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担不起家乡的爱?

更新:08-2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抒发“乡愁”的诗篇,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如地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渡荆门送别》:远行荆门外,从楚国来到这里。山脉尽头是平原,河流流入荒野。月下飞镜,云海成海楼。犹怜故乡水,送舟远行千里。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思念故乡可以说是文人墨客一个悲伤又甜蜜的永恒主题。不仅仅是“中国第一思乡诗人”李白,从孔子编的《诗经》,到王维、崔浩、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马致远、余光中、席慕容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思乡之作。然而,小时候读这些经典作品时,我总是对“故乡情”、“乡愁”这些词持怀疑态度。我觉得诗人有点自命不凡。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学术界对于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西域的绥野市,可能是四川的江油,也可能是湖北的安陆侯,我傻乎乎地跑去跟老师说话。讨论:想念家乡有多难?回去不是更好吗?现代人都想不通,所以诗人连自己的家乡在哪里都不能忘记吧?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不肯回家。但他在诗中却怀有思乡之情,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漂泊的游子,给人一种无端呻吟的感觉。这样可以吗?这叫‘强行表达悲伤,以写新词’吗?当时老师听到我的意见,似乎停顿了一下,然后微微一笑,说我还小,长大了就会明白。

谁担不起家乡的爱?

但我很快就想通了。因为小时候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几十里外的一个县城。在我的脑海里,我对家乡基本没有概念,更谈不上想家是什么感觉。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阔别一年半回到家乡的人们见面时眼含热泪的场景,我总觉得不真实。改革开放之际,我的家乡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每年清明节前夕,他和家人都会从美国回来祭祖。亲人相聚时,总会流泪,匆匆离别时,总会依依不舍。那时我真的很困惑。我已经那么老了,已经退休了。既然舍不得离开,为什么不搬回家乡呢?这样,就没有必要去旅行和旅行,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离别情感了。

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了上海,终于有了真正的感受。那一次我离家才一个多月。家门口坐乡镇公交车到县城,再转乘去重庆的公交车,转车去上海。刚出家的时候,感觉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火车上的饭盒很好吃,苏杭的美女很美,上海的城市那么大,南京路、淮海路那么美;然而几天后,我体会到了不懂语言、孤独一人的艰难和孤独。

我们在上海下了火车,入住天目路的一家酒店,晚餐吃了饺子。在四川,习俗是面条和饺子二比一。走进餐馆,你通常会说:“吃碗面或者饺子吧”。但上海的规则有点不同。他们把面条或饺子分成两份吃。在那个年代,外出就餐也是需要使用粮票的。上海有半两粮票,可以吃半两。排队进店坐下后,我对服务员说:来一碗饺子吧。服务员用上海话回答,但我听不懂是什么意思。我等了很久,后面来的人都开始吃饭了,但我点的饺子一直没有上来。我又说了一遍:吃碗饺子吧。这时,一个服务员走过来,又用上海话说了一句,但我还是没明白她的意思。又等了很久,我心里开始嘀咕,是我不够礼貌吗?还是他们认为我有问题?我只好鼓起勇气对服务员说:请给我来一碗饺子。这次我故意拖延并强调了“请”二字。幸好,一个年轻的男服务员走了过来。从他带着浓浓上海味的普通话里,我终于听懂了他问我要吃多少两。原来,他们之所以从来不给我煮饺子,是因为生意太好了,他们跟不上,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我要吃多少两。没想到出门在外吃饺子竟然如此费时费力。

那天晚上,我躺在酒店里,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街道,听着驶过的汽车轰鸣声,脑海里怀念家乡夜晚的宁静。在家乡哪里可以排队吃饭?我们一进店,食物很快就送来了。为什么要等一个小时?在上海的每个晚上,我都翻来覆去。家乡的人和事总是出现在幻影中,朦朦胧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还没有手机。外出时与家里的联系通常是通过书信来进行的。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你会去邮局发一封电报,按字数收费,但通常需要第二天。收到。因此,不可能随时听到当地口音、了解当地情绪。那次旅行,有一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我回来时,看到四川人,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当我听到久违的四川话时,心里总是感到温暖。下车前,我反复告诫自己,我要回家了。我终于到家了,该说四川话了。不过,面对来车站接我的朋友,我还是说普通话。以至于一个朋友立刻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在做什么?你才离开一个多月,就已经忘本了?不会说四川话?当时确实很尴尬。尤其是当他回到家,看到父母时,一个成年男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在想,才离开家四十多天,怎么会变成这样。作为一个男人,你是不是太脆弱了?后来,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读得越来越远,视野也越来越广。这种经历变得司空见惯,我意识到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表示,作为一名在高密东北乡贫瘠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不折不扣的农民,他对这片孕育他的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消耗了我们祖先的血汗,也消耗了我们自己的生命。人们面朝黄土,背对天空,得到的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惨淡生活。他看腻了一切,岁月在麻木中流逝,那些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那些土木偶像般的村民,那些凶恶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蠢傲慢的干部子弟……他曾经幻想过,如果有一天,谁有幸逃出了那片土地,他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当他以军人的身份坐上车离开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他觉得那里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但两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家乡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当他看到满身灰尘、头顶麦子、眼睛红肿的母亲从打谷场向他走来时,一股滚烫的液体噎住了他的喉咙,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在《山居笔记》中描绘了他心中那个极其贫困的家乡。他出生、长大、就读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直至小学毕业。如今,他出生长大的房子早已卖掉,他在村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亲戚。如果他回去了,就没有人认识他了,他也想不出一栋可以吃饭、可以住宿的房子。这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家乡!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出他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怀旧之情不仅仅存在于文人心中。 ‘风在吹,云在飞。魏家海回到家乡”。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和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刘邦并没有忘记荣耀归来。或许正如莫言老师所说:你可以爱也可以恨你出生、长大的土地,埋葬祖先灵骨的地方,但你无法摆脱它。

说起怀旧,当代流传最广的诗,可能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怀旧就像一枚小邮票/我在这里,妈妈在那边/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船票/我在这一头,新娘在另一边/后来,乡愁是一座短坟/我在外面,妈妈在里面/而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湾海峡/我在这一头,大陆在另一头。

【谁担不起家乡的爱?】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谁不爱牡丹呢?她们是那样的精致美丽,就像朝霞一样。 下一篇:谁担不起家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