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升起天山之上,茫茫云海之中。
玉门关,风吹万里。
汉人踏上白路,胡人眺望青海湾。
这场战斗的起因是没有人回来。
守军们望着边境城镇,愁容满面,想着回家。
高楼如今夜,叹息未足。
【格式】五言古诗(借用汉代乐府旧碑文创作的五言古诗)
【名句】明月升天山之上,茫茫云海之中。玉门关,风吹万里。
[语气]反战、同情
【年龄】未知
关山月
翻译
明月升起天山之上,茫茫云海之中。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过茫茫云海。
玉门关,风吹万里。
浩浩长风吹过数万里,掠过将士驻扎的玉门关。
汉人踏上白路,胡人眺望青海湾。
当时汉军直接瞄准了白山道,而吐蕃则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场战斗的起因是没有人回来。
这些地方历来都是战火纷飞的地方,远征的士兵很少能幸存。
守军们望着边境城镇,愁容满面,想着回家。
守备将士远远望着边城的情景,想着回家的事,不禁神情黯然。
高楼如今夜,叹息未足。
此时,战士的妻子正在高楼里,感叹何时才能见到远方的亲人。
【笔记】
关山乐:旧乐府名号,横吹曲调,多抒发离别的悲伤之情。
天山:祁连山脉,在今甘肃和新疆之间绵延数千英里。因汉代匈奴称“天”为“祁连”,祁连山又名天山。
吹风程度:秋风从西面吹来,吹过玉门关。玉门关:旧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部。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
下一篇:指出士兵。白登:今山西大同市白登山。汉高祖刘邦率兵征讨匈奴,被匈奴围困在白山七日。胡:指的是吐蕃。 Peep:有意图、窥探、侵入。青海湾:今天是青海省的青海湖。该湖以其蓝色而得名。
起源:从一开始;纵观历史。
驻军:驻守边境的士兵。扁衣:一个字就是“扁色”。
高楼:在古诗词中,高楼常指闺房,但这里指的是守边将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缭绕。思女高楼上,更悲哀。”这两句话应以此为依据。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写的是李白看到战场上的艰苦条件,感叹将士的艰辛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士的同情。
【测试点】
测试点1:下面这首诗不是关于月亮的,而是关于月亮的。亦疑瑶镜,飞于青云。 b.渊颇上空寒天,说明四海相同。 c.一茎引绿,两影分红。 d.暮云皆溢满寒意,银人无声转动玉盘。答案:c(分析:a为李白的《古朗月行》 b为李翘的《中秋月》,c为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d为苏轼的《阳关曲 中秋月》)
测试点2:下列哪个句子不表达中秋节?一个。可怜关夜婵娟的影子,对着五个小时的残酒。 b.门外高高挂着一张黄色的纸贴纸,但疑似账号主人害怕神符。 c.到目前为止,天堂里还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应该是嫦娥扔给别人的。 d.明月易俯视,人易散。回去喝酒的时候,就会更加注意。答案:b(分析:a为唐代诗人齐霁所写的《中秋月》,从“婵娟”二字也可判断;b为清代诗人李景山所写的《节令门 端阳》,也写为端午节,从黄纸上可以看出它绝对不是中秋节;c是唐代诗人皮日修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d为《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欣赏】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古称。属于“鼓号横吹音乐”。当时守边将士经常骑着马演奏和演唱这首曲子。一般表达“苦离”的语气。李白的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代乐府,但写法独特,重新诠释古意,有所创新。虽然也写悲伤和分离,但悲伤是磅礴而痛苦的。
全诗共分三层:(一)前四句,主要描写广阔的边塞景象,定下怀旧的基调; (2)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战争场面,战场惨烈、残酷; (三)后四句这句话写的是郑人望边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事。这首诗描写了古代边防军的艰辛,痛斥了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它影射和批判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军国主义,表达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在介绍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先科普一下相关的地理知识。
【天山】
说起天山,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新疆的天山(整个天山位于中亚东部和我国西北部,大致呈东西走向,全长约2500公里,宽度约2500公里)。数百公里)。
