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 全文值得收藏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本文记述了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如何在桂陵大败魏军,俘虏庞涓的故事。这是孙膑运用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著名战例。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擒拿庞涓(1)

《孙膑兵法》 全文值得收藏

昔梁军攻打邯郸(2),遣将军庞涓率八万兵马,甲胄(3)至司徒丘(4)。齐俊(5)听说后,命将军避开他的儿子(6),带八万士兵来……竞争。庞子攻守(7),将畏[子]……守,救……曰:“不救守者,将如何?”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平陵城虽小,县大,民强兵强,难攻东阳镇(9)”南有宋,北有石丘(11),是我取粮的唯一途径。 ”。于是他独自离开,步行至平陵(12)。 ……凌、箕子叫来孙子,问道:“会发生什么事?”孙子曰:“京城之臣,谁不知事(13)?” ”曰:“七城,高唐(14)。孙子曰:“请就位……两位大夫以减,皆横卷至寰图(15)四方。横卷为阵。寰图四方。” {车皮}甲(16)亦在其处,甲不强则甲继续(17),后可杀二医。”故段其成、高唐二人。 (20),蚂蚁被夷为平地(21)。陵。在艹世的帮助下(22),他们被桓图袭击,齐成、高唐用他们的技巧击败了他们(23)。季将军的儿子召来孙子问道:“我攻不了陵,但要灭齐城、高唐,以我的本领而死(24),会怎样?”孙子曰:“请遣轻车西至梁郊(25),以怒其,分兵从之,以示少(26)。庞子国弃辎重。” (27)而息而至(28)。

四百零六(32)

** **

《孙膑兵法》 全文值得收藏

……孔子说:“我……

……孙子说:“别等三天……”

(1)这是本文的标题,写在本文第一篇简介的后面。庞涓,战国人,早年随孙膑学习兵法,后被魏惠王封为大将军。庞涓,简体字也称庞子。

(2)梁俊指魏惠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惠王时,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邯郸,赵国都城,即今河北省邯郸市。

(3)穿着铠甲的士兵,这里泛指军队。

(4)茬山,地名,其位置不详。

(5)齐君指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

(6)姬子田忌是齐国将领,曾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7)魏,国名,原建朝歌(今河南杞县),春秋时迁至帝丘(今河南濮阳)。

(8)平陵,地名。据下文云:“我攻平陵,南有宋,北有魏。”所以,平陵应该在宋魏之间。

(9)东阳,地名。沾益指的是平陵。这意味着平陵是东阳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

(10)宋,国名。原都为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11)石丘,地名,在魏国。

(12)迁至屋舍,解营。走吧,快点。

(13)都城,齐国称大城市为都城。杜大夫,掌管“都”的行政长官。这似乎是指那些率领城军追随田忌征战的京城官员。嗯,谁。

(14)齐城、高唐是齐国的两座城市。齐城疑为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位于今山东省高唐与禹城之间。

(15) 浣土,下文常见,疑为魏军守将或将军名。说到“浣土”,就是“浣土”,就是迂回的意思。

(16){马车},疑似对方。

(17)莫家,先锋队。这是后续单元。

(18)怀,猜忌断了。

(19)孙膑的意图似乎是要牺牲“无知”的二郎中,给魏军造成齐军弱小无能的假象。

(20)段,借断。意思是将齐城、高唐二官率领的军队分成两部分。

(21)蚁附,指攻城,形容攻城时士兵攀登城墙,如蚂蚁攀附城墙。

(22)艹世疑为魏军将领名。一个字是“恃渫”,形容军队连绵不断。

(23)术,道。这意味着齐城、高唐两军在行军中惨败。

(24)厥,借作踢(juejue),跌倒,失败。

(25)请遣轻车西行,至魏国都城大梁郊外。

(26) 上面两句的意思是分散兵力,使敌人认为我军薄弱。

(27) 重型行李、军用物资和装备。

(28) 有趣,行军。放弃,停下来。曲射,指行军。 “践行社”就是不分昼夜、急匆匆地行军。

(29) 永不休息,永不停止。桂陵,一个地名,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北部。

(30)《史记·魏世家》记载了魏惠王十八年齐国与魏桂陵之战(据《竹书纪年》视为公元前353年十七年)。没有提到庞涓;记载后的第13年(据《竹书纪中》以后十二年的马陵之战),据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略有相同,但据说庞涓是自杀的)。 《建文》记载庞涓在桂陵之战被俘,与《史记》的记载不同。

(31) 结束,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完美。

(32) 这个数字是这篇文章的总字数。

【参见魏王】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编辑添加的。这篇文章记载了孙膑第一次会见齐威王时,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竞争,他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战争中的“仁义”教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孙子见到威严的王,就说:“武士不是常力的兵(1)。这是先王之道(2)。如果你赢了,那么你就会灭亡,继续被统治。”无双(3),则不能胜(3)。则必败,而胜者则耻(7)而后动。寡而兵强,则有义;夫守而无义,则天下无义,天下不能强。 尧有天下时,有七人。废王不及,二夷(9),四汉(10),败而强,天下平,昔神戎睢战斧。 );黄帝战蜀禄(13);尧败共工(14);舜击败霍,并与三苗(15),……关;唐方杰(16));武王伐纣(17);天子将死(18)而叛,周公轻视他(19)。故曰其德不如五帝(20),能力不如三王(21),智不如三王(21)。周公。刑(22)仁义,制(23)礼乐,垂衣(24),以制尧舜相争。

(一)学者是借来依靠的。这意味着不存在可以依赖的永久有利的军事形势。

(2) 赋,借申请,布,给予。这说明这是历代君王所宣扬的真理。说“赋”就是“传”喻是错误的。

(3) 存在。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与孔子复辟奴隶制“兴亡国,继天下无双”的反动纲领不同。世界”。

(4)她,学者之神。稷(ji),五谷之神。在古代,国家以社稷为代表。

(5)乐善好战。

(6) 胜利,觊觎胜利。

(七)做好战争准备。

(8)委员会,积累,即物质储备。

(9)彝族,指古代我国东部地区的部落。

(10)中国指中原地区。

(11)这句话的上一句不完整。原文大概意思是皇帝无所作为并不能得到好处。逸,同逸,悠然。

(12)神戎,即神农氏。斧隋,或补隋。《战国策·秦策》:“昔日神农伐补。”

(13)蜀鹿,涿鹿,地名。《战国策·秦策》:“黄帝伐涿鹿,鸟雀(chichi)尤愚。”

(1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5) 并,借为屏,筛出,驱逐。相传舜曾征服南方部落三苗。

(16)唐,商朝开国国王。桀,夏朝最后一位国王。释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国王。

(18) 皇上,我怀疑这是商羽的错误。燕国,商朝的盟友,位于今山东曲阜以东。

(19)周公,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浅,就是借来修行,毁坏毁坏。据记载《史记·周本纪》,周灭商后,分封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燕、徐等国反纣,被周公所灭。

