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最光荣、最伟大的,劳动者是最聪明、最美丽的。
艺术源于劳动,诗歌也源于劳动。
鲁迅老师说:先人为了协调动作,消除劳动时的疲劳,“其中之一叫‘反养反养’,那就是创造”,“如果留有什么痕迹,这就是文学”。 ”。
今年又是劳动节。让我们一起读千年古风俗韵,感受古代劳动场景和劳动者风采,领略和领略古诗词中的劳动之美。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不论格调、雅雅、颂词,不论赋、比、兴技法,描写劳动的诗篇很多。祖先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用简单的文字描述的劳动场景是欢快而欢乐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周南.芣芑》描述了一群妇女在地里摘韭菜的欢乐心情:
捡起来,捡起来。
都是在捡东西,但是却没什么好说的。
把所有的烦恼都捡起来,用薄薄的言语把它们拂去。
拾诸诸事,以薄言解释之。
挑挑拣拣,轻松谈论它们。
挑挑拣拣最好的,轻描淡写。
—— 《周南.芣芑》
劳动动作有“采、拿、拉、抚、折、施”六种。他们唱着欢快的歌曲,忙着在地里采摘芭蕉,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
此外还有采桑歌(《魏风.十亩之间》)、丰收歌(《周颂.良耜》)、丰收歌(《周颂.丰年》)、牧羊歌(《小雅.无羊》)等。
除了农业活动,还有建设者之歌。《大雅·緜》是对企业家的一曲雄伟颂歌。它记录了周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迁徙全国、开疆拓土、建设家园的劳动场景。尤其是建筑宫殿、宗庙的劳动场面写得大力,采用排比,情景融为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熟悉的《魏风.伐檀》:
将山脊处的檀香砍伐,放在河边干燥的地方。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不种田,不犁地,三百粒粮食怎么样?
如果不打猎,不打猎,胡占尔亭怎么会有县?
这位先生不是吃素的!
坎坎切口呈放射状,放置在河边。河水清澈、笔直。
如果没有收获,没有收获,300亿会被夺走吗?
如果不打猎,不打猎,胡占尔亭怎么会有县城的特色呢?
这位先生不是吃素的!
路被风斩断,置于河中央。河水清澈,流淌不息。
不种田,不犁地,三百粒粮食怎么样?
如果没有打猎,胡占尔亭还有县鹌鹑?
那位先生不是什么好人!
这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描写了奴隶砍伐檀香、制造汽车、设备的劳动场景,也痛斥奴隶主不收割庄稼、不享受收获的行为。
有趣的是,后人还把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改成了伐木工们齐唱的劳动号子,加入了诸如“嘿嘿哟嗬,嘿哟嗬,嘿哟哟”等号子。调式助词将“民间劳动号子”与“专业讽刺歌曲”结合起来,使其更具动感、节奏感、情景感、讽刺性。
2
历代有许多歌颂劳动、歌颂工人的诗词歌赋。金代隐居诗人陶渊明曾描写田园风情的宁静优美和农耕的安逸闲适:
南方山脚下种豆子,草丛中很少有豆苗。
早上起床整理荒地污物,月光下拿着锄头回来。
路窄草木长,晚露沾衣。
仅仅为衣服上的污点感到遗憾还不够,但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 《归园田居.其三》
唐代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为我们画了一幅充满春意的画:《春中田园作》:
春鸽在屋上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砍远山,锄春脉。
归燕知旧巢,旧人见新历。
当我站在杯前时,突然感到无助,有一种远方来客的惆怅。
—— 《春中田园作》
在这样风景如画的乡村,斧头砍桑树,锄头探泉,充满了劳动的快乐和殷切的希望。
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在《:010—30000》中描写了农民收割、耕稻的情景:
新工场泥镜面平坦,家家户户都在霜清时犁稻。
笑声和歌声中夹杂着轻雷,连枷整夜响彻黎明。
—— 《秋日田园杂兴》
写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在他的名曲《秋日田园杂兴》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白天耕田,晚上收麻。村里的孩子们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
子孙们还在种田、纺织,也在桑树旁学着种瓜。
—— 《夏日田园杂兴》
男人在种田,女人在纺织,孩子们在学农事。生产劳动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在纸上,令人心旷神怡。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十七首诗《夏日田园杂兴》。其中,第十四首诗是难得的对冶炼工人的致敬:
