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名句“夕阳无限美丽,却已近黄昏”,早已被理解为哀叹美丽事物的消失,表达一种悲伤的情感。
但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李商隐并不是想对这里“近黄昏”的日落表示悲伤的遗憾。相反,他在赞美日落。
李商隐的诗是出了名的难以解读,比如他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锦瑟》。
前者的“春蚕到死,丝不竭”这句话,早已被错误地用来形容“园丁”的辛劳。后者整首诗的内容尚未确定。
只有一首诗,《乐游原》,看似最简单,诗意一目了然。因此,自宋代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李商隐写这首诗是为了哀叹夕阳的消失。
千百年来,学术争论的焦点一直是作者为何悲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忧郁的衰落”,也有人认为是“忧郁的黄昏”。
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开什么玩笑啊!李商隐的诗有这么“简单”吗?
因此,周汝昌研究了唐代“刚”字的用法,得出结论:李商隐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一种赞美之情,并没有什么悲观的成分。而他的说法也得到了一批日本学者的支持。
一、“只是”在唐代有不同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是”有三种含义。第一个是“仅仅”和“不超过”;二是仅限于某种情况;第三个是“仅仅”,相当于“但是”。
通常,我们把“快黄昏了”中的“刚刚”解释为最后一个解释——“但是”。于是,诗就变成了:夕阳无限美丽,可惜,很快就会消失。
1974年,日本学者入谷义孝首次提出,“正”字在唐代汉语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正”和“一直”。与当今词典中的“仅仅”、“仅仅”类似,但词性是肯定的。
后来,一些中国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在古汉语中,“之”和“是”本来是分开的词。这两个字构成一个词汇,出现于唐代中后期,主要用于口语诗中。
由于“唯”字原本是“感叹词”,所以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只是”合并后,表达了后者“是”的意思。
但到了晚唐,它既可以表示“但是”,也可以表示“正是”。宋代的“刚”字转变为“止”的意思,成为实词,所以宋代的“刚”常与“但是”等同。
这就是为什么宋代以后学者们把《刚近黄昏》中的“刚”理解为但是,进而误解了这首歌《乐游原》的本义。
因为在李商隐时代,“公正”的几种用法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想知道李商隐诗中“公正”的确切含义,还是要分析他自己的使用习惯。
有人研究李商隐留下的600多首诗,发现他的诗中有八首含有“刚”字,其中一半与“刚”有关。特别典型的是《锦瑟》的最后一句,“只是当时我很茫然”。
李商隐的诗《锦瑟》是最难懂的。叶嘉莹在分析这首诗时,一共提到了诗中李商隐的四种情感。
第一种情感是作者感叹自己的思想太细腻,像弦一样。普通的钢琴最多只能有十三根琴弦,但它却无缘无故地有五十根琴弦。每一根弦都是他悲伤的思念。
第二种情感是作者为唐朝即将衰落、理想梦想破灭而悲伤。
第三种情感是作者感叹“好事多磨”。
第四种情感是作者在暗示自己没有才华,但它就像深山里的一块玉石,只有在岩石下才能发光。
然后,作者将这四种情感联系在一起,用“这种情感可以回忆起来,但当时已经失去了”来表达。
一般来说,人老了回忆往事,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悲伤。不过,他正值盛年,此时的他已经开始悲伤了。
所以,李商隐诗中的“勤报秋意,却有红枫”、“湖上望去,只见鸳鸯”,都是“正是”的意思。
虽然看起来是这样,但李商隐确实有把“就”当“就”的习惯。但不能肯定地说,李商隐这里一定采用了“正是”的意思。
二、从创作背景分析“只是”含义
要理解李商隐诗中“正”的含义,就要看其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李商隐娶王茂源之女,得罪了唐朝的“牛党”。因此,他在朝堂上屡遭排挤,因此他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在他短暂的40多年的仕途中,他一直想接近唐朝的权力中心却无法,一生“屈居臣下”。于是我只能看着固原的夕阳,感叹大唐的衰落。
然而现代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李商隐在宫廷中受到排斥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桩婚姻,而是因为他早年写下了许多政治诗篇,引起了宫廷中一些太监的不满。
李商隐考上进士后,参加选拔考试,立即遭到朝中“钟书长老”的排挤。此人直接在李商隐的试卷上写下了四个字:“此人不配。”
为什么说他不堪?有人认为与他的婚姻有关,但叶嘉莹老师认为,与李商隐暗指“甘露事件”的诗有关。
由于李商隐没有稳定的人脉和靠山,年少气盛的他说了太多的实话。我们今天读他的诗,大多是读他后来写的《无题》首诗,特别令人费解。
但实际上,他早年也写过很多像杜甫那样批判时局的诗。他曾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质问皇帝:“卫尉府中,丞相恨八珍,敢问执事,今掌管者是谁。已痛数十年,不敢挖根。”原因。”
这首诗的意思是百姓饿死了,“十屋无一人”。但当朝宰相,八佳佳肴都吃腻了。
谁在这个法庭上掌权?是宰相、皇帝、还是太监?为什么这个恶疮在我身上长了几十年却无人能根除?