但我们诗中的天山和新疆的天山不是一回事。诗中的“天山”,指的是横跨甘肃、青海两省的祁连山脉(祁连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在甘肃酒泉境内)。该市位于著名的阿尔金山以东,两山大致以唐津山口为界。秦汉时期,原为匈奴领地。匈奴人称“天”为“祁连”,所以天山就是祁连山。西汉时期,匈奴势力一度强大,控制了河西走廊(今甘肃省)。为了打通与西域的联系,遏制匈奴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汉武帝下令攻克祁连山。这才引来了跟随的将领。霍去病在祁连山斩杀匈奴三万余人的故事,让匈奴人一度流传着一首歌谣:“失去了祁连山,我的牲畜就不得安息;失去了燕支山,我的嫁女就不得安宁了。”将没有颜色。”可见,祁连山的地理位置是如此重要。正因为如此,这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战争都发生在这里。
【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部,北临北山,南与祁连山遥相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距东缘约150公里罗布泊在西部。自古以来,玉门关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玉门关经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为何怨柳?春风未到玉门关》,如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远》又寂寥,黄沙万里白草枯”,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若今生报效国家,何必生于玉门关”等都是非常有名的诗篇。
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茫茫云海间。风吹过玉门关,万里长风。”
前四句,诗人像摄影大师一样,为我们定格了一幅浩瀚的边塞山水画,这是一幅包括明月、天山、玉门关在内的边塞画卷。他巧妙地将诗题与“关、山、月”结合起来。 ”这三个不相关的东西被指出来,这样不仅选了标题,还加上了“茫茫云海”和“千里风”两个场景,瞬间将浩瀚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笔下的边塞,确立了全诗荒凉的边塞概念。
看前两句,“明月升天山,茫茫云海间”。在一般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月亮从东海升起”或“月亮从东山升起”等描述,而天山(又名祁连山脉)就在中国西部。似乎是月亮落下的地方。诗人为什么说“明月从天山升”?先悬而未决,稍后再回答。 “月”意为明亮、高高、明亮的月亮,从祁连山浩瀚的云海中冉冉升起,营造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本来是一幅静态的山水画,但“出”字却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一轮明月在云海间穿梭,时隐时现。这种动与静的结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三、四句“玉门关风吹万里”。都说明月,那么“风”是什么样子的呢? 《长风万里》一出现,让人顿时感受到了“李白风”。那么李白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白发长三千尺,缘如长一”、“水流飞落三千尺,疑银河落天”、“大鹏起与一日风行,腾飞九万里”……你感觉到了吗?这就是李白的风格,夸张,豪迈!那么,“万里”的感觉是一样的吗?虽然没有描述关外的风有多么猛烈,但仅凭祁连山和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让我们想象漫天漫野的大漠之风,如虎啸狼嚎,是如何的。很强大!当然,对于李白的“万里”说法,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 WHO?南宋时期有一位诗评家,名叫杨齐贤。他问道:“从玉门关到天山不是很远吗?”他随即推测,这数万里并不是指从玉门关到天山的距离,而是指从玉门关到月球的距离!哈哈,真是一个真实的人啊!如果这首诗是别人写的,那么有这样的疑问或猜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是李白写的。李白是谁?李白是仙女。就连他的白发也能达到三千丈,他的飞流也能达到三千丈。更不用说这里的风了?所以我们常说,只有了解诗人,才能读懂诗歌。这是事实。我们也常说“诗不达意”。把这“万里”理解为从中原到玉门关的距离不是更合适吗?如果我们连接李白的《子夜吴歌》来理解这首诗“秋风吹不散,玉爱常在”,诗的意思是不是会变得更加清晰呢?此刻,望月的男子,竟然是一名驻扎在边境关口的士兵。根据地理知识可知(见上图一、图二),他当时在西关玉门关,面朝东方,望见天山(祁连山)。 ),我想起了中原家乡的亲人。这时,吹在我身上的“长风”突然变成了从遥远的中原吹向玉门关的长风。这里的风在哪里?这就是亲人对我的爱。思念,随着长风,来到了武者身边!突然,他身后思乡的语气也传了出来。这里顺便也解释一下为什么“明月从天山升起”——原来是从边防军的角度说的。
王之涣还写过玉门关和风。他写的是“羌笛何以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他写到了边境口岸的严寒。连春风也不愿意到这里来,所以是“不渡玉门关”。而李白歌《关山月》中的风,带着对亲人的思念而来,自然就能“吹过玉门关”!