(20)关于五皇子,历来众说纷呈。根据《史记》,指黄帝、颛顼(颛顼特衫)、帝喾(kuku)、尧、舜。简短的文字似乎将神农视为五帝之一。

(21)三王是指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22)责任,借就是积累。

(23)配方,用途。

(24)是礼贤下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25)绳子,矫正。就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魏王问道

本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有关用兵问题的问答。上一部分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攻而不守”。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魏王问(1)

齐威王问军帅孙子(2)曰:“两军势均力敌,二将对峙(3),皆强而固,无人敢敢”。首先移动(4)。”孙子回答说:“用光。如果你试图攻击(5),谦虚的勇敢的人会攻击(6),而你不会期望得到(8)。国王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用多用少?”孙子曰:“是。”魏王曰:“我强,敌弱。我人多,敌少。 ”孙子又躬身说道:“这是明朝的问题。民虽强,犹问如何用之,此乃安国之道。明(10) 谓称颂师父。若毁兵乱行(11),则战矣。”魏王曰:“敌多,我少,敌强我弱,怎奈?”说道:“命令就是让路。伟.他必须瞄准他的尾巴才能让他回来(12)。长兵(13)在前,短兵(14)执掌,以济急者(15)。待敌能(16)。 ”魏王曰:“吾已出敌,而不知其数,可何用?”孙子【说】(17):“命运说……魏王说:“我能做些什么来攻击可怜的入侵者呢?” “孙子[说]……你可以等待谋生。” ”魏王曰:“皆攻之(18)可如何?孙子曰:“扎营留其(19),我以兵攻之(20),无令。”敌人知道这一点。然而,他并没有离开(21),并且没有怀疑地进攻。 ”魏王曰:“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击而攻之吗?”孙子曰:“攻之无备,出其不意(23)。 )。”魏王曰:“地势平,兵皆齐(24)。向北连(25)有何用?”孙子曰:“阵无锋。”魏王曰:“让民听(26)。 ”孙子说:“素信(27)。”魏王说:“好啊!军力无穷(28)。”

田忌问孙子:“受兵何用?困敌何用?困于墙中何用?失天何用?失地何用?这六人有什么道理吗?遭受敌人侵害的土地也处于危险之中。故曰,将敌困于敌境。故曰,将敌困于敌境。 “地险困敌,不能延伸的墙亦冰冷(31)……我能怎么办?” (32)孙子曰:“坐而击鼓(33),十时笑之(34)。”田忌曰:“阵已定,兵动而听。何能?”我愿意?”孙子曰:严显益(35)。 ”田忌道:“赏罚者,是急者(36)。是吗?孙子曰:“不,赏人者,则士卒忘死;刑人者,则乱(37),民畏(38),此非也。”所急的是“权、权、谋、诈”,孙子说:“不,权者聚力者,故兵必战。”不是为了困住敌人。”田忌怒道:“这六人都是好人所用的(40)。(41)不是急,急又有何用?”孙子曰:“知敌之险(42),必察远近……将之之道,攻而不守(43)。”骨头。”田忌问孙子:“张军(44)没有办法战斗吗?”孙子曰:“是。 若遇险增基(45),勿动,莫怒。”田忌曰:“敌强则无战法。 ”孙子曰:“是。诱其劳,攻其不备,奇之,久矣(49)。”田忌问孙子:“什么是用锥子走路的人?什么?”是大雁者(50)?什么是篡兵(51)而成为学者?强弩(52)有什么用?一大群士兵(53)的意义何在?”孙子曰:“锥动者,攻坚者,雁飞者,击侧者。盈[耶]。乘机败将者(54) )用强弩者,肯久战者,归于将者。”孙子曰:“夫子知之。功多(56),将不为将所用。”孙子出来,弟子问道:“魏王,田忌为师,问如何?”孙子曰:“卫王问九,田忌问齐(57),季(58)知兵,而未达道(59)。有备者必受伤,穷者(60)齐三代将忧(61)。”

** **

……如果你做得好,你的敌人就会做好准备。 “孙子说……

……孙子道:“八阵已成……

……孙子……

……成之危,敌之危,三阵出……

……这也是加倍人的情况,按着压着就停了,等他们吃饱了,可别……

……无准备者将被困在地上,无准备者将被困……

……书生死了,傅……

(1)这是本文的标题,写在本文第一篇简介的后面。

(2)齐威王向孙膑询问用兵的理由。

(3) 互相看着对方,互相对峙。

(四)首先采取行动。

(5) 品尝、测试。

(6) 将军,领导者。

(7) 期间,预期。北,败。

(8) 获得,赢得。

(9) 微观的,隐藏的。就是用隐蔽的力量攻击敌人的侧翼。

(10)铭,名。

(11)典当,古代军事组织单位。 Line指的是队列。意思是故意混乱阵法,以诱惑敌人。

(12)臧,疑借借藏匿。这意味着将部队隐藏在后面以便撤退。

(13)长兵,长柄兵器,如矛。

(14)短兵,短柄武器,如刀剑。

(15)弩,机械射箭的弓。六奴是一名机动弩兵。这意味着在危机时刻,机动弩手是用来应对的。

(16)《通典》 第159卷引文《孙子》 不详文章:“敌虽喧嚣不进,只看我能如何。” “能”的用法与此类似。

(17)把原来的“曰”喻去掉,按字面意思补充。

(18)打均匀,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

(19)营,困惑。抬起,分开。意思是迷惑敌人,使敌人溃散。

(20)齐心协力,集中力量。

(21) 不走,就是敌人不散兵。

(22) 指我方原地不动。

(23) 这两句话可以在《孙子·计》中找到。

(24)平、平、敞。齐,严令。这句话的意思是地势、兵力都好,但战败了。

(25)齐心协力,战斗。

(26)素,平常,一贯。倾听并服从命令。

(27) 诚实守信,言出必行。

(28)这句话应读作:“多好的说法啊! 军队无穷无尽……”这张竹简与下一张竹简之间还缺一块。

(29){氵记}洳,即ju ru(ju ruju),沼泽泥泞的地区。这意味着,如果周围有三英里的沼泽泥泞地带,对军队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30)大甲,疑指全副武装、身穿厚甲的士兵。

(31){尰冲}汉,疑为曲,即曲{金盏},又名曲大,张是城上防止箭石的装置。当谈到运河时,它意味着蒺藜。对于蒺藜,参见《陈忌问垒》的注释(4)。

(32) 这里的下引号与前面的上引号无关。 “……不能伸墙者亦冷……”是孙膑的话,“……我能怎么办?”应该是田忌说的,这句话有些滑脱。

(33)鼓,击鼓。在古代,鼓是用来指挥攻击的。坐下。怀疑变成了挫败感。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以攻克敌。

