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集《故道长河》后记
又到了金秋,大地泛黄,天空晴朗蔚蓝。广阔的田野里,丰收的兴致正浓:农民们正在收割庄稼、采摘水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经过多年的写作工作,我也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 ——合集2 《故道长河》即将出版。
当我看着书桌上那堆浸透了心血和汗水的稿件时,我的心里充满喜悦,心情复杂,还有无限的悲伤。
回望过去的日子,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距离他十八岁入伍告别家乡,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当年的英俊少年,如今两鬓已结霜,头发也过早长长。 “听到这夜曲里的折柳声,谁能不感受到家乡的爱呢?”自古就有的思乡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紧密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对亲人的思念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还记得在部队的时候,为了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新闻稿,我不得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然而,自从换了工作之后,温馨舒适的生活滋养了我的懒惰,所以我疏于写作。没有更多的成就。于是,每次亲朋好友问我“最近写了什么?”时,我都不禁感到羞愧。久而久之,我也问自己:“在部队写了这么多年,人们见到老朋友自然会问这个问题,但对于这样的询问,你该如何解释和回应呢?”
四十岁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是时候让我总结一下自己一生的成功、失败、得失,更是时候让我用手中的笔来描述家乡发生的一切了。人的生存离不开家乡。对于作家来说,家乡就是根!鲁迅的小说里弥漫着绍兴黄酒的香气,莫言的作品在高密大地的朴素生活中随处可见。诚然,我们在仰望这些文学大师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文学王国里高举旗帜,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尊重和关心。我怎么能不按照旗帜指引的方向前进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将笔画向了家乡这片温暖而深情的土地……
这部散文集中,大部分章节都是围绕故乡、黄河、军营、居住地展开的。我的家乡是我的根。它滋养着我的生命。有我的父母,有我童年多彩的希望和梦想;黄色的黄河奔流过故乡的土地,甘甜的黄河水滋润着我的成长;绿色军营是沃土,是熔炉。她教我成才,把我锻打成钢。东营,是我居住的地方,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她的关怀下,我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工作,在文学的王国里自由翱翔。所以,我没有理由不为我的家乡、为黄河、为军营、为我居住的地方写歌。在写作过程中,我尽力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力求传达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坚忍不拔的价值体系。
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誉,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让时间的流逝让我感到安心。”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品味努力工作的乐趣和愉悦,然后,我将收获的成果让给更多的人分享。我不是画家,也不是诗人,但我可以捕捉生命中最美的瞬间,记录生命中的每一个感动。我把这些写成文字,是为了感动、激励、温暖自己,同时也感动、激励、温暖更多的人。
我有一个夙愿,就是当我出版作品集时,一定要请我的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全国著名本土作家张方文来写。序言并写下书名。说起我的老师,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还在读高中,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孩,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面画了很多“乌鸦”。有一次,我和同学们看到一本叫《春晓》的杂志。因为杂志上刊登了他哥哥的小说,同学们都很自豪。我心里羡慕不已,不禁想:我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用墨水印出来呢?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查到《春晓》是县文化馆主办的,主编叫张方文。
我担心找不到老师。当我看到眼前的灯光时,我像一个孤独的夜行者一样兴奋。当时,我怀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头,决定去看望张老师。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拿着一大堆“作品”敲开了张老师的门。此时,张老师戴着口罩,靠在床上看书。张老师像“不速之客”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从此,我们开始了终生的师生关系。
