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宰相冯延巳:我经常生病,天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说自己照镜子又美又瘦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晴雪晓园春天尚未到来,池塘边梅花已初开。喜鹊在高树上筑巢,月光皎洁地照在冷草上。

山川秀丽,自古金陵大道让年轻人显老。醉金杯相见,不厌烦。会有很多分离,很少有快乐的相遇。

雪放完后,小花园就被白雪覆盖了。春天尚未到来,池塘边的梅树却已悄然绽放。喜鹊在高高的树梢上的泥里筑巢,斜挂的月亮照耀着清冷的草地。江南金陵的山水风光,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迷人。风景依然美丽,但年轻人一转眼就老了。重逢不易,请让我们喝酒快乐,因为人生总是有很多分离的季节,而很少有欢乐的机会。

南唐宰相冯延巳:我经常生病,天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说自己照镜子又美又瘦

这是典型的用喜事来描写悲伤的手法。上阙描绘了美丽的早春景色。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和愉快。虽有一丝春寒,但一切却热闹非凡。但在下阙,冯延巳在美景中看到了衰老的面容和生命的积累。悲伤越来越少。

冯延巳的那句“山河秀美,自古金陵大道,让年轻人显老”。这是非常悲伤的。它把家国之忧和岁月流逝的痛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读来不禁让人落泪。因此,冯延巳的“江边草青柳,问新愁,为何年年有”?冯延巳在问自己,到底在忧郁什么。这个时候,已经很明显了。首先,他担心家国衰落。无法挽救的犹豫;其次,因个人事业动荡而四次被解雇的悲伤;最后是对流年短暂的人生和未来的迷茫。

唐宋诗歌史上,描写忧郁的诗人有很多。比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这个“断肠人”,用“飞红千愁似海”来与李皇后比较悲伤的程度;文艺女子李清照用“花自飘,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这种感觉没有办法消除,只能低下眉头,但”它表达了对闺中女子的思念之情。但冯延巳作为宋诗风雅派的创始人,在诗词方面显然比唐宋诗人先行了一步。因为冯延巳写的是忧郁,所以创造了被评论家誉为“深沉而美好的爱情”的宏大境界,写出了冯延巳认为更深、更持久、更强烈的人生体验。生活的悲伤始终围绕着他,比如他的名作《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南唐宰相冯延巳:我经常生病,天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说自己照镜子又美又瘦

谁说休闲时光是永恒的?每到春天来临,惆怅依旧。我常常生病,每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说自己在镜子里看起来又美又瘦。

河边的青乌堤上有柳树。我想问新的悲伤。为什么每年都会发生?独立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

谁说悲伤已被遗忘太久?每当初春来临,我的忧郁心情依然如故。我每天在花前喝酒,每次都醉。我完全不在意镜子里那张红润的脸越来越瘦。河岸草绿,河岸柳树成荫。我悲伤地想,为什么每年都会有新的悲伤出现呢?我独自站在小桥的尽头,微风吹拂着我的衣袖。人们回来后,树林里升起一轮新月。

忘记旧日的悲伤并不容易。我以为我的生活不会再有悲伤了。但每年春天,新的忧愁和旧的忧愁一起涌上心头。冯延巳有一颗抗拒这样的新愁旧恨的心。也就是说,面对人生不可逆转的悲剧,他进行了挣扎和反抗。正如他所说,“我时常生病,每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对着镜子说自己又美又瘦”。决心抵制生活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影响是持久的、持续的,于是冯延寺面对着“河边青草,堤上杨柳”的春天,无奈地问着“为什么年年都有新的烦恼”这个悲伤的问题?为什么悲伤总是随着春天而来,却不能随着春天而去?于是,陷入悲伤的他只能“独立桥满风,平林新月人归”,给生机勃勃的春天留下了孤独凄凉的身影。

除了时间长久的悲伤之外,在冯延巳看来,悲伤确实是世界上无处不在的。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野火轻轻燃烧,我无处可逃。”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首歌《采桑子》:

笙歌让众人回家,独自留在红楼里。云朵已聚于月上,半边珠帘挂着玉钩。起来看看所经过的地方,到处都会发现新的烦恼。根据向东的水流,就能渡过橘子洲。

看似这是一首情歌,但谁能说这不是冯延巳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一场宴会过后,楼内空无一人,我深夜无眠。反思自己的过去,发现生活充满了新的悲伤和旧的仇恨。冯延巳还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知多少旧愁新恨,目远天高”。他还写到了无处不在的悲伤空间意识。