(34) 戏弄,引导。我怀疑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各种方法来诱敌。

(35)就是说要有严格的法规,要有奖励。

(36) 紧急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37)乱时,下令军纪。

(38)敬畏上级,尊重上级。

(39)益生,助胜。

(40)善人,指善于战斗的人。

(41)子大夫,尊称,这里指孙膑。

(42)分析敌情,考察地形。

(43) 指注重进攻而不注重防守的战略。

(44)张俊,又名陈兵。

(45)充,就是借、留的意思。意思是基于危险而增加壁垒。

(46)正正(正正),就是沉默的意思。小心,保持警惕。意思就是加强戒备,稳住部队。

(47)丕,同卑。远大志向,振奋士气。这意味着建立一个低矮的基础,以显示无所畏惧和鼓舞士气。

(48)正义、猜忌是为了政治目的而使用的。编辑,团结。就是要严格法律法规,团结士兵。

(49)手段必须耐用。

(50)追星、延星均为阵名,见《十阵》。

(51) 篡夺,借用,选择。选择的棋子,选择善于战斗的士兵。

(52)强弩,强弩。一支锋利的箭。

(53)公兵,与选兵相对,指普通士兵。

(54)破敌阵,破敌阵,擒敌将。

(55)道,法,法则。

(56) 一些,这里我们谈谈希望。

(57)九问、七问,指魏王、田忌提出问题的数量。据此,魏王提出诸如“两军势均力敌……”、“我强敌弱……”、“敌多我少……”等问题, “我一出去,敌人就出去……”、“打败可怜的侵略者”、“田忌问的九个问题中有“士兵们患有什么……”、“……该怎么办” ”、“阵型已定……”、“兵力急需”、“兵力未做好战斗准备”、“敌众我寡,必须以武力作战”等七个问题, “车队的目的是什么……”,这七个问题与这里所说的数字相符。

(58)几,这里细说。

(59) 未达道,则未达能掌握战争规律的程度。

(60)穷兵,指穷兵、武艺(杜读)。

(61) 魏宣王时期齐国非常强大。但闽王末年被燕国击败后,国力衰落。从卫王到闽王,整整三代。由此看来,孙膑的兵法很可能是孙膑在闽王之后学来的。。

陈吉向基地询问

本文记录了田忌与孙膑之间的问答。简文不完整,现有部分主要讲解在无法构筑壁垒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和装备各种力量进行作战。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陈吉文雷(1)

田忌问孙子:“我的士兵……没办法了,怎么办?”孙子说:“将军会问这个问题,这是人们不着急的做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疾病……是野心。” ”田忌说道:“你能听到吗? ”他说:“是的。如果你用这个,你应该被困在一个严密的地方,被困在一个死地(2)。所以我带着庞,俘获了申太子(3)。 ”田忌道:“好。事情已经过去了,看不见了。孙子曰:“荆棘为支流,故为沟壑(4)。车车为垒。,城垛为城垛(5)也。发(6)者为二。”最佳,第二是长兵,所以他是第二个救隋的人(8),原因是难以返回,而且是弱弩(10)。第二,所以是猜测(11)中心无人,故死定,方法是:用弓弩打菱角,然后用弩戟射在底座上。高则方,低则圆(14)。

** **

……田忌问他的孙子:“子说晋国将军荀息(16)、孙震(17)用在军队,但不是……(18)

……不用担心军队不防守。季子道:“好。”田忌问孙子:“夫子说晋国将领荀息、孙……

……那就是,组建强大的武将。孙子曰:“兵士……

……田忌道:“好,一个单独行动的将军……”

……一针见血。 “田忌,请问……”

……人们。 “田忌,请问军情怎么样?……”

……这是不可能得到的。 “田忌说服了孙.

……假期 严。孙子曰:“兵士……”

……作为回应。孙子曰:“吾……”

……孙子说:……

.看到它。 “孙子……

……乙也。 “太阳.

……战争将被书写(19),所以我很难过。他下令刑旗,所以对皇后要求很严格。善于造化的人,一定是有德性的……

……明朝的吴、越说话和声。据说,懂得太阳之道的人,就能与天地和谐。太阳的(20).

……只要寻求道路,国家就会万世长存。 “孙子……

……问奈何。 “孙子……

.先知知道他是胜利者。 战斗并知道自己在哪里

……所以知敌称为智,故无兵……

(1)这是本文的标题,写在本文第一篇简介的后面。陈吉就是田吉。陈、田的古读音几乎是通用的。

(2)应对突发事件。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这个方法是用来应对僵局地区的紧急情况的。

(3)“庞”字缺字应为“子”字或“娟”字。太子申,魏惠王长子,见《擒庞涓》注(30)。

(4)蒺藜,古代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的带刺障碍物,散布在地面上以阻碍敌军前进。因其形似蒺藜的果实,故名蒺藜。水池、护城河。这句话的意思是蒺藜的作用相当于沟渠、池塘的作用。

(5)城垛(死盘),城墙上的矮墙。

(6)法,疑借用为炂(法切),即盾。

(7)皮岩(碧泥关),城墙上有洞的矮墙。意思是“炂”的作用相当于“域堄”。

(8)岁,疑为凤,危险。

(9)葱,小矛。

(10)徼,通“邀”,拦截。衰弱、疲惫。意思是切断敌人的归路,堵住疲惫的敌人。

(11)投机、投石机。这意味着十字弓具有投石机的功能。

(12)分,一半。这意味着结界上有一半是弩,一半是戟。

(13)等待,即侦察。这意味着在距离观察点五英里的地方设立一个哨所。

(14) 方形和圆形可以指哨所的形状。

(15)晋国,晋国。

(16)荀僖,春秋时期晋朝名将。

(17)孙震(震诊断),《汉书·艺文志》 军情专家《孙轸》 五篇文章二册图片。人们怀疑孙膑就是春秋时期晋朝名将甄氏的前身。

(18) 从此以后,以下竹简的字体与本文前面的竹简相似。其中一些似乎不属于本文,但它们太不完整,无法形成单独的文章,因此附在此处。

(19)椠,即古,是古人用来书写的多棱木条。

(20) 这大概是把孙武、孙膑的军事理论视为一家人了。 “明吴越”是指孙武在吴越两国运用了这一军事理论。 “对齐说”是指孙膑用这一军事理论对齐威王说。由于他还有两个孙子,所以不叫“孙子”,而叫“孙家”。。

篡位者

本文讨论了决定战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篡位者(1)

孙子曰:兵之胜于夺兵(2),其勇在于制(3),其技在于力(4),其利在于信(5),其德在于道( 6)、其财富在于紧急回报。 (七),其强在秀敏(八),其损在书瞻(九)。孙子曰:行德者,积兵深(10)。信道者必受兵赏(11)。勇战者,兵器之王(12)。谁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谁就获胜了。孙子说:常胜有五方面:胜者专制、胜者(13)。知道了,就赢了。赢得群众并赢得胜利。左右和谐,胜利。衡量敌人的危险并取得胜利。孙子曰:常无敌有五种:帝将、无敌(14)。我不知道,我赢不了。善将永不能胜(15)。无需时间(16),获胜。如果你没有吸引观众,你就不会获胜。孙子曰:胜之关键,在于明赏、择卒、乘敌。这就是所谓的太吾智宝。孙子曰:无师不成将……