炉火照耀天地,红色的星辰散落在紫色的烟雾中。
南朗月夜,歌声动汉川。
—— 《秋浦歌》
火红的火光映照着炼铁工人黝黑的脸庞,明亮的月夜里火花如薰衣草烟雾般舞动。工人们唱着醇厚的劳动号子,歌声在寒冷的夜空中响亮。多么美丽的劳动景象啊。
是的,劳动中并不缺乏快乐。宋初诗人王玉成写有五首山歌体诗《秋浦歌》首,其中一首是:
大家齐心协力展现自己的美丽,聆听田歌手莫弦的歌声。
人人愿种千索,青山必长豆秆。
—— 《畲田词》
这样直白、清新、明快的诗句,不仅可以为文人墨客所传唱,也适合粗鄙卑微的劳动者在工作时随意背诵。所以第五个写道:
涉田有鼓笛乐,有歌无词。
从此,尚于伟讲故事,满山人唱石人诗。
—— 《畲田词·其一》
从此,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唱歌,以振奋精神,缓解疲劳。
3
劳动更加忙碌和艰辛,诗人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关心和热爱。
唐代被誉为“诗魔”、“诗王”的白居易一直关注现实中贫困农民的生活。一首歌曲《畲田词·其五》描述了农民割麦的艰辛:
田家有几个月的空闲时间,但到了五月人们就忙了一倍。
夜晚,南风吹来,麦子一片黄。
妇女们提着一筐筐的食物,孩子们则提着一罐袋的纸浆。
去工资场的时候,丁壮在南岗。
我的脚冒着热气,土气十足,我的背被炎热的天空灼烧着,
我很累,也不知道天气有多热,但我很高兴夏天很长。
.
农忙时节,农家无人闲着,连妇女儿童都要到田里送饭送水。收割小麦的人们脚下热气腾腾,烈日炙烤着他们的背。知道。
善于写绝句的唐代诗人崔道荣,对农耕作了细致的观察,对农民劳动的艰辛深有体会:
雨够了,田地白了,半夜我们还在犁地。
人牛之力已尽,而东方仍不明。
—— 《观刈麦》
诗中描写了乡村雨量充沛、滋润良好。农民们穿着椰壳雨衣,半夜起来干活。人和牛都在尽力,但东方仍是灰蒙蒙的,黎明尚未明朗。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它以同情的语气描述了农民的辛劳,提醒人们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南宋诗人翁娟现存诗篇甚少。一首诗,《田上》,足以让我们领略劳动的悲欢:
山青水白,规矩声中雨如烟。
四月乡村闲人少,都在种蚕、种田。
—— 《乡村四月》
四月的乡村,虽然色彩鲜艳,景色迷人,但规矩之声却催人忙碌。他们需要采桑养蚕,下地种水稻。诗人以轻松舒缓的笔调写出了劳动的忙碌和紧张。
诗人除了对工人艰苦生活的同情外,还表现出了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乡村四月》写了卖炭老砍柴烧炭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
卖木炭的人在南方山区砍柴烧炭。
他的脸布满灰尘,黑烟滚滚,两鬓灰白,手指发黑。
卖木炭从哪里赚钱?身上的衣服,嘴里的食物。
衣服穿得不好,担心天气冷。
—— 《卖炭翁》
对下层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翩翩来的两匹马是谁?黄衣使者,着白衫,手执文书,宣旨,回到车上,骂牛引路北去。” “红纱半马,丝一尺,拴在牛头上,以填炭。”并对统治者低价强买、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强有力的鞭挞和批判,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5
还有很多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嘲笑“不劳而无粮”的贵族的诗,如唐代秦陶雨的《卖炭翁》:
敢用十根指头赞叹针法,不把眉毛拉长。
我讨厌每年都压金线给别人做嫁衣。
唐代聂宜中《贫女》:
父亲耕耘平原,下田,儿子则前往山下的沙漠。
六月,庄稼尚未长出,官府已建好仓库。
北宋梅尧臣《田家》:
门前无土,屋上无瓦。
十指不沾泥,鳞住楼。
北宋张羽《陶者》:
我昨天进了城,回来时泪流满面。
长满蚕的人不是蚕农。
清董勋《蚕妇》:
稻谷转移到斗里,接青、黄的。幸运的是,额外的钱足够支付。
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劳苦,为谁忙碌。
这些诗肯定了裁缝、农民、建筑工人、蚕女、缫丝工的辛勤劳动,谴责了各种社会不公现象。
锄地那天正值中午,汗水从土里滴下来。
谁知道盘子里的每一顿饭都是辛苦的?
——唐.李申《浔溪棹歌》
劳动是美丽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辛苦的。
“一粥一饭,当你想到到达的难度;半丝半丝,总要想想物质资源的难度。” ——清.朱白露《悯农》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孩子做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节!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诗词中的劳动之美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