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爱情就在水的彼岸”,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它却要游到你的手边。这是《诗经》类型的浪漫; “情若长久,何以日日夜夜”,这是秦看《鹊桥仙》中的名言,光是“如何日日夜夜”这六个字就是浪漫。许多异地恋人心中的誓言。此外,还有“月在柳枝上,黄昏后人相约”、“红纸上的小字说一切顺利顺利”等。古人的浪漫,确实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本期小梅要告诉大家的是古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浪漫意象:西窗谈雨,出自李商隐的经典诗作《夜雨寄北》。我们来看全诗:
《夜雨寄北》
问及归期,巴山夜雨,秋塘涨水。
何须共剪西窗烛,谈巴山雨夜?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经典诗。至于它是写给谁的,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说这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写给北方亲友的。不能断定这是一首爱情诗,但也可能是关于友情的。虽然有两种解读,但大家似乎更愿意接受这是一首爱情诗,因为从这首诗的意境来看,整首诗缠绵悱恻,悲怆缠绵。诚然,很少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友情诗,何况李商隐还是一位爱情诗大师。
全诗共28字,皆为千古名言,尤其是最后14字,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但时至今日,许多人仍不完全理解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含义。
在一次诗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要一起砍西窗烛,巴山夜雨时砍烛又有何用?”
A:调暗烛光B:调亮烛光C:熄灭烛光
本题答案为选项B。所谓“烛光切割”,就是将烛光调亮。当时赛场上的参赛者是一位年轻的才女,名叫李星怡。她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一路走到了这个舞台。她被认为是一位专家。不幸的是,她最终回答错了。在场的数百人之中,有不少人犯了错误。
其实,无论选择A还是C,大家都不明白“割蜡烛”的含义。古人使用蜡烛灯。只有剪掉烧焦的灯芯,烛光才会变得更亮。很多参赛者都会给出错误的答案。首先,他们对这种蜡烛灯不了解;第二,他们不懂古人的浪漫。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对方问他什么时候回来。诗人迎着巴山的夜雨,想着再相会又是一个雨天!最后两句是他想象自己看到对方时的情景。那时,他可以在西窗的烛光下与对方自由地交谈,谈论今天的巴山雨夜,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按照我们今天对浪漫的理解,当我们在朦胧的夜里再次相见时,自然会熄灭或调暗烛光,一起入睡。为什么我们需要调亮烛光?如果真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那就太没有意义了。其实,点起烛光,西窗谈雨,才是古人的高级浪漫。烛光变亮,说明他们之前已经说了很多话,但还没有说完。这么写,一是为了说明相思之深,二是为了渲染意境之美。
自这首诗起,“剪烛西窗”就成了成语,被后世广泛沿用。而“西窗谈雨”也成为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它代表着相思和浪漫。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的歌词中多次提到剪蜡烛的形象。
【诗词比赛测试《为何要一起砍西窗烛》难倒了大师们,古人的浪漫比我们先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