** **

……秩序,第一是信仰,第二是忠诚,第三是勇气。安(17)忠?忠旺。相信?信任奖励。你怎么敢?敢于做坏事。不忠于君王,则不敢用其兵。如果不相信回报,人民就会忘恩负义。不敢做坏事,人民就不会害怕。

两百三十五

(1)这是本文的标题,写在本文第一篇简介的后面。篡卒就是选择棋子,篡夺棋子就是选择棋子。参见注释《威王问》 (51)。

(2)军队的胜利在于选拔强兵。

(三)士兵作战英勇,在于严格的军法。

(四)军队作战的灵活性在于因势利导。

(5) 锋利,锐利。说明军队的战斗力强,是因为将领说到做到。说到“利”,就是指利得失的好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的信任就是军队的利益。

(六)军队的素质,在于将领懂得用兵的道理。

(7)善兵在于速胜。紧急(jiji),紧急。

(8)军队的战斗力在于补充力量。

(九)战争频繁,军队战斗力下降。

(十)积累深厚,储量丰富。意思是说,德是军队的根本。

(11)将原“志”字缩写去掉,按字面意思补充。

(12)恶(wuwu),厌恶。激烈的战斗不是好战斗。王者之器,王者之器。这就是说,不戒心是用兵的基础。

(13)将军得到君主的信任,有全权指挥战斗,所以能够获胜。

(14) 控制,控制。意思是将军受到君主的制约,不能独立,所以不能获胜。

(15)好,离婚了。意思是说,将领不和,就不能取胜。

(16) 时间,间谍。

(17)an,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语言的“哪里”。。

月球战争

本文讲的是战争胜败与日月星辰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亮主阴,象征着惩罚和杀戮,因此最好在月亮盛开时用兵。虽然本章触及了当时流行的此类迷信说法,但章节开头就指出“天地之间,莫有贵于人”,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月球战争(1)

孙子说:天地之间(2),没有什么比人更有价值的了。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一场。如果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即使胜利,也会有灾难。所以,一定要在付出之前打,已经付出之后就不要打。因此,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出战,你将不再能够战胜敌人。无谋而战者,必以小胜以偿败。孙子曰:十战六胜星。十场战斗中有七场都是太阳获胜。十场战斗中有八场都是月亮获胜。十战九胜,月有……【十战】十胜,善行亦如此(三)。一份订单.

** **

……无敌有五种,五种之一就是无敌。所以,战争之道就是杀很多人,却又没有能力。 (4)有将杀将者。所以,你得了道,你想活也达不到。

八十

(1)这是本文的标题,写在本文第一篇简介的后面。

(2) 谓之于天地之间。

(3)过多的怀疑会导致灾难。古代军事家往往认为,多次打胜仗不一定是好事。例如《吴子·图国》说:“战国五胜者为祸,四胜者为害,三胜者为霸,二胜者为王,一胜者为帝。”

(4)获取,疑为夺取之意。。

八阵型

本文前一段阐述了所谓“将军之王”应具备的条件。后段论述用“八阵”作战,战术和兵力部署要根据敌情地形而定。

——银雀山汉墓简牍编撰队

八阵(1)

孙子说:如果没有智慧,就只能靠自己来带兵。胆量不够,将军就从广州来。我不知道,几场战斗还不够,但将军们运气好。唯他懂得保万车国(2),为万车王,保万车百姓性命。有知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他们对内了解人心,对外了解敌人的情绪。他们知道阵法的八种阵法。看到胜利就战斗,看不到胜利就批评(3)。这是国王的将军。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应根据地利而用八阵。用阵有三点,教阵有前,教前有后(四),皆是随令而动。打一,留二(5)。用一攻敌,用二擒敌。如果敌方力量较弱,用(6)制造混乱,则先选兵以利用(7)。若敌强,则以制(8),先攻(9)以诱之。战车及(10)武士分三,一在右,一在左,一在后。易(11)则车多,险则骑多,劣(12)则弩多。你必须知道出生和死亡的地点

