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是苏轼最后被贬的地方。苏轼乘着小船漂流到了南方的南方,远至天涯海角的海南。
毒虫遍地,瘴气横行,儋州极其荒凉。被贬到此,是最严厉、最残酷的惩罚,比如清朝北方的流放地宁古塔,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可能。
1
公元1097年,六十多岁的苏轼带着儿子苏国初来到儋州。在东坡眼中,儋州“无肉可吃,无病可药,无房可住,无友可出,冬无炭,夏无冷泉”。
在一片棕榈树林里,当地人帮助他建造了一座棕榈庵。一旦你安定下来,你就有了一个新家。
从壮年到晚年,他每次都被贬到边远地方,高官和罪犯的角色频繁互换。这样过山车般的人生经历,本来就是被别人打败的。
这个心灵平静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苏轼在黄州建雪堂,吃东坡肉,住徽州。他作为一个岭南人长大,来到了我真正的家乡海南儋州。他被流放的地方,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这样的热情,对于苏轼来说,是世间绝无仅有的。
儋州初春,苏轼写下了海南岛的第一封新春祝福。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临海。
我乞讨春天的工作,把它染成了肉色的粉红色。
春天的旗帜胜利了,一阵春风唤醒了我。
与世界末日不同的是,卷起的杨树看起来像雪花。
虽然海岛地处偏远,但立春仪式依然隆重。弹簧棒击打泥牛,带出春天的明媚。桃花绯红,春旗在春风中轻舞。
这一刻,或许苏轼想起了家乡梅州,想起了自己梦想开始的首都汴京。那时的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却是鬓发白雪的老人。
初春时节,柳絮飞舞,遍布世界南部岛屿。千里之外的家乡、首都,初春的雪花还在飘落。是杨花还是雪花?是异国他乡还是故乡?苏轼思乡的心中,是否也飘落着雪花……
2
在儋州和海南,苏轼不仅奉献了他的第一个春节问候。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口井、第一所医院、第一所学校、第一所进士,都出自苏轼。
学校是一栋简陋的茅草房,名为再玖堂,源于再玖文子的典故。苏轼很看好他的学生、琼州人蒋堂佐。他在折扇上写了半首诗来鼓励他:“大海未断地脉,白袍初合。”他答应考试通过后完成这首诗。
蒋堂佐不负恩师的期望考取了科举,后来又考上了进士。他第一个想告诉的人就是他的老师苏轼。他想和老师聚在一起敬酒、喝酒、唱歌,甚至想请老师把扇上的诗完成一半。
那时苏轼已经去世了。在河南汝阳,蒋堂佐认识了苏澈。墨迹犹存,写诗之人阴阳相隔,永不再相见。苏澈继续扇上的诗,在泉水下实现了哥哥的心愿。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宋代苏辙
草丛中生长着一股奇异的清香,风吹草下长着许多古姜。
适合去琼观玉龙洞,一展阳城书法墨场。
大海从未断过大地脉络,白袍也从未团聚。
今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了这件锦衣,都开始相信东坡的眼光很好。
昔日,他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学生,如今却身着锦衣黑纱。即使在天堂,苏轼也会抽动胡须,会心一笑。
为此,史书记载:“宋代肃文公将他贬为旦儿,讲学道教,教育日盛,琼州人文之兴,实为肃文公所开创”。 ”。
3
在海南,苏轼为人民办实事,与岛民相处融洽。一位在田间送粮的七十多岁的老妇人给他送来消息:“内汉昔日富贵如春梦!”从此,苏轼就称呼她为“春奶奶”。
负薪进城,笑儒服。当地人多为黎族,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当我在市集上看到苏轼穿着儒装时,我很好奇,笑了。留下了我的古贝贝布,今年的海风冷了。交给苏轼织造当地的布料,制作黎族服饰,以抵挡刺骨的海风。
苏轼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三年。当他离开时,人们都依依不舍。苏轼也无法割舍当地人的纯朴友谊。他自认为是海南人,家乡梅州只是一个居住地。
《别海南黎民表》
宋苏轼
我是丹儿一家,寄生在蜀州西部。
突然渡海,如远行。
生死梦中,三人之间并无高低之分。
我知道你不会再见到我了。想走就少留。
4
特赦北归,苏轼选择返回常州。他喜欢常州,已经踏足过十多次。一片富饶、稳定和舒适的土地。在那里,他有很多亲密的朋友。
弟弟苏辙邀他到颍昌共度晚年。颍昌离京城汴京很近,苏轼只想离朝廷尽可能远。他也不希望弟弟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
他漂泊了半生,尝尽了官场的酸甜苦辣。如今,我只想隐居,做一个布衣老人,抖掉身上的污垢,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其好友钱世雄将他安置在常州。钱世雄与苏轼共事三个月,是苏轼世交的儿子。
他是一位正气凛然的绅士。直到苏轼被贬的时候,他才出现,送信送药安慰他。苏轼回到寺庙,身居高位,却消失了。
钱世雄与刑吏苏轼关系密切。钱世雄从未被朝廷重用,被贬为庶人。终生不得为官。晚年因贫病而去世。
如果你没有,我会帮助你。如果你有的话,我会远远地看着你。不求任何回报,只要你需要我,我总是在。遇到钱世雄这样的朋友,是一生的幸运和福气。苏轼的人品和才华,配得上这样透明干净的友谊。
经过多年的奔波,已步入晚年的苏轼,已经是体弱多病。由于江南炎热,苏轼得了一场难以痊愈的病,已是绝症。他将《易传》、《书传》、《论语说》三份手稿交给钱世雄保存,并嘱咐他三十年后拿给别人看。
在苏轼生命的最后日子,诗人沉约的后人和他的好友韦林禅师也从杭州乘船前来陪伴他。苏轼弥留之际,卫林在他耳边说,段明不要忘记西方。苏时轻声说道,他的努力很微弱。
5
靖国元年,1101年7月28日,66岁的苏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到了人间,什么事情都不费力,什么事情都泰然处之。所有人都看到他四处漂泊,但他却过着属于自己的清净快乐的生活。
当他被贬或被杀时,他没有抱怨自己的处境。他只说我可以陪伴玉皇大帝,我可以陪伴北天院的乞丐。我眼前的世界上没有坏人。
在黄州,他是黄州人。在惠州,他是惠州人。在儋州,他是儋州人。我的家乡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我心安的地方。不管有罪的大臣、高官有罪,都只是浮云。
就事论事,就是苏轼。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世界”
【苏轼:知足常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