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好,你就会好;如果你说你不好,你就不好。
卞和献上玉佩,左右脚被历代愚昧的楚王砍断。直到楚文王继位,和氏璧才得到承认。梵高生前的画作一文不值,但死后,他的画却被卖到了天价。
古今诗坛亦是如此。杜甫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却成为诗人。乾隆皇帝的诗词曾备受推崇,如今却成了笑话。对于大多数缺乏辨别能力的吃瓜群众来说,都是一头雾水。是好是坏?
认识一个知心朋友是多么困难啊!真音难知,真知难求!
若奏千曲,则声晓;若奏千曲,则声晓。观一千把剑,就能知道兵器;见一千把剑,就能知道兵器。因此,对于圆光的形象,首先要广泛地观察。读乔岳以形修寺,以苍波喻灯湖。在大事上要无私,不偏爱仇恨;那么你将能够像在镜子里一样平衡地推理并反映你的话语。
知己难有,知心者难有。每个领域都有专家,但很难遇到一个无私公正的伯乐。那些称赞乾隆诗词的大臣,哪个没有诗文功底呢?而嘲笑乾坤诗的现代人又有几个真正懂得写诗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了“六观”,告诉大家可以依靠自己的眼睛从六个维度来鉴别诗歌的好坏。
因此,在阅读故事时,我们首先强调六个概念:
一观位,二观言,三观变,四观奇义,五观物义。六是看宫业。此术既然有形,其优缺点便可见一斑。
当然,如果用这六个概念,虽然不能“奏出千曲而后出声”,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才能掌握。老杰谈一下他对这六个概念的理解,欢迎各位诗友指正。
一、观位体
立场观察,即看作品的流派。
刘勰的六观并不专指诗歌写作,但《老界》这篇文章专门讲诗歌,即用六观来欣赏或创作诗歌。
老杰欣赏一首诗的时候,第一个习惯就是看这首诗属于什么体裁。是古体还是现代体,是诗还是诗?
如果是单词,是否满足单词分数的基本要求?如果是韵律诗,是否符合韵律诗的对抗性、衔接性、均匀性的标准?
诗好不好,体裁并不重要。因为好的作品可以用任何体裁来写。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某种类型,却拒绝按照这个类型进行创作,那么你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例如,写歌词时,我只知道如何填写正确的字数,但不知道如何写有节奏的诗。
只有确定了体裁,我们才能体会诗人的句法和组织之美,进而体会诗人的良苦用心。
作为古诗词爱好者,如果你不知道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古绝句,杜甫的《望岳》不是五韵,那就不要看下面的五个概念。我先补一下,因为我看不懂后面的内容。
二、观置辞
观察词语就是看作品的词语和句子。
区分了体裁之后,再看单词、句子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例如,曹植有一首诗《赠白马王彪》,其中有一句话:
夫志满天下,犹近邻万里。
这两句诗被王勃用在自己的诗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门辅三秦,风烟望武进。
我要跟你说再见,我们都是太监。
海中有知音,天地有邻。
不作为就走上歧途,孩子们也是同病相怜。
王博脖子上的对联为何变成了:“海中知音,天下邻居”?
古人借用并改造它。王博如此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类型。五言押韵诗必须使用押韵句,押韵句必须满足平缓、对比的要求。
曹植的诗是古诗风,夫志遍天下,犹近万里邻。廄平廄廄廄,廄廄平廄平。
对于王博来说,就变成了这样:大海里有知音,天涯海角般的邻居。平,平,平,平。
为了符合对等,有些词需要放在前面,有些放在后面。 “邻”字正合这首五韵诗的韵律,所以仍放在最后的位置。
事实上,王勃可能是用了曹植诗中的这两句,然后才思考其他六句并创作了这首诗。
以上是关于体裁与选词造句的关系。当然,刘勰所说的“观言”不仅仅只是这些内容。选词造句、精炼词句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功力,只有多读书、多练习才能提高。
三、观通变
观通变,就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和自身的创新。上面提到王伯华对曹植诗词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陈师道《后山诗话》 说道:
勇叔说,写作三件事:多看、多做、多讨论。
第一是要长。只有看到更多,我们才能了解更多。
第二多是多做,第三多是多讨论。也就是说,多练习、多思考、多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继承和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继承,还包括技术上和形式上的继承。例如,永明体是汉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格律诗是永明体的继承和创新。而填写歌词(长句和短句)也是一种创新。
诗歌的灵活性类似于书法,带有跋文和个人风格的影子。
四、观奇正
郑观其,作品中表达的不同技法。
奇与义是矛盾的统一。写诗就像用兵一样,需要不同的改变。《孙子兵法·势篇》 写道:
所有战士都使用正确的组合来出奇制胜。故善于奇事者,其绵绵如天地,绵绵不绝如江海。
战势不可能比齐正更好,齐正的变化就会导致无法获胜。奇与正相生,如无尽循环,怎能如此疲惫!