,居生击死(13)。 二百一十四 八阵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古人讲布阵之法多称“八阵”。“八阵”不是指八种不同的阵。 (2) 万乘国,指可以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3) 诤(zheng证),借为静。意谓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 (4) 诲,疑借为每。锋,先锋部队。后,后续部队。 (5) 意谓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时机。 (6) 以,犹言“而”。下文“敌强以治”同。 (7) 乘,凌犯。意谓先以精兵攻击敌人。 (8) 治,严整。意谓敌人战斗力强,阵容严整。 (9) 下卒,战斗力弱的士卒。 (10) 与,参与。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饿),指两边高峻的狭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 . 地葆 本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篇题原写在篇末。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纲,术(2)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4)将来,必勿忘也。绝水(5)、迎陵(6)、逆流(7)、居杀地(8)、迎众树(9)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胜(10)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11)曰:谿、川、泽、斥。五地之杀(12)曰: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13)。五墓(14),杀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 地葆 二百 (1) 阳,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阴,疑指低洼幽暗的地形。 (2) 术,疑借为屈。 (3) 毛和产都有生长的意思,“毛产”与下文“半死”相对。 (4) 八风,八方之风。古人认为风的方向、大小、疾徐都与战争胜负相关。 (5) 绝水,渡水。 (6) 迎陵,面向高陵。 (7) 逆流,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8) 杀地,极不利的地形。 (9) 迎众树,面向树林。 (10) 五种地形的优劣。 (11) 五地之败,五种败地。此下简文仅列举四地,疑漏抄一字。 (12) 五地之杀,五种杀地。 (13) 《孙子·行军》言险地种类有天井、天牢、天罗、天隙、天陷五类。天井,指四边高中间低洼之地。天离即《孙子》天罗(离、罗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罗网之地。天隙,指出道少而狭的地形。天宛,疑与《孙子》天牢相当。《孙子》“天陷”,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作“天{尧召}”,本篇“天柖”当为“天{尧召}”的异文。 (14) 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种杀地。 (15) 周,周匝环绕。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军阵的左侧或右侧。古兵书多认为军阵右背山陵为有利。 . . 势备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7)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8)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剑无锋,虽孟贲(10)[之勇]不敢□□□。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11),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12)。无锋无后,……劵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13)。故曰,弓弩也。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14)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彻(15)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16)。 * * * ……之有锋者,选阵□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陷,借为含。“含齿戴角、前爪后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兽。 (3) 天兵,指自然赋予动物的武器,如齿、角、爪、距等。无天兵者,指人。 (4) 作,创造,发明。 (5) 象,象征。 (6) 羿(yi意),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7) 禹,夏朝的建立者。 (8)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 (9) 服,佩带。 (10) 孟贲(ben奔),古代著名的勇士。 (11) 首铤(ting挺),剑的把柄。 (12) 走,败走。 (13) 道,由。意谓不知从何而来。 (14) “为”字原简写脱,据文义补。 (15) 彻,通达,明白。 (16) 自“……功。凡兵之道四”至此为一残简。这一简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与……中之近”之间。 . . [兵情]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此篇字体与《势备》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势备》篇的后半。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后(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5)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6),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7)。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8)。故曰,弩之中彀(9)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 * *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1) 发者,指发射的人。主,君主。 (2) 金,箭簇。羽,箭羽。 (3) 犀,犀利。走,疾行。 (4) 辨,同办。以上两句意谓使之列阵,虽能办到,但使其进攻敌人,则不听命。 (5) 柄,指弩臂。 (6) 洋,疑借为翔。两翔,两翼。此句意谓由于弩臂不正,弩弓两翼发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7) 招,箭靶。犹,仍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弩和箭都合标准,但发射的人有错误,仍不能射中箭靶。 (8) 本句残缺,大意似谓将与卒都合标准,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胜敌。 (9) 彀(gou够),箭靶。 . . 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纍……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8),夺者不愠(9)。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10)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11),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12),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篡借为选。下文“篡贤取良”即“选贤取良”。 (2) 此句意谓:用兵和使民,如同用天平称东西一样。 (3) 聚众,集结兵力。合敌,同敌人交战。 (4) 称,举。乡,同向。县,同悬。衡,天平。称向,定方向。悬衡,衡量轻重利弊。 (5) 虽,疑借为唯。 (6) 指富有而贪生的人。 (7) 指因贫困而轻生的人。 (8) 毒,痛恨。 (9) 愠(yun韵),抱怨。 (10) 弗字下疑脱漏一宇。 (11) 辨,疑借为便,安逸。 (12) 赇,此处疑指积聚财富。 . . 杀士 “杀士”意谓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尉缭子·兵令下》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与本篇主旨相近。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杀士(1) 孙子曰:明爵禄而…… * * *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旁毋…… ……必审而行之,士死……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 . 延气 本篇列举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事,反复强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延气(1)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徒(3)合军,务在治兵利气(4)。临境近敌,务在厉气(5)。战日有期,务在断气(6)。今日将饯,务在延气(7)。……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絜裘(8),以劝(9)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 延气 * * * ……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失利…… ……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众…… ……而弗救,身死家残。将军召使而勉之,击……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激气,激发士气。 (3) 徙,拔营。复徙,疑指进发。 (4) 治兵,整治士卒。利气,使士中有锐气。 (5) 厉气,即励气,意调鼓励士卒的斗志。 (6) 断气,使士卒果断,有决心。 (7) 延气,疑指使士卒有持续作战的精神准备。 (8) 絜(jie结),疑借为褐(he合)。褐裘,疑即裘褐,粗衣。 (9) 劝,勉励。 . . 官一 本篇篇首有“立官则以身宜”一语,放以“官”字为篇题。篇后所附残简文字均与本篇重复,可见此篇原有两本。“宫一”之“一”,疑指两本中的第一种本子。篇后所附残简疑为“官二”,因残缺过甚,姑附于《官一》篇后。由于本篇文字艰涩费解,简文次序不易确定。释文中一部份简文前加*号,表示这些简目前的排列顺序不一定正确。本篇内容主要论述各种军事措施及阵法的作用或适用的场合。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官一(1) 孙子曰:凡处卒利阵体甲兵者(2),立官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3),乘削以伦物,序行以□□,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4),辨疑以旌舆,申令以金鼓(5),齐兵以从迹,庵结以人 * 雄,邋军以索阵(6),茭肄以囚逆,陈师以危□,射战以云阵,御裹以羸渭(7),取喙以阖 * 燧,即败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用□以正□,用轻以正散,攻兼用行城,* □地□□用方,迎陵而阵用刲,险□□□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阵临用方 * 翼,泛战接厝用喙逢,囚险解谷以□远,草驵沙荼以阳削,战胜而阵以奋国,而…… * 为畏以山胠(8),秦怫以逶迤,便罢以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夜警以传节(9),厝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阵刃以锥行,阵少卒以合杂。合杂,所以御裹也。脩行连削,所以结阵也。云折重杂,所权趮也。猋凡振陈(10),所以乘疑也。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11)。龙隋陈伏,所以山斗也。□□乖举,所以厌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所以昧战也。遏沟□陈,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车差}车,所以从遗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浮沮而翼,所以燧斗也。禅{衤舌}括{艹瀪}避,所以莠{聂木}也。简练剽便(12),所以逆喙也。坚阵敦□,所以攻槥也。揆断藩薄,所以眩疑也。伪遗小亡,所以聭敌也(13)。重害,所以茭□也。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御劫也。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御□也。