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年,苏轼出生在一个较为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作家。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族中的三个。
苏轼年轻时深谙经史,才华横溢。 22岁考中进士。时任主考官的作家欧阳修读完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当避道而放他出,可喜可贺,可喜可贺!”欧阳修高度评价苏轼并预言:“三十年后,天下将更加繁荣”。别告诉我。 ”欧阳修认为,未来的文坛是属于苏轼的。在欧阳修的指导下,苏轼的文学声誉立刻传开。他每写出一部新作品,立刻传遍京师,一时名声大噪。
1060年开始,苏轼开始了仕途。然而,道路并不平坦……他先担任主簿、地方官,后又担任开封府代理官。 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两兄弟抬棺归乡,守丧三年。三年后,他回到北京,恰逢王安石变法,震惊朝野。由于他站在保守党一边,反对改革,因此被排除在北京之外。后来,苏轼先后担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知县。不久,他因写诗讽刺新法而被谏官弹劾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联副使。
司马光复任宰相后,新法全部废止。苏轼最终回到京城,成为翰林学士。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镇压王安石集团人物、废除新法时,他再次向朝廷提出建议,批评旧党上台后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并提议保留新法的用处。结果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并受到旧党的诬陷和陷害。至此,苏轼既不能为新党所容忍,也不能为旧党所原谅,于是被排挤出京,到杭州、颍州、扬州等地担任知县。后来新党再次上台,62岁的苏轼连连贬官,最终被贬到海南岛儋州为官。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受到朝廷赦免,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今江苏),葬于汝州嘉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但当地方官时,他体恤百姓疾苦,为官清廉,为百姓办实事,有相当的政绩,是一位有成就的好官。他在徐州做官时,黄河泛滥。他带领军民筑堤救人,挽救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兴修水利,收集挖出的淤泥,修筑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他在儋州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培养当地下一代学者、文人。可以说,他所到之处,都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苏轼一生虽然在政治上不成功,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在诗歌、歌词、散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散文自由流畅,波澜壮阔,遒劲有力。常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他的说理透彻,文笔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诗清新雄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拓展了词的范围,突破音域和形式的限制,注重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他创造了大胆的诗歌风格。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怪石冲天、惊涛拍岸”的赤壁古战场风光,以“雄姿英姿”、“羽扇丝巾”歌颂英雄。被吟诵过的名诗。
【文学巨匠苏东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