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很多古诗词喜欢用“西楼”这个词,比如“从此无心恋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谁在云送锦书? 雁归时,西楼月圆”等。古代文人为何如此钟爱“西楼”?难道其他方向都没有建亭子吗?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古代,西塔一般都是女性的住所。就像《西厢记》一样,崔莹莹住在西塔。皇宫中的“西宫”也是指妃子。因此,西楼一般抒发闺中之情、缠绵哀伤、告别之情。而且西楼通常可以看到夕阳和月亮,因此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悲伤和相思的代名词。所以当我们真正深入挖掘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我曾经在一次诗歌会议上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
李贺诗中的“如何做金罗闹,快步过秋日”中的“金罗闹”指的是什么?
A. 武器B. 马缰绳C. 香料
其实只要知道这首诗出自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就可以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也就是马的缰绳。不过,这个问题依然难倒了诗歌比赛的不少参赛者。
当然,诗歌大会给出的只是“金络脑”的字面意义,它也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金罗闹”一词出现在许多古代文人的诗词中。例如,唐代诗人曹寅曾写道:“疲倦无思金罗闹,影冷看锦障泥”。宋代诗人张宪也曾写道:“马跃青,金在脑,寒食忽来新晓。”那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诗人爱写《金罗闹》呢?让我们从李贺的马诗开始,一起探讨一下《何当金络脑》中的“金络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我为什么要金子般的,有强大的大脑呢?快步走去,享受晴朗的秋天。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并不难。前两句写燕山环境恶劣,严寒荒凉。这也体现了燕山马的艰辛。最后两句表达了马的态度。马并不关心如此恶劣的环境。相反,它渴望戴上金制的缰绳,在燕山的战场上驰骋、战斗,就像在金秋时节出行一样。
要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要知道李贺的祖先是唐朝的孙子。他也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出名了。但即便如此,由于无法得到有权有势的人的推荐,他的才华和知识也无处施展。这套诗《马诗二十三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古代常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所以李贺的诗看似写马,其实写的是他这样的人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其实写的是这些人才的尴尬处境。他们虽然有才学,却没有机会有所作为。但他们总是渴望见到大师,给自己一个展现真正才华的机会。这里的“金罗闹”实际上象征着上级所给予的青睐、赏识和机会。
了解了这首诗的核心内容后,我们再读一遍。不得不说,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有点低估了李贺的霸气。李白年轻时曾夸言“大鹏一日乘风而起,翱翔九万里”。李贺也有同样的信心。他坚信自己是人才,千里马。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如果他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所学的话,他一定能为法庭解决问题。
【诗词比赛测试“如何成为金罗闹,快步赏秋”难倒了很多人,低估了李贺的霸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