……者,所以厌□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 * * ……令以金…… ……云阵,御裹…… ……胠,秦怫以逶迤,便罢…… ……夜退以明简,夜警…… ……舆,火输积以车,阵…… ……龙隋阵…… ……也。简练□便,所以逆…… ……断藩薄,所以眩…… ……所以聭敌也。重害,所…… ……奉离积,所以利……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处卒,疑指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利阵,疑谓使其阵坚利。体甲兵,疑指统帅军队。 (3) 贱,疑借为践,实行。采章,指彩色的旗帜、车服等物。 (4) 州闾,州里。州里、乡曲,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正,长。以上两句意谓按地方行政组织编制士卒,任命官长。 (5) 舆,疑借为旟(yu余),古代绘有鸟纹的旗。金,指金属军乐器。以上两句意谓军中以旗帜、金鼓指挥行动,士卒不会有疑虑。 (6) 索阵,与下文之囚逆、云陈、羸(lei雷)渭、皮傅、错行等,疑皆阵名。 (7) 御,抵御。裹,包围。 (8) 山胠(qu驱),与下文之逶迤、杂管、篷错、曲次等,疑皆阵名。 (9) 传(zhuan撰),符信。节,符节。意谓夜间巡逻以传节为凭证。 (10) 猋凡振陈,疑当读为飙风振尘。 (11) 钓战,引诱敌人出战。 (12) 简练,训练选拔。剽(piao漂)便,指骁勇敏捷的士卒。 (13) 聭,西汉前期文字多用作“恥”,此处疑借为“饵”。意谓故意丢失一些财物引诱敌军。 . . [强兵]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日:“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1),至于…… * * *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2)…… ……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3)反…… ……大败赵(4)…… ……人于齧桑而擒氾皋也(5)。 ……擒唐□也(6)。 ……擒□瞏…… (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可参考。 (2) 齐败燕,当指公元前三一四年齐宣王伐燕事。 (3) 齐败楚,疑指齐与韩、魏等国伐楚取重丘之战(参看注(6))。事在公元前三○一年齐湣(min民)王初立时。 (4) 据《竹书纪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三二五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赵将韩举。 (5) “人”上一字尚余残画,似是“宋”字。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宋为齐所灭。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齧(nie镍)桑,今江苏沛县。 (6) “唐□”疑即唐昧。《史记·楚世家》记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三○一年)“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唐昧,他书或作唐蔑。如果“唐□”确系唐昧,则此简与上文“大败楚人”一简所记当为一事。 . . 十阵 本篇论述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十阵(1)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2),有数阵(3),有锥行之阵(4),有雁行之阵(5),有钩行之阵(6),有玄襄之阵(7),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方阵者,所以剸(8)也。圆阵者,所以槫(9)也。疏阵者,所以{口犬}也。数阵者,为不可掇(10)。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11)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12)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13)。玄{羽襄}之阵(14)者,所以疑众难故也。火阵者,所以拔也。水阵者,所以伥固也。 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15),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口犬}也。重□其□,将以剸也。居阵在后,所以…… [圆阵之法]……(16) [疏阵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坚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17)。故必疏钜间(18),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为旁。疏而不可蹙(19),数而不可军(20)者,在于慎。车毋驰,徒人毋趋(21)。凡疏阵之法,在为数丑(22),或进或退,或击或{豕页}(23),或与之佂,或要其衰(24)。然则疏可以取锐矣(25)。 数阵之法,毋疏钜间,戚而行首积刃而信之,前后相保,变□□□,甲恐则坐(26),以声坐□,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27),笲之而无间,{车反}山而退。然则数不可掇也。 锥行之阵,卑(28)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29),刃不薄则不剸,本(30)不厚则不可以列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31)。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 [雁行之阵],……中,此谓雁阵之任(32)。前列著{有雍}(33),后列若貍(34),三……阙罗而自存,此之谓雁阵之任。 钩行之阵,前列必方,左右之和(35)必钩。三声(36)既全,五彩(37)必具,辨吾号声(38),知五旗。无前无后,无…… 玄{羽襄}之阵,必多旌旗羽旄,鼓{羽非}{羽非}庄,甲乱则坐,车乱则行,已治者□,榼榼啐啐(39),若从天下,若从地出,徒来面不屈(40),终日不拙。此之谓玄{羽襄}之阵。 火战之法(41),沟垒已成,重为沟堑,五步积薪,必均疏数,从役有数,令之为属枇,必轻必利,风辟……火既自覆,与之战弗克,坐行而北。火战之法,下面衍以{艹外},三军之士无所出泄(42)。若此,则可火也。陵猋蒋{艹外},薪荛(43)既积,营窟未谨(44)。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乱之,以矢雨之,鼓譟敦兵(45),以势助之。火战之法。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楷蓯柤贰辑□绛皆具。进则必遂,退则不蹙,方蹙从流,以敌之人为招(46)。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敌往则遂,敌来则蹙,推攘因慎而饬之,移而革之,阵而□(47)之,规(48)而离之。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豕页}(49),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 七百八十七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疏,稀疏。 (3) 数,密集。 (4) 锥行之阵,前尖如锥的阵形。 (5) 雁行之阵,横列展开的阵形。 (6) 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的阵形。 (7) 玄襄之陈,掘后文所述当是一种疑阵。 (8) 剸(zhuan专),截断。 (9) 槫(tuan团),借为团,结聚。 (10) 掇(duo多),疑借为剟(duo多),割取。 (11) 决绝,突破而切断之。 (12) 接射,疑指用弓矢交战。 (13) 虑,计谋,图谋,指作战的方针、计划。此句之意疑谓钩行之阵宜在改变作战计划时使用。 (14) 玄{羽襄}之阵,即玄襄之阵。 (15) 方,疑借为旁。薄中厚旁,意谓方阵中心人少,周围人多。 (16) 据上文,此处当有论圆阵的简文。“圆阵之法”四字据本篇文例增补。 (17) 是,疑借为示。以上二句意谓用旌旗和兵器以显示威武。 (18) 钜,借为距。疏距间,加大阵列的间隔距离。 (19) 蹙(cu促),迫促。 (20) 军,包围。 (21) 徒人,步卒。趋,疾走。 (22) 丑,类,群。数丑,几个小群,指几个小型的战斗单位。 (23) {豕页},意义不详。银雀山所出其他竹简中或用作刚毅之毅,疑即《说文》毅字异体。 (24) 要,通“邀”。参看《陈忌问垒》注(10)。 (25) 意谓疏阵可以用来袭取敌人的精锐部队。 (26) 坐,指军阵稳定不动。 (27) 辱,借为衂(nu女去声),挫折。 (28) 卑,借为譬。 (29) 未,指剑端。不入,不能突破。 (30) 本,指剑身。 (31) 鸿,大。 (32) 任,作用。 (33) {有雍},疑借为{豸雍}(yong雍),兽类,形似猿。 (34) 貍,野猫。 (35) 左右之和,指军阵的左右两翼。 (36) 三声,指军中金鼓笳铎的声音。 (37) 五彩,指各种颜色的军旗。 (38) 号声,号令之声。 (39) 榼榼(ke磕)啐啐(zu卒),疑指士卒鼓譟之声。 (40) 徒,步兵。屈,穷尽。“徒来”之语见《孙子·行军》:“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 (41) 此节文字分前后两段,自此以下至“坐行而北”为一段,说明防御火攻的方法。“火战之法,下而衍以{艹外}”以下为另一段,说明火攻敌军的方法。下文“水战之法”也分两段,前一段似说明防御敌人自水上进攻之法,后一段似说明自水上进攻敌人之法。 (42) 无所出泄,无处逃脱。 (43) 薪荛(rao饶),柴草。 (44) 营地整治不周密。 (45) 敦,劝勉。意谓鸣鼓喧譟,以激励士卒的斗志。 (46) 招,箭靶。 (47) 此字有残损,可能是“歹”宇,也可能是“支”宇或“丈”宇。 (48) 规,疑借为窥。 (49) 津,渡口。 . . 十问 本篇用问答形式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击敌方法。本篇共十组问答,除第一组和第十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组的前后顺序是整理者编次的。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十问(1) 兵问曰:交和而舍(2),粮食均足,人兵敌衡(3),客主(4)两惧。敌人圆阵以胥(5),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7)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日:击此者,□阵而□(8)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匆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10),期其中极(11)。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12),慎避广易(13)。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14)。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15)之道也。 交和而舍,粮食不属(16),人兵不足俧(17),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梁偼(18),诸侯莫之或待(19)。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20),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21),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22),使离其固,以揆其虑(23),施伏设援,击其移庶(24)。此击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25),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村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 七百一十九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和,军队左右垒门。舍,扎营。意谓两军相对,准备交战。 (3) 敌,相当。意谓双方人力和武器相当。 (4) 客指进攻的一方,主指守御的一方。 (5) 胥,等待。 (6) 傅,借为薄,迫近,接触。 (7) 遂,借为队。 (8) 参看《十阵》注(47) (9) 延而衡,与下文“延阵以衡”同意,指把军阵延长,横着摆开。 (10) 材士,材力之士。练兵,精选的士卒。 (11) 中极,要害。意谓务期攻敌要害。下文“期于中极”与此同意。 (12) 意谓凭据险阻隘塞之地,恃以为固。 (13) 意谓要避开平敞开阔的地形。 (14) 抵,挤,推。意谓把敌人压迫到平坦的地带。 (15) 徒人,步卒。 (16) 属,连续。意谓粮食接济不上。 (17) 俧,疑借为恃。 (18) 理强梁偼,疑当读为“吏强粮接”,吏指军吏。 (19) 待,抵御。意谓其它诸侯国都不能抵御。 (20) 骀(tai台),疑借为怠。 (21) 以上二句意谓我离敌太远则打不到敌人,离敌过近则无立足之地。 (22) “攻其所必救”之语见《孙子,虚实》。 (23) 揆(kui葵),揣度。意谓揣度敌人的行动意图。 (24) 庶,众。移庶,移动中的敌众。 (25) 意谓敌人把军队布置成簸箕形的阵势。 . . 略甲 本篇简文残缺,无法看出主要内容。除首简以外,各简次序不能确定,释文一律提行,不连写。 本篇字体与《十阵》、《十问》相近,不易区分,现将可能属于这三篇的残简一并附于本篇之后。