后来,周末我又去了文化中心。张老师帮我逐字修改稿子,借给我很多文学杂志,还给了我很多稿纸。那时,张先生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本土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反映当地生活而闻名。其作品频繁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杂志,受到读者好评。记得1979年,张老师还出席了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受到了茅盾、巴金、夏衍等一代文豪的亲切接见。但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来说,他这个伟大的作家却没有任何架子。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毅然走上了当兵的道路。当他入伍时,他郑重地将一本写满祝福的笔记本递到我手中。快进几十年了,我仍然珍藏着那本笔记本。我告别了家乡,从此我再也见不到我敬爱的老师了。我们在一个遥远的军营里,我和我的老师红艳有书信往来。老师每次回信,都会写厚厚一叠信,里面充满了对我的建议和关心。他教我写作知识,教我如何在部队立功。哪怕他看到我在部队里取得了一点成绩,也会高兴极了。
但我的才华横溢的张老师的命运实在是不好。十年前,他患上了咽喉癌。由于喉咙接受了大手术,他只能依靠气管插管呼吸。那一年,我回到家乡,看到原本高大强壮、思维敏捷的老师,连说话都困难了。我感到非常心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不忍心在老师面前哭!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自有天命。病魔终于在正直、善良、真诚、坚强的张老师面前消退了。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老师并没有灰心、沮丧。带着气管插管,他继续谱写生命的乐章。他用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练习书法、辅导文学爱好者、参与相关文学活动。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高亢雄壮的生命之歌。如今,这位生病的老师已经年近八十了,我实在不忍心去打扰他。然而,这本集子里包含了太多我的感受和回忆。我希望封面上印着老师写的书名,首页上印着书名。我写的序言,一个是报答老师几十年来对我的培养,另一个是我送给老师的礼物。老师在病床上坚持阅读了整篇稿子,并针对某部作品的不足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手术后,右锁骨塌陷,压迫脊柱。坐着或者蹲着都会腰酸背痛难忍,站一会就感觉很疲惫。仰卧只是稍微好一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坚持每天写几行。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千多字的序言。他写完后,担心我看不清稿子,就让孩子们帮他打印出来。
当我读到老师写的序言和书名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悲痛,泪水又落了下来。我仿佛又看到了老师慈祥的脸庞,又听到了他谆谆教导。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我的老师的。我只能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指点和期望。
感谢资深编辑、作家、《东营日报》原副主编赵庆修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小说家、《胜利日报》原编辑王明新先生,还有我尚未谋面的战友、作家、诗人、摄影师郝瑞敏先生。等等,他们都对我的作品提出了精彩的评价。还要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曹军军以及所有给予我大力帮助的朋友们,才使本书的顺利出版。
本文集收录的大部分作品已在各级报刊发表。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谬误在所难免,作品之间有些情节重复。为了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经过反复考虑,本书出版时不再一一修改。
如何给这个系列起一个好听又响亮的名字呢?经过几番周折,我最终采纳了当中学老师的女儿的建议,选择了《故道长河》,平淡简单的感觉。因为我是一个直率简单的人,就整个藏品而言,如果你用力拿起“土”,你可以听到泥土掉落在地上的声音,如果你闻到里面的字书上,你会感到浓浓的土味让人窒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的身心有幸得到家乡的黄河、沂蒙山的伊河、连云港盐区的“外大河”、小清河的呵护和滋养。还有我居住地的广利河。每次从跌倒中爬起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旧路漫漫,河水教我不忘故乡,不忘黄河的铸造和打磨;
旧路长河,教我记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悠久的历史教会我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辜负一切美好的愿望;
旧路长河教会我拾起生活中的每一滴情感,传播给万千远离故土的人们……
作者简介:丁尚明,男,山东东亚人,入伍24年,200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长期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工作,曾三次荣获三等功。转行后继续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山东文学》(上下)《前卫文学》 《散文选刊》 《华夏散文》 010-3000 0 《中国散文家》 《当代散文》 《散文时代》 《东方散文》 《湖南散文》 《中国文学》 《奔流》 《辽河》 《中国乡土文学》 《金田》 《朔风》 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发表数十篇文学作品被收录在各种书籍和文集中。其散文作品有的被《东渡》转载,有的被多个省市选为高考模拟试题,有的被《北方作家》、《海燕》选入。 1997年出版发行近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特别文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东方散文平台ID:dfsw123456
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
主编微信号:buyangxin6666
【谁担不起家乡的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