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姓苏,名施,名子瞻。可见,“东坡”既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他的字。然而,后人在称呼他时,似乎更愿意称他为“苏东坡”,而不是直呼他的本名。
例如,林语堂写苏轼传记时,书名不是《苏东坡传》,而是《苏轼传》。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菜等美食,无一不与“东坡”有关。
那么,“东坡”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在后世如此受欢迎?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东坡”一词的由来以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黄州城下东坡路
苏轼之所以又被称为“苏东坡”,其实和一个地方有关,而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东坡”。
“东坡”在哪里?
南宋诗人赵琪曾有诗云:黄州城下东坡路上,梅花浸月欲死。
这里的“东坡路”,指的是苏轼曾经居住、耕种的东坡。它的位置在宋代黄州古城之下。
黄州地理位置
黄州,即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交通便利、高楼林立的城市,但北宋时期,黄州城还只是一座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城。
从黄州古城地图来看,黄州城的西南方向是长江,向东流淌。西边有一座红色小山矗立在河边,名叫赤壁山(后称赤壁)。黄州古城最东侧的东门外,曾经有一个废弃已久的土坡。
黄州古城地图
这个斜坡很普通。这只是一座古老的堡垒。由于废弃已久,这里布满了荆棘和瓦砾。走在上面,甚至会感觉脚有些刺痛般的疼痛。
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坡却因为苏轼的到来而名声大噪。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五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副使,无实权。
从元丰四年到元丰七年,三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就住在这坡旁一处废弃的驿站,名叫“临高阁”。
他清理了斜坡上的瓦砾,砍掉了杂草丛生的荆棘,将这片荒废的斜坡开垦成了五十英亩的良田。从此,苏轼在这里日夜劳作,亲手耕田,在山坡上种麦、稻,种植蔬菜、花卉、水果。
苏轼收复东坡
唐代诗人苏轼最崇拜的是白居易。白居易贬职时曾下田耕作,写下《买钱买花木,植于城东坡》、《春转黄昏》两首诗,名为《:010—30000》。东坡,树木繁花似锦,多么诗意。
苏轼很欣赏白居易,想效仿白居易的乐观心态。于是,他把这片不起眼的坡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从此,这座坡就被赋予了巨大的灵性,名扬天下。
二、东坡的具体位置
那么,“东坡”如今位于黄冈市的什么地方呢?
由于长江航道的变迁和黄州古城的毁坏,东坡的确切位置已难以考证。
但根据苏轼在文中的描述,可知“东坡”位于黄州古城东门外。至今,黄州区仍有一条名为“东门路”的道路。可以推测,这条东门路应该是一条连接黄州古城东门的道路。
“东坡”今天在黄冈市的大概位置
从东门路向东,有临高阁路,应该与苏轼居住的临高阁位置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东坡”的大致位置应在今黄冈市东门路以东,临高亭路和青砖湖附近的地区。
苏轼在黄州居住期间,经常游览赤壁河源头,写下了著名的《前后》:010—30000。由此可见,东坡距离赤壁山并不远。
看地图可以发现,从岭高亭路到赤壁山只有三四里路,与苏轼游览赤壁山的步行距离相符。
黄州东坡赤壁
三、东坡为何这么受欢迎?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主题:为什么“东坡”这么受欢迎,人们喜欢称苏轼为苏东坡?
有人认为“东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就像东坡肉、东坡酒、东坡菜、东坡鱼一样,它们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法分割。
事实上,这只是原因之一。 《东坡》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它为苏轼提供了一个修炼心路的场所,从而使苏轼的人生思想得到了质的升华。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侗坡农耕”的经历,才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需要看看苏轼被贬黄州前后的心态变化。
苏轼来黄州之前,是一位闻名天下的文坛才子。他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事业一帆风顺。
“若要将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妆总是合适的。” “花已褪红绿,杏小了,燕子飞时,人被绿水包围。”这一时期苏轼的诗文大多充满了生活的宁静和质朴,没有任何沧桑感。
来到黄州后,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内心充满了巨大的落差和彷徨。
初到黄州时,他暂住在一座名叫定慧院的寺庙里。面对昔日同事的冷眼和自己处境的苍凉,苏轼写下了“尽拾寒枝不肯住,孤沙洲冷”。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小鸟,在月光清冷的沙洲上寻找庇护,表达内心的忧郁和徘徊。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便举家迁往黄州城朝宗门外一个叫临高阁的地方。临高阁,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过,其实是一座破旧的客栈。由于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局促,极其压抑。
住在临高阁的苏时,依然无法释怀和释然。他曾写过一篇文章《东坡种花》,其中写道:
“我总后悔这具身体不是我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盈盈……船从此远去,江海将伴我一生。”
此时的他,依然无法忘记飞鹰狗狗的名利,无法忘记官场失意后的悲伤。以至于他甚至萌生了远走他乡、生活在世间的想法。
除了内心的压抑,苏轼还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他虽被封为黄州团联副使,但手中并无实权。家里有老少有十几口人,但他没有足够的工资养家糊口。于是,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艰难。
他曾在《赤壁赋》中描述,在黄州的头三年,过着“空厨煮冷菜,破灶烧湿芦”的苦涩生活。可谓是又饿又冷又困。这是为了一个人。对于曾经家境殷实的公务员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
可见现阶段的苏轼始终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他的内心总是充满悲伤、孤独、怨恨和彷徨。
《夜归临皋》
然而,自从苏轼收复东坡之后,他的心态就彻底改变了。
元丰四年,新任黄州刺史徐君友非常同情苏轼的遭遇,便将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废弃营地分给苏轼,让他耕种,以获取粮食和粮食。衣服。
于是苏轼亲自开垦这片荒地,进行耕种。这就是东坡和“东坡居士”的诞生。
神奇的是,他似乎从此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不再叹息、失落,而是开始变得乐观、积极。官场的坎坷,生活的坎坷,已经无法动摇他的灵魂。相反,有一种自给自足的感觉和乡村生活的乐趣。
从定慧园,到临高阁,再到东坡,苏轼一直在寻找解脱和解脱。他看似在东坡耕作,实则从事修行。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转变,苏轼才能继续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后来他被流放到广州和海南,但他从未被击败。他依然能够微笑面对一切,无惧风雨。
这种心态的变化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于是,苏轼写出了“人生如梦”的情感,“东走”的豪情,“乘烟雨过我一生”的哲学思想……
这些被千古传唱、为后人所崇拜的诗文,都诞生于黄州东坡农耕时期。
古人曾云:国虽不幸,诗人却有幸,写沧桑时必发奋图强。
确实,如果没有东坡,世界上可能就只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师。正是因为东坡,才让豪迈乐观的苏东坡手握铁板铜琵琶,唱起《江东》这首歌曲,使他成为后世大家最喜爱的精神偶像。
《东坡》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于此。
结束语:
苏轼曾专门为《东坡》写过一首诗,诗名是《黄州寒食诗帖》:
雨洗东坡,月色清亮,城中百姓皆行在野中。
不要对曲折的路太不满,自爱的声音嘹亮。
有人曾说苏轼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面对风雨、荆棘,他也能微笑面对一切,无所畏惧。正如这首诗所写的那样,他把东坡的崎岖视为一种幸福,把竹签敲击瓦砾的声音视为华丽的乐章。
这个时代,也有焦虑和不安,也有风雨和挫折。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习苏东坡的精神,放松心态,微笑面对生活。
【今天的“东坡”在哪里?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