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眺望岳阳尽,川江通洞庭。
大雁引走忧伤,高山携明月。
留于云端,接杯于天。
醉后,凉风习习,人们袖袖翩翩起舞。
【欣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投奔永王李璘的军队。雍王被肃宗所杀,并因他的牵连而被囚禁,夜郎被流放。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受赦东归,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一般认为,被赦免的李白欢呼雀跃,心情轻松,于是写下了《早发白帝城》和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狂喜之情。
《早发白帝城》 当然是这样,但这首诗也是这样吗?这是有争议的。
“登楼眺望岳阳尽,川江通洞庭宫”。这就是岳阳楼的高度。因为足够高,所以可以将整个岳阳城一览无余。随后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逐渐恢复。先是看到河流向远方流去,然后视野豁然开朗,洞庭湖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条河和洞庭湖无疑是相连的。如果说漂流的江水是一朵花的细枝,那么洞庭湖就是枝上那朵膨大而坚强的花。号称“川洞庭开放”。 “估值”读作jing,意思是远。
这两句中,要注意“终”字和“炯”字。诗人眺望远方,总会有尽头;当河流蜿蜒而去,深入辽阔的远方时,诗人一定也对未来感到茫然吧?河水的狭窄衬托出眼前洞庭湖的浩瀚,诗人的心情想必也因此而变得愉悦了几分吧?这就引出了下面两句话。
“大雁引走忧愁,山携明月”。这是关于季节和时间的。诗人登上岳阳楼时,应是秋天的傍晚。南飞的大雁,似乎带走了悲伤;山高得遮天蔽日,仿佛怀里抱着月亮。 “题”是因为月亮在山的后面,而且它的一角被山遮住了。 “来”是指原本夜幕降临时,山色漆黑得看不见,直到月亮升起,清晰地映出山色,仿佛突然被推到了诗人的眼前。
这两句中的“哀”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证明“终”和“江”确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虑。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是沉重的。虽然逃走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洞庭湖上,虽然洞庭湖明媚如花,但心中的悲伤却越积越多。不知站了多久,听到秋雁声,看到夜幕降临,看到玉兔东升,看到群山出现,诗人此时的心情时间似乎变得空虚、平静,于是他就说出了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要注意“引言”和“标题”。当我看到“寅”字时,我想到的是唐代《鲁论》《和张仆射塞下曲》中的“将军夜拉弓”。《说文》:“阴的意思是拉弓。”本义是拉弓。可以引申为“拉、拉”。这么一想,“大雁引走伤心的心”,就等于把伤心的心当箭抽走。当弓弦松了,悲伤的心会不会给诗人带来更多的伤害? “标题”,《说文》:“标题,在马嘴里。”本义是马衔。有“含在口中、捧着”、“盛载”、“揣在心里、藏在心里”等含义。所谓“好月”,大概就是指满月或者明月吧? “山有好月名”,应该是指好月被山遮住了。光不亮,月不圆,就会有缺憾。不仅如此,“山名有好月来”,谁会来呢?快点!山就像诗人胸中的一座堡垒,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让人越来越喘不过气来,越来越无处可逃。该怎么办?现实无法留存,只能追寻幻想。这引出了接下来的两句话。
“我留在云端,在天空中接受我的杯子。”这是最能代表诗仙特质的两首诗。诗人与友人席地而坐,半卧半躺,猜测着,吩咐着,痛快地喝酒。在诗人浪漫的想象中,这里犹如置身仙境。酒席从天而降,酒杯从天而降。云雾缭绕中,与神仙对杯,玩得不亦乐乎。 “行杯”就是流动的杯、杯。古老的习俗是,三月初的每周日,人们都会聚集在蜿蜒的运河边,把酒杯放在水面的上游。无论谁的玻璃杯停在谁的面前,谁都会喝它。南朝梁元帝《燕歌行》:“远观舟如落叶,再看如一杯酒。”也有人认为“走杯”是指递杯饮酒。不过,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是指“流动的酒杯,流动的杯子”。因为杯从天上来,云流如水。
诗人写下这两句话是愉快的,但读起来却让人心酸。也许诗人还记得长安宫廷里的宴席情景?那时的他越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就越能体现出此时的苍凉和不甘。回想过去,那大概是诗人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吧?事实正是如此。写下这首诗三年后,诗人在安徽当涂病逝。当然,《唐摭言》中也有描述,说李白醉采菜石河追月而死。是啊是啊,在人间放逐仙人就该如此。
梦总是要醒来的。 “醉后凉风吹袖”,指的是梦醒后的情景。人喝醉了,何必怕冷风呢?看来他虽然喝醉了,但头脑却始终清醒。喝醉可以让你忘记烦恼,但你不能喝醉。这是何等的无奈? “吹袖舞回”看似优雅洒脱,却掩饰不了离开时的惊慌与狼狈。楼高裸露,秋风肆虐,不仅把诗人从梦中惊醒,还把他从高台上吹了下来。原本轻松愉快的旅行就匆匆结束了。看来现实就是这样给诗人迎面一击的。
明代徐永武《唐诗分类绳尺》评此诗曰:情中有情,心绪飘飘。哦,这是多么“恋爱的感觉,飘飘欲仙,欲擒故纵”啊!九年后杜甫又写了一首同名诗。与杜甫诗的阴郁苍凉相比,李白的诗显得格外自由、豁达。如果想想当时尚未平息的安史之乱,与杜甫忧国忧民相比,李白就显得格外没心没肺。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当我们深入分析时,我们会发现李白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轻松自在,每一个字都是那么苦涩。
也许有人会问,你是不是过度解读了?如果我们看看他今年冬天写的《望鹦鹉洲悲祢衡》就知道了。从:010到被赦免后的30000,一路走来,诗人的心情应该从最初的狂喜变得越来越郁闷。这首诗是在诗人内心隐藏的忧郁爆发之前写的。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如此,这首诗是不是显得太巧妙了呢?否则!如果李白在世,看到我的分析,恐怕会大吃一惊:我真的这么想过吗?作为一代诗仙,他在词句的提炼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那些看似漫不经心、未经雕琢的话语,都是他潜意识的真实反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意识和文学素养的载体。情感越真挚,文学品质越高,作品就越自然如神来之笔。
《霸王别姬》历史故事中,于吉在自杀前创作了著名歌曲《早发白帝城》。诗的最后两句是:“大王已尽,贱妾何以生存。”这句“王已疲惫”道出了楚霸王不肯渡过长江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心灰意冷,不比死更悲哀。当我看杜工部《和垓下歌》和李太白《登岳阳楼》时,我也有同样的绝望感。果然,这首诗写完两三年后,两人都病逝了。多么悲伤啊!
【翻译】
从岳阳楼上眺望地平线,我知道我的心力和眼力最终都会耗尽。
洞庭湖连着远方的河水,细细的枝头上开着重重的花朵。
暂时把你的悲伤交给大雁,让它把弓弦拉到最大。
玉兔东起,山影缭绕,千军万马隐约毁城。
只见大军正在城头大摆宴席!美酒天传,神仙同餐。
云雾缭绕,群星托月,一如高力士脱靴子时的情景。
凉风骤吹,星河落;仙阶四散,地面一片狼藉。还不如回去呢!
危楼风吹,阶空;袍袖飘飘,如断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