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清是苏轼二十多年的好友。他向希望拥有一块土地养家糊口的苏轼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向黄州政府求助,几经周折,终于在城东的山坡上为苏轼批准了一块五十亩的荒地,也叫东坡。
苏轼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日夜劳作,砍荆棘、耕地、栽果树、种花,盖起了一座房子,取名“东坡雪堂”。从此,他自号东坡,名东坡居士。他在这里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一首名为《东坡》:
《东坡》
苏轼【宋】
雨洗东坡,月色清亮,城中百姓皆行在野中。
不要对曲折的路太不满,自爱的声音嘹亮。
前两句作者就开始写雨后静谧的东坡。蓝天晴朗,明月高挂。天气寒冷而安静。城里为了生计和仕途忙碌了一天的人都已经离开了。我是唯一一个不为名利所累的人。深夜在外面散步。苏轼形容自己是“夷人”,即没有官职的乡下人。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也曾有过怨恨和苦恼,但东坡的一块土地、东坡的一座雪堂却让苏轼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后两句的作者写道:“不要嫌弃这条坎坷的路,虽然布满荆棘,凹凸不平,布满锯齿状的岩石,但我就是喜欢拄着拐杖,倚在地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作者把东坡从一草不生的荒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但最大的收获是苏轼从五台诗案中逃了出来,被贬到黄州的心终于获得了重生。征服的快感让苏轼特别高兴。
《东坡》 这首小诗与其说是写荒凉的东坡的变化,不如说是写作者心态的巨大变化。经过生死的考验,苏轼已经看透了世事,对追求官场、名利不感兴趣。他会阿谀奉承别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到处追求名利,却又坚守自己的底线。即使“不合时宜”,失宠,他也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失去原则。他唯一忠诚的就是自己的良心。
有人说,苏轼一生坎坷、坎坷,是性格造成的。他为人正直,棱角分明。他不懂得顺势而为,不懂得趋利避害。这使得他注定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过着悲惨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创伤,所以讨论苏轼性格的话题一直是热门话题。
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苏轼被一些人认为最值得敬佩的性格弱点是,他从不昧良心地颠倒是非,混淆是非,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阿谀奉承。即使寡不敌众,处于劣势,他也不会低头屈服,随波逐流。他只想坚持真理。他不关心胜败,只求内心的平静。正是这样的苏轼,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
如果他能像一个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一样,抛弃节操,追求名利,也许就不会屡遭非议,遍体鳞伤。顶多被称为一个狡猾、狡诈、有心机的人。但苏轼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他不会随波逐流,他会明智地保护自己。他就是我们敬佩、敬佩的那个威武伟岸的苏轼。他乐观洒脱,超越荣辱,淡泊世俗名利,是永恒的风流苏东坡。
【苏东坡的一首诗《东坡》,饱含深情,表达了淡泊名利、乐观洒脱的豪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