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明(1935-1997),著名秦汉史专家,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作者包括《秦史稿》 《秦汉史》 《简牍概述》 《秦国发展史》 《秦汉社会文明》 《汉武帝》 等
01.
将时间拨回到二十世纪前,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从塞北高原吹来的寒风带着阵阵黄沙,席卷华北大地。在这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战场上,暂时的寂静,让辽阔的原野显得更加悲凉和荒凉……“当浪浪……”清脆的钟声伴随着清脆的钟声。马蹄声穿过晨雾,从通往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的驿道上传来。一匹壮马,驮着一名商人打扮的青年,向邯郸城疾驰而去。骑手轻快的步伐和马背上众人得意的神情,与周围肃穆肃穆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在中国北方,除了在蒙古草原上游牧的匈奴、戎、氐等民族外,农业地区的人们使用马进行骑行的历史还不到三个世纪。除了奋战的士兵之外,只有少数占据上风的富人和贵族骑着马走在大道上,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风度。这个乘坐时髦交通工具来到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是谁?
他就是吕不韦,一个富有、儒雅、野心勃勃的商人,一心想闯入战国上层政坛。
吕不韦不是赵国人。他的家乡在邯郸以南数百里。然而,在那些战乱的岁月里,他不遗余力,匆匆赶往邯郸。
他从哪里来的?
他为什么去邯郸呢?
……
02.
吕不韦出生于濮阳的一个富商家庭。
商人是商品经济出现后社会中出现的一个阶层。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许多奴隶主贵族从事商业交换活动,殷都(今安阳)商人云集。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北达渤海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江苏、浙江,西南达今安徽、湖北乃至四川,西北远至今新疆。
从甲骨文可知,殷代具有货币财产的等价交换物有——件。用于交换的商品除了农产品、手工艺品、珠宝、野味外,还包括奴隶。有的商人进行长途贩运,每隔几个月驾驶浮船来回一次;有的商人结伴出游,获利十倍、几十倍。商业活动在殷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殷人又被称为商人。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由于实行庄园制经济,商业活动似乎不像殷代那样繁荣,但仍有不少封建领主经营商业。他们经常派家臣和武士带着牛牛到远方侍奉贾府,驱赶他们到远方做生意。有时你可以获得三倍以上的利润。这一时期出现了金属货币,商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独立商人,即不是奴隶主、封建主而是专门从事经商的商人,是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他们在当时是一个新兴阶层。最早一代的商人区别于下层奴隶主、封建地主、平民百姓或解放奴隶。商人是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产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营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有商人的地方,经济就活跃,交通就便利,市场就繁荣,生活水平就更高,社会风气就更开放。总之,商人集中的地区往往是社会的先进地区。
然而,华商自从作为独立身份出现以来,就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歧视和排斥。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公元前645年)将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并分居不同地区。他们不被允许异地居住或改变身份。 “商人”则处于最后的位置。管仲还是一位懂经济、善于理财的改革家。他都这样对待商商,何况其他统治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绝大多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无论持何种观点,几乎都鄙视商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影响较大的儒家学派主张“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他们认为做生意是“小人的事”,是“君子”所不屑的事情。重视发展生产的法家也将商业视为“最后的产业”,鼓吹只有农业才是“第一产业”。商人被分配穿着特定颜色和材质的衣服,以区别于其他人。有的诸侯国还规定商人不准乘车、不许担任官员等等。这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和整个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和攻击。商人一出现,“重农轻商”就开始了。这是统治阶级的一贯政策,也是社会的普遍心理和价值观。最终形成了根深蒂固、顽固的传统力量。
然而,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虽然中国古代一直是“轻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有些商人拥有巨额资金,足以垄断市场;一些富商可以与君主抗衡;一些大商人也能影响政治局势。
例如,范蠡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交通中心和商业重镇洮邑经商。他采纳了古代经济学家纪然的“顺时针转,逐利逐利”的贸易理论,十九年里三次致富。
又如魏国端木慈,名子贡,在曹、鲁经商,家境富裕。他经常带着成群的马匹带着礼物来迎接各国,国王们都拒绝礼遇。到了战国末期,这样的大商人越来越多。很多大商人在获得巨额财富后,经常像端木慈一样干预政治。原因当然是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需要政治保护。而商人潜意识中对“重农轻商”传统的逆反心理,恐怕也是他们热衷于政治活动的重要原因。
03.
吕不韦的生意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从贩卖货物到买卖国王,从操纵市场到控制政治权力,代表了中国商人投机的大致轨迹(所谓“投机”) “就是抓住机会的意思,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贬义,这显然是错误的。从事商业活动时,必须投机。如果不能投机,就一定会失败。)
在吕不韦的家乡,由于商业的发达和更加开放的氛围,男女之间的交往似乎比中国其他地方更加随意。
早在战国之前,一些文化“发达”的地方,如齐国、鲁国,就早已将异性交往视为“大防”。尤其是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主张男女即使走在街上也要分开,以示“礼节”的高度。 “礼仪之邦”的文明”。虽然这些地区有很多王公贵族,暗中互相欺骗:有的强奸继母,有的强奸儿媳,有的与嫂子通奸,有的夺取小嫂子。法律,甚至出于任何目的嫖娼、留宿,而表面上他们会“男女之间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给予和接受”。遵循它作为指导方针。
正是所谓的“伦理”,让男女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在吕不韦的家乡濮阳,你经常可以看到别样的景象:无论是晴天还是明月。夜晚,浦江畔总有一些青年男女来幽会。他们在桑林中嬉戏,或用情歌抒发思念。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歌词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这些热恋中的男女表现得是多么的洒脱和大胆。他们唱道:
我爱的人正在等我
在桑中等我。
我们悠闲地散步,走啊走,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上宫。
平日里去岐水的路好长啊。
今天怎么这么快?