阳性表示表达技术正常。例如,在句法结构中,主语、谓语、宾语都是正常语法,如:玉露——枯萎——枫林。
奇,即非常规的表现手法和重要的内容前提,例如:香米啄残鹦鹉粒,碧乌栖息老凤枝。
奇与正,在诗歌创作中,就在于词的变化。
五、观事义
观察事物的意义,看作品中所用典故的意义。古人把用典故称为“用物”。
王伯华运用曹植的诗也是一种典故,更多的典故就像诗中古人的故事。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千家山处处宁静,阳光明媚,日日江塔坐拥绿光之中。新宿渔民依旧平凡,秋燕飞舞。匡衡抗蜀名声不好,刘向的《传经》违背了他的意愿。年轻同学多,不贱,但武陵衣马轻肥。
匡衡抗蜀名声不好,刘向的《传经》违背了他的意愿。在汉代,匡衡给皇帝献计献策,却对自己的前途看得很淡;刘向教授儒家经典的目的未能达到。杜甫用这两个人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经历。
典故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否有助于理解诗中所反映的事物,是否巧妙而不生硬,都体现了作者的水平。
六、观宫商
关公赏取决于作品的音乐性。
除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外,还应该考虑阅读时的音乐美感。闻一多老师总结得很好。他认为写诗要讲究三美:形式上的建筑美、内容上的绘画美、听觉上的音乐美。
永明体诗人注重四声八病,通过四声的和谐组合来避免“八病”,从而达到诗歌的完美。其实八病与六观类似,也是用不同的维度来评判一首诗的好坏。然而,八病太过严厉,很多诗人并没有完全遵守。
八病中,大韵和小韵是需要避免的音韵病。以大运为例:
五是大韵:“生”、“明”为韵,上九字不准有“景”、“清”、“平”、“荣”字。
这很容易理解。《文镜秘府论》 中给出了一个示例:
紫色的羽毛拂过花树,黄莺在绿枝上漫步。
“支”是押韵的,所以前九个字应避免与“支”押韵。黄莺与枝押韵,故患大韵之病。可见,背同韵单词时发音有点困难。
又如谢震的《四溟诗话》,其中提到了绕行的方法:
平声、斜声是用来造句的,重声是用来协调声调的。扬得多,压得少,音色就均匀;如果压得多,升得少,则音调会加快。若杜长《华清宫》 诗:朝元阁西风大,万阳皆在声中。前一句的两个入声是成正比的,歌曲是中性的声调。
前一句有两个入声,指的是“朝元阁西风急”。入声有歌、极两种,节奏和升调成比例,所以唱起来比较好听。
诗句的流畅、歌词中四声的运用,都是对音乐性的要求。
事实上,作品的音乐性最明显的就是韵律。现在很多人写不押韵的诗,但也称为诗。文学创作真是百花齐放。
结束语
刘勰,南齐人。讲究四声八病的永明派已流行。因此,用这六个概念来评价诗歌同样有用。
刘勰道:此术既然有形,优劣便可见一斑。只要你用好六观,那么你也是伯乐,你的工作质量就可以看出。
不过,刘勰的六观中,除第一观外,其他五观各有各的学问。只有“多看、多做、多议”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好这五个理念。
【如何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刘勰文学作品《刻心龙》提出可作为标准的六种观点】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刘勰的《刻心龙》对诗歌的评判标准太全面了!这六种观点简直是点醒了我的审美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刻心龙》提出的这六种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精髓。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直觉得诗歌的评价很主观,看了《刻心龙》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客观的标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六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不过个人觉得“意境”和“音律”这两点对一首诗的影响最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刻心龙》简直是诗歌鉴赏的宝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六种观点,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六种观点挺专业的,不过普通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勰的《刻心龙》真是太棒了,值得反复阅读学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还有这么多的标准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刻心龙》才知道,原来诗歌的评判标准这么复杂。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六种观点都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评价一首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刻心龙》提出的这六种观点,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很有帮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六种观点太重要了,以后评判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标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一直以为诗歌的评价很主观,看了《刻心龙》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客观的标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刻心龙》这篇文章简直是诗歌鉴赏的宝典!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勰的《刻心龙》真是太棒了,值得反复阅读学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还有这么多的标准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刻心龙》才知道,原来诗歌的评判标准这么复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六种观点都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评价一首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刻心龙》提出的这六种观点,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很有帮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