想想看,李商隐说出这句话是多么的大胆,以至于在他被宦官打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为他站出来。
然而,当他写下《乐游原》这首诗时,他其实有一个“后台”。《乐游原》写于会昌四年至五年之间,即公元844年至845年之间。
当时,李商隐年仅31岁,正值壮年。虽然此前他曾遭受过母亲和岳父去世的打击,但他的政治靠山李德裕还没有倒下。因此,李商隐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绝望。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十岁时失去了父亲。他十二岁开始读书,同时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但他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格。直到二十六岁时,他才在令狐初父子的帮助下中了进士。
当时朝中分为“李牛党”,令狐父子属于“牛党”成员。李商隐得到了“牛党”成员的帮助,他自然应该在政治上与“牛党”站在一起。
然而令狐初死后,李商隐很快就娶了“李党”成员王茂源的女儿。李商隐的行为被令狐符等“牛党”成员视为背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仕途。
不过,李商隐写《乐游原》时,“李党”头目李德裕正在执政,所以他并没有被排除在外。公元839年,唐武宗继位,任命李德裕为宰相。
直到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李德裕才被免去宰相职务,调任晋南节度使。李商隐的这首诗最迟是在845年写成的,所以他不可能预见到李德裕的垮台。
李商隐之所以写下这样的诗,是因为他刚刚担心完母亲和岳父去世,心情不太好。于是我就开车去乐游园放松一下。当我看到韩家宫殿的遗址时,我想起了历史,感慨万千。
当时唐朝正处于动荡之中,但李德裕仍担任宰相,所以李商隐认为自己有机会参政。夕阳如此美丽,因为快要落山了。这等于说:乱世方能出英雄。
如果唐朝内部没有那么多的弊端,像李商隐这样的普通人根本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结语
然而,“才近黄昏”中的“刚刚”却被主流声音认为表达了千余年来的遗憾之情。
因此,有人说,李商隐当时虽然还很年轻,并没有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感到绝望,但他是一个敏感而热情的人。
既然他能在《锦瑟》说“这种感觉可以回忆起来,但当时已经失去了”,就说明他的性格是这样一个敏感而悲观的人。
【“只是近黄昏”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为何千百年来争议不断?】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太有韵味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难怪争议不断。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是近黄昏",到底是说时间还是人生?感觉两种解读都很有道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是耐人寻味,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理解,难怪争议不断。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是近黄昏"的“黄昏”究竟指的是什么?个人认为应该是指人生的暮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可以引发无数人的思考,也因此导致了不同的解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这首诗根本没有唯一的答案,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首诗的解读就像是一场没有答案的辩论,每个人的理解都各有道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百年来,这首诗的解读一直没有定论,这也许就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解读充满了主观性,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人的经历和理解不同,对这首诗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解读和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解读一直没有定论,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更加迷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它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思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解读充满着争议,但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可以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和解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是近黄昏",这句诗的含义实在是太深奥了,难怪会引起争议。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解读充满了主观性,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它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思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