诗人巧妙地用“长风”将“关”、“月”联系在一起,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突出,构成了一幅千里之外的边塞画卷。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只要你设身处地,体会正仁东望时看到的是什么,就很容易感受到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中四句:“汉降道徒劳,胡览青海湾,从战来处,不见人还。”
这四句是在前四句描写场景的基础上,表达了“地被征服,无人归还”的主旨。这四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从边塞过渡到战争,又从战争过渡到驻军。
“汉下白登路,胡窥青海湾”举了两个典故: 典故一——汉高祖刘邦曾率军讨伐匈奴,发动了白山地区(今山西大同市西)的一场殊死搏斗。刘邦的士兵被匈奴围困于此七日七夜;典故二——青海湾地区也是唐军与吐蕃长年交战的地方。历代如此无休无止的战争,让士兵们几乎不可能活着回到家乡。一首《汉下》和一首《胡飘》表明,从天山到玉门关,自古以来就是胡、汉两家的兵家必争之地。虽然我非常想念家乡,但我还是想去千里之外的边境,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保护我的家人和我的国家。然而,“土地被征服了,没有人回来”。战争是多么残酷啊!汪涵说“醉卧沙场莫笑,古来多少人打过仗”,这就是一个参军青年的英雄气概。李白的“我曾征战沙场,却无人归来”,却像是老兵的感叹!
后四句:“戍卒望边城,思归愁容多。高楼夜如斯,长长叹息。”
这四句话是写给战争中的人们——士兵和失踪的妻子:“士兵们看着边城,一想到回家,脸上就充满了悲伤。”战士们望着边疆的景象,思念故乡,脸上时常流露出悲伤。看。这不正是范仲淹笔下的情景:“一杯脏酒,一家人千里之外,燕然无归还之计。 羌关满霜,人无眠。”将军头发已白,夫君泪流满面。” “望边一”三个字,在李白的笔下看似漫不经心,却将上面千里边塞的画面和与“戍客”的战斗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景色就是这样,我们的思想自然也是广阔而遥远的。士兵们在高楼里思念妻子的感伤和感叹,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深刻。
“高楼已是夜色,叹息未足。”这一幕仿佛真的看到家里的亲人从高楼望出去,想着王的归来,感叹不已。但事实上,这只是士兵自己的想象,或者说,这根本就是现实!因为李白的《春思》“你死在怀里,就是你的妾伤了心”,亲人的心永远紧紧相连!一般诗人描写的离别思念之情,常常显得苍白无力,过于忧郁,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茫茫人海中”的边塞图来形容。风吹万里玉门关”引发这一幕。这种情感只有像李白这样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写出来,用更广阔、更安静的思维,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而在这种思维中,才能体现出眼前的思乡之情。离别之情融入其中,展开更为深刻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风格。
【《关山月》 唐李白】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写的太棒了!简直是把边塞的壮阔和战士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读起来让人心胸开阔!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句真是写出了边塞的壮阔!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真是太有感染力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想到边塞的雄浑景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里的“关山月”意象太美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不愧是诗仙,这首诗简直是神来之笔!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真是太美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的太棒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不愧是诗仙,这首《关山月》真是太经典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简直是把边塞的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豪迈之气!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写出了边塞的壮阔和战士的豪迈!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简直是把边塞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能给人带来震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的太棒了,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