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略甲(1)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 ……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 ……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 ……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2)中因之,必将…… ……篡卒因之,必…… * * * ……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钅畟}钩击。 ……之气不藏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 ……将分□军以脩□□□□寡而民…… ……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 ……阵不厉,故列不…… ……远揄之,敌倦以远…… ……治,孤其将,荡其心,击…… ……其将勇,其卒众…… ……彼大众将之…… ……卒之道……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篡,借为选。 . . 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2)。负……定者也(3)。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4)。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带甲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之……万万以遗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之,如□会捝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5)。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6)。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7)。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8)。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9),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10)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 五百一十四 * * * ……焉。为人客则先人作…… ……兵曰:主人逆客于境…… ……客好事则…… ……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抶右(11),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客,指战争中攻入他人境内的一方。主人,指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分,份量,比例。 (2) 敌,匹敌。意谓主人兵力只有客方的一半,然而可以与之匹敌。《汉书·陈汤传》:“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 (3) 此句残缺,原文疑当作:“主人者,先定者也。”先定,指先作好部署。 (4) 意谓凭据良好地形,利用有利形势,严阵以待。 (5) 《淮南子·兵略》:“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zi资)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简文“锱”字残存“金”旁,“铢”字全缺,今据《淮南子》补。锱、铢都是古代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比喻份量极小。 (6) 算,古代计数用的算筹。意谓如果人多既能取得胜利,那只要数数算筹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7) 意谓如果财富雄厚就能取得胜利,那只要量一量粮食的多少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8) 意谓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就能取得胜利,那么胜负也就太容易知道了。 (9) “以为固”上约缺八字,据《善者》篇的类似文字,以上两句可补足为,“受敌者不得相[知,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受敌,受攻击。 (10) “之”字疑是衍文。 (11) 抶(chi翅),击。按左抶右,意谓牵制敌人之左翼,而攻击其右翼。 . . 善者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5),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9),退不可绝于后(10),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11)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14)。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15)。 二百□□□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善者,指善战者。 (2) 受敌,受攻击。 (3) 不相知,互不知情。 (4) 简文“沟深”二字只残存“水”旁,据文义释。 (5) 意谓善战者能审察地形,利用险阻。 (6) 柴,陋俗为訾(zi子),怨恨。 (7) 彻,通达。 (8) 工,巧,善。 (9) 意谓进军时敌人不能阻挡前进。 (10) 意谓退军时敌人不能切断退路。 (11) 傅,借为薄。薄,迫。 (12) 卷甲,卷起铠甲。趋远,向远方急进。 (13) 一天走两天的路。 (14) “战必不胜”是指敌方说的。 (15) 不还踵(zhong肿),犹言不旋踵。意谓冒锋刃而不后退。 . . 五名五恭 《五名》、《五恭》原为两段,标题分别写在段末,今据文例、字体合为一篇。《五名》论述用不同方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五恭》论述军队进入敌方境内时,“恭”“暴”两种手段要交替使用。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兵有五名:一日威强,二日轩骄(1),三曰刚至(2),四曰{目力}忌(3),五曰重柔(4)。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5);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目鸟}忌之兵,则薄其前,譟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譟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6)之。 五名 兵有五恭、五暴。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7)。三举而恭,军失其事(8)。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9)。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10)。 五恭 二百五十六(11) (1) 轩骄,疑是高傲或骄悍之意。 (2) 刚至,“至”疑借为{忄至}(zhi质)。刚俊,刚愎(bi必)自用。 (3) {目力}忌,下文作{目鸟}忌。{目鸟},{目力}皆从目声,疑当读为冒。冒,贪。忌,疑忌。 (4) 重柔,极其软弱。 (5) 意谓用示弱的办法对付强敌。 (6) 回,围。 (7) 军队征集不到粮草。 (8) 失其事,误事。 (9) 见诈,受骗。 (10) 相错,交替使用。 (11) 据篇末所记字数,本篇除《五名》、《五恭》外,还应有一段,但在整理过程中没有发现。 . . [兵失]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提出军队要行“起道”的主张。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1)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6)者也。兵失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7),时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10),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11)。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 * * ……之兵也。欲以国…… ……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 ……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强国…… ……兵不能…… (1) 强多,勉强增加。 (2) 屈,竭尽。 (3) 意谓设防坚固,但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4) 陵兵,被欺凌的军队。 (5) 背向,指行军布阵时的所向或所背。如《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书《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之类。 (6) 金,时机。 (7) 见善而怠,见到有利条件而怠惰不前。 (8) 面临良好战机而犹豫不决。 (9) 抛弃错误,但又不能照正确的去做。 (10)《六韬·文韬·明传》有一段类似的话,“龙而敬”作“恭而敬”(参看注(10))。龙、恭二字古通用,但此处上下文为“贪而廉”“弱而强”,而字前后二字义正相反,恭、敬二字义重,疑有误。一说“龙”借为“宠”。 (11)《六韬·文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与本篇相近。但本篇的“止道”“起道”,从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语来看,似是两种道的名称。疑“止道”指停滞、灭亡之道,“起道”指兴旺、胜利之道。 . . 将义 本篇提出将帅必须具备义、仁等品质。从文中可以看出,要求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可见此所谓义、仁与儒家所说的仁义不同。《孙子·计》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参考。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义将(1)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军不槫则无名(3)。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4)……则军无□。故决(5)者,兵之尾也。 将义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篇末亦有篇题,作“将义”。从文义看,以作“将义”为是。 (2) 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 名,功绩。 (4) 简文胜字及其下重文号疑是抄书者多写的,原文当作:“不可以不智,不智……”。一说“不智胜”当读为“不知胜,不知胜即不智。 (5) 决,果断。 . . [将德]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提出了不轻敌、赏罚及时等将帅应具备的品德。本篇除最未一简外,次序都不能确定,释文中各简都提行,不连写。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赤子,爱之若狡(1)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2),将军…… ……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3),不劫于敌(4),慎终若始(5),将军…… ……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 ……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 ……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6),不维其人,不何…… ……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1) 狡,年少而美好。 (2) 芥,草芥。土芥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此数句意谓将帅之于士卒,平时须爱护,敬重,该用的时候又要舍得用。 (3) 不因敌人数量少而轻视它。 (4) 劫,迫。意谓不为强大的敌人所吓倒。 (5) 《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参考。 (6) 还面,转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 将败 本篇列举将帅品质上的种种缺点,这些缺点都会导致战争失败。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将败(1)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五曰]□。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2)。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1) 此是篇题,单独写在一简上。 (2) 贼,残暴。 . . [将失]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分析了造成将帅作战失利的种种情况。此篇内容与《将败》篇相关,文例、字体也相同,可能本为一篇。