摆脱痛苦,获得幸福,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目标,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生活总是充满欢乐和悲伤。人生有欢乐,也有悲伤。有“船已过千山”的时候,也有“雨来风满楼”的时候。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欢乐与悲伤交织的过程。问题是,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而不希望失去。人们总是希望幸福永远持续,悲伤不再存在。所以,得之又失,喜之又失,实在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而真正的写悲伤的高手,总能将昔日的欢乐与新的悲伤进行比较。悲伤总是在高潮时刻席卷而来,形容悲伤的强烈程度。《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落落清秋的泪水,枕垫微凉,我无眠。半夜我就在残酒即将醒来的时候起床。月亮像天和水一样明亮。

台阶下传来一声冰冷的叫声,院里的树上吹来一阵金风,大门悄然关上。可惜旧爱携手,思念一夜憔悴。

在一个荒凉的秋夜,大颗的泪水从我的脸上滑落。枕头和竹席有些凉,我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我还醉着,正要醒来。半夜起床时,月光如白丝般明亮,夜空如水般柔和平静。

台阶下,“纺织姑娘”为寒冷的秋天伤心地哭泣。秋风吹拂着院子里的树,夜静悄悄的,屋内的门紧闭着。可惜的是,在昔日我们共同经历过欢乐的地方,相思在一夜之后就将人们折磨到了抑郁的地步。

冯延巳说,他的悲伤来得突然。仅仅一晚的时间,他就已经憔悴不堪。冯延巳的诗中这样鲜明对比的欢乐与失落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昔日欢乐无处言,关山不辞别”,比如“千里之外,犹记得”。昨夜弹唱之乐”等等。昨晚的欢乐与今日的苍凉,如此鲜明的对比,给我的忧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于冯延巳“一夜思念,憔悴不堪”。

“昨夜歌舞易散,清醒带来无尽哀伤。”人生总是一个由喜转悲、由悲转喜的过程,而从冯延巳的悲剧角度来看,人生的幸福不能长久,往往是在幸福之后诞生的。悲伤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经历。只有具有人类共同经验的文字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冯延巳的诗与西蜀花间诗的明显区别,那就是知识分子有一种强烈的忧生忧世之感。与花间诗词的红、香、脆相比,有一种明显的人生悲凉。以及生活的烦恼。后来,李后主将这种个性化的个人抒情推向了巅峰,从“问君可有几多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人生怎能免悲恨,独得狂喜” ?” “我怎么能看到我的感受呢?”他把个人的悲欢离合写进了普遍的人生哲学思想中。这是南唐诗歌士大夫化的明显标志,而冯延巳显然领先于李皇后。

尽管生活充满烦恼,但我们仍然要追求美丽。即使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冯燕斯终究还是追求美丽。冯延巳用一首富有民俗气息的诗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户评论

呆檬

冯延巳这心态我太懂了,明明很爱美,还要假装不在乎,哈哈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这可是唐代的“美妆博主”啊,还说自己天天喝酒,怕不是在养颜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冯延巳这句“不敢说自己照镜子又美又瘦”真是太真实了,谁还没点小心思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识爱人心

果然是风流才子,连生病都不忘喝酒赏花,这生活简直太潇洒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感觉冯延巳就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难怪诗词写得那么美!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珠穆郎马疯@

哎,这年头,哪个美女不爱照镜子?冯延巳也是个凡人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哈哈,这标题真是太逗了,冯延巳这“美貌焦虑”也是没谁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冯延巳的诗词写得那么好,想必也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他经常生病?难道是天天喝酒伤了身体?哈哈哈!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殇雪

谁说文人就一定不爱美?冯延巳这可是妥妥的颜值担当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这标题真是太抓人眼球了,冯延巳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的眸中有星辰

古人也是很注重颜值的嘛,冯延巳这小心思真是太可爱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安i

冯延巳这句“不敢说”真是太谦虚了,分明是自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玫瑰。

这个标题太有意思了,感觉冯延巳是个很有趣的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瞳

南唐时期的人也这么注重颜值吗?看来古今通病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冯延巳的诗词里充满了对美和享乐的追求,难怪会爱照镜子!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亡则人忘

生病喝酒,还能照镜子欣赏自己,冯延巳真是太乐观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原来古代的宰相也有“美貌焦虑”,真是太真实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冯延巳这句“不敢说”真是太可爱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这标题真是太吸引人了,让我对冯延巳这个人充满了好奇!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唐宰相冯延巳:我经常生病,天天在花前喝酒,却不敢说自己照镜子又美又瘦】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南唐诗人冯延巳,其诗风独特,哀伤而温柔,为宋诗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一篇:古诗词鉴赏《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冯延巳《五朝·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