您已经完成了这次旅程!
深情的歌词反映出这里的社会氛围是多么开放。然而这种开放却被“礼之国”的“君子”斥为“邪”。大胆表达男女爱情、流行于普地的情歌,也被视为洪水猛兽,被称为“亡国之声”。事实上,几首流行歌曲怎能毁掉一个国家呢?所谓“桑建铺上”,简单来说就是古老的红灯区。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贵族虽然不习惯蒲地的风俗,把包括濮阳在内的郑、卫地区的流行音乐称为“郑、卫之声”并嗤之以鼻,但他们却偷偷地学着它。偷偷。这种“邪恶”的郑微听起来。后来,就连以保守着称的秦朝廷也开始公开欣赏郑、卫的歌舞。可见濮阳地区的音乐、歌舞一定是相当动人的,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一个先锋地区。包括商人在内,郑、卫居民的文化和意识处于领先地位。
这里的商人云游四方,消息灵通,生活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因此政治上极其敏感,不少商人参与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出了极高的熟练程度。
04.
春秋时期,在距离魏国不远的郑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贤高。郑穆元年(公元前627年),献皋在卖牛时,恰巧在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市)遇到大批秦军经过,向郑国进发。经查,原来是秦军偷袭。郑国.刚刚离开郑国的贤皋知道,郑国毫无防御能力,秦军一旦到来就会被彻底消灭。他心急如焚,立即将自己卖的牛赶进秦军营寨,要求见见统帅。 “我国大王知道将军要来国了,”咸皋平静地对秦军统帅说道,完全没有看出这是临时编造的,“我特意派人来赏赐你们。”带着牛的军队。”
秦军统帅大吃一惊。他以为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次军事行动,所以不由得放慢了前进的速度,接受了贤高的赏赐。贤高暗中派人回去报告消息。当秦军到达郑国时,郑国已经收到了贤高的密报,全国上下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秦军统帅得知后,自然不敢轻易入侵。原本计划好的偷袭计划宣告破产,他一怒之下率兵而回。由此可见贤高这个商人是多么的精明,也说明这个商人并不是不关心政治。
到吕不韦活着的时候,郑、卫之地已经成为秦军对抗东方诸国的前线。每个智者都必须根据战争的变化来选择自己的未来。至于商人关心政治的程度,当然远远领先于弦高时代。
事实上,卫国的局势也迫使吕不韦不得不在卫国之外寻求出路。
因为魏国一直是秦国攻击的目标,而且从公元前275年开始,秦国就大举进攻魏国。三度围困魏都大梁,企图灭亡魏国。只是因为燕、赵、魏三国联合抗秦,才让秦国减慢了伐魏的速度。但此后十年,秦、魏、赵之间的战争连年持续。魏国濮阳正处于双方交战的十字路口。秦军已经抵达城下。作为魏国保护下的魏国,被秦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吕不韦的父亲是一位“富家”的大商人。少年吕不韦在商人世家的熏陶下长大,也在魏国濮阳的特殊文化背景下成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无论是为了保住万元家产,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未来,他都必须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拓展到卫国之外。
商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家产,而是随时准备将资本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以积累更多的财富。邯郸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大都市。于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玩乐的目的、冒险的心情,公元前265年左右,吕不韦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赵国都城邯郸。
注:本文节选《商人相国:吕不韦传》,作者:林建明,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标题为编者拟。
【林建明:吕不韦为何选择邯郸作为出道第一站?】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邯郸当时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赵国的都城,吕不韦选择在这里出道,是不是想利用赵国的政治和经济优势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真是个聪明人,选择邯郸作为出道第一站,真是战略眼光独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邯郸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吕不韦选择这里作为第一站,应该是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在邯郸的经历,对于他之后的政治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有参考意义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林建明教授对吕不韦选择邯郸的分析非常透彻,真是受益匪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奇吕不韦在邯郸都经历了什么,怎么一步步走上仕途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选择邯郸作为第一站,真是个明智之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林建明老师的讲解很精彩,对吕不韦选择邯郸的分析很有说服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邯郸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都非常有利于吕不韦的崛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选择邯郸作为出道第一站,背后肯定有他的考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在邯郸的成功,与他个人的能力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林建明老师的分析让我对吕不韦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选择邯郸真是眼光独到,这里当时真的是个机会遍地的地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的成功绝非偶然,他选择邯郸作为第一站,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林建明老师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对吕不韦选择邯郸有了新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邯郸,吕不韦人生的起点,也让他走向了辉煌的巅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选择邯郸真是个好地方,这里商贸繁荣,人才济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林建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吕不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林建明老师对吕不韦在邯郸的经历做更多更详细的分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吕不韦选择邯郸,或许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才和商机,也或许是别有用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