1094年,新党在宫廷中的势力达到顶峰。苏轼再次遭到台湾进谏者的攻击,以“嘲讽前朝”的罪名被贬徽州。那时,他带着年幼的儿子苏果和小妾王朝云来到这片陌生而偏远的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徽州,苏轼第一次深入体验了岭南的风土人情。这段独特的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这时,让我们回忆起十多年前苏轼来到岭南的情景。那时,他从朋友王恭那里听说过岭南的风土人情。他还为王恭妃写了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歌中说:“心安处是故乡”。
当时的苏轼认为,岭南是雾霾之地,毒虫横行,经济萧条。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到这一步就等于死里逃生,但王恭的妃子能够陪着他度过难关,却是不容易的。
因此,当苏轼被贬徽州时,他的内心其实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对于普通人来说,离开家乡除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不通。
作为四川人,苏轼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他刚到粤语区与人说话时,自然是鸡同鸭讲。幸运的是,苏轼在南下途中偶然遇见了顾秀才。
两人交谈后,苏轼对岭南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赋诗。他的诗如下: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要记住
各地官员聚集观看香案。这个国家适合玉堂仙人。沙漠里的桂花在江河云里湿了,荔枝在海里雨里鲜了。据说黄橘常被喜鹊吃掉,而红橘则不准谈钱。正好从神武来到弘景,便到罗浮寻找知川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与顾秀才的谈话让苏轼对徽州有了新的认识。从此,他开始相信,当地的桂花和美味的荔枝是一个“宜居之地”。
能和苏轼畅所欲言地谈论徽州风光的人一定是“徽州通”,又或许这个顾秀才是岭南人。显然,正是顾秀才的介绍,激发了苏轼对荔枝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顾秀才提到当地的荔枝时,很可能引用了当地的谚语“一荔枝生三把火”来劝说苏轼:荔枝虽好吃,但不宜吃得太多。
苏轼不会说粤语,顾秀才说话带着口音。于是前者将这句话误会为“一日吃三百颗荔枝”,心中暗自惊叹:荔枝的美味,居然让当地人炫耀一日三百颗荔枝!这东西到底有多好吃?
于是苏轼下定决心,到了惠州后一定要尝试一下。不过,如果说诗中的名句完全源于苏轼的误解,未免有些片面。毕竟,苏轼在惠州一共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
在此期间,苏轼在当地架桥铺路,开荒耕种,与徽州人民打成一片。以苏轼的智力,估计已经学会了方言,不可能永远不懂这句谚语的原意。
苏轼之所以“犯错”,写下“日吃荔枝三百颗”的名句,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他对荔枝的极度喜爱。
但学术界对于“一颗荔枝吃三把火”和“一颗荔枝吃三百颗荔枝”这两句话究竟哪一个在先,仍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苏轼名言最早出现,后来被粤语地区人们误解;也有人认为徽州原本没有这句谚语。正是苏轼这句名言流传后,人们根据荔枝容易上火的特性创造了它。一个新的谚语。
无论如何,“吃荔枝上火”这句话如今已深入人心,其出处很可能就是苏轼的诗《食荔枝二首·其二》。
结语
在苏轼品尝岭南荔枝之前,中医典籍中并没有“吃荔枝会上火”的记载。因此,我个人认为“一荔枝吃三把火”这句谚语很可能是“日吃三百颗荔枝”的误传。
中医认为,荔枝性温,食用过多容易导致口腔溃疡、面部疮毒等问题。另外,其纤维和果酸含量较高,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故有“上火”之说。
为了提醒后人注意吃太多荔枝的“副作用”,前人借用了苏轼的名言,使这一警告变得更加生动和传神。
苏轼喜欢吃荔枝,就说:“我一天吃三百颗荔枝。”李白喜欢喝酒,就说:“我一次要喝三百杯。”就算不做,也得回家吃饭。其实,这些只是文学上的夸张。
荔枝、美食、鲈鱼、莼菜都很美味,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控制食欲,适量地享受这些美食。
【苏轼晚年被贬岭南。吃完荔枝后,他写下了永恒的杰作。后人对此争论了数千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