疑《将败》篇末“多败者多失”下即紧接本篇文字。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1),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还斗之(2),无资而有资(3),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辩讼(4),可败也。四曰,令不行,众不壹,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其师,可败也。七曰,师老(5),可败也。八曰,师怀(6),可败也。九曰,兵遁,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7),可败也。十四[曰],□□□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8),可败也。十六曰,……可败也。十七[曰],……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9),可败也。十九曰,军淮,众不能其将吏(10),可败也。廿曰,多幸(11),众怠,可败也。廿一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12),可败也。廿四曰,暴露伤志(13),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14),可败也。廿六曰,恃人之伤气(15),可败也。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16),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可败也。廿九曰],□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出于夹道(17),可败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忧,可败也。 (1) 意谓军队行动茫无目的。 (2) 以上两句意谓收用乱民和败卒来打仗。 (3) 本无实力而自以为有实力。 (4)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是非问题上总是争执;在谋划大事时,总是辩论争吵,不能作出决定。 (5) 士卒长期出征在外,不得休息。 (6) 士卒有所挂念。 (7) 以修筑军事要塞为事,使士卒劳苦。 (8) 至,疑借为{忄至},怨恨。 (9) 偷,苟且敷衍。 (10) 淮,疑借为乖,不和。众不能其将吏,意谓士卒与将吏的关系不好。 (11) 幸,偏爱。 (12) 与,亲近,交往。不能,无能之辈。一说与借为举,意谓举用无能之人。 (13) 士卒暴露于野外,伤其心志。 (14) 临战之前军心涣散。 (15) 恃,凭借。意谓所凭借的是敌人的斗志消沉。 (16) 做的是伤害人的事,靠的是阴谋诡诈的手段。 (17) 夹,疑借为狭。 . . [雄牝城]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主要论述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牧城在地形上的特点。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城在渒泽(1)之中,无亢山名谷(2),而有付丘(3)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军食流水,[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营军趣舍(4),毋回名水(5),伤气弱志(6),可击也。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虚城也,可击也。□尽烧(7)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泛水(8)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发泽(9)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10)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1) 渒泽,小泽。 (2) 亢,高。名,大。 (3) 付丘,疑即负丘,两层的丘。 (4) 营军,安营。趣舍,行军。 (5) 回,环绕。名水,指大江大河。 (6) 伤气,损伤士气。以上几句之意,疑谓行军安营不要绕着大河走,否则会沮丧士气。 (7) 烧,疑借为硗(qiao敲),坚硬贫瘠的土地。 (8) 泛水,积水,与流水相对。 (9) 发,疑借为沛。沛泽,大泽。 (10) 牝(pin聘),雌。牝城与雄城相对。 . . [五度九夺]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指出作战时针对自己一方的不利条件应该避免什么,以及为了挫败敌军应当争夺什么。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1),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2),此程(3)兵之极也。故兵(4)曰:积(5)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6)。□[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7)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8)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9)。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读(10)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四百二字 (1) 大数,大要。 (2) 此句有缺文,据文义,原文似当为:“况近者数里,远者数百里”。 (3) 程,衡量。 (4) 兵,指古兵法。 (5) 积,委积,指粮草。 (6) 接和,与交和同意,两军对垒。 (7) 习,训练。 (8) 五度,指上文所说“积弗如,勿与持久”等五事。 (9) 津,渡口。 (10) 读,借为独。 . . [积疏]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主要阐述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的相互关系。此篇字体与《五度九夺》篇相同,可能本为一篇。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1),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2),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3),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毋以积当积(4),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5),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6),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 (1) 径,小路,指捷径。行,大道。 (2) 集聚的就使它集聚。 (3) 集聚与分散互相变化。 (4) 不要用集聚对集聚。 (5) 集聚和分散相对。 (6) 犹言敌积故可疏之。 . . 奇正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常用的术语。奇和正相对。正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指特殊的、变化的。本篇阐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的原则以克敌制胜。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奇正(1)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2)是也。代兴代废(3),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4)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5)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6)。有名之徒,莫不可胜(7)。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8),故其胜不屈(9)。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10)。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11)。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12)。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13)。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14)。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15)。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16)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17)。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18),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足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19),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20)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21)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22);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四百八十七 (1) 此是篇题,单独写在一简上。 (2) 此处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阴阳”。 (3) 代,更替。 (4)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胜,指五行相克,如水胜火。 (5) 万生,各种生物。 (6) 有形体的事物,没有不可命名的。 (7) 有名称的事物,没有不可制服的。 (8) 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意谓用一物的特性克制另一物,以此驾驭万物。 (9) 屈,穷尽。 (10) 有形之物没有不可制服的,问题是不知道用什么去制服它。《孙子·虚实》说:“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可参考。 (11) 敝,尽。意谓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现象和天地共始终而无穷无尽。 (12) 楚和越都盛产竹。古人在竹简上写字。此句意谓万物相胜的现象是写不完的。 (13) 犹言皆以其胜相胜者也。 (14) 以一种事物去制胜万物,是不可能的。 (15)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用来制胜的原则是一样的,但用来制胜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 (16) 错,同措,措置。错胜,犹言制胜。 (17) 以上两句意谓:用有形对付有形,是正;用无形制服有形,是奇。 (18) 《孙子·势》:“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梅尧臣注:“部伍奇正之分数,各有所统”,可参考。 (19) 节,骨节。意谓身上一处有病痛,全身就都不听使唤。 (20) 然,借为蹨(nian捻),践踏。 (21) 益,增。指增加兵力。 (22)《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用户评论

何年何念

哇,孙膑兵法真的太经典了!全文收藏起来慢慢研究,受益匪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孙膑兵法,值得收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孙膑兵法的智慧,值得反复研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孙膑兵法,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人生哲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收藏了,以后慢慢学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孙膑兵法,太有深度了,值得反复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稳妥

孙膑兵法,值得收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孙膑兵法,真是太厉害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花世界总是那么虚伪﹌

孙膑兵法,不愧是兵法经典!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焚心劫

孙膑兵法,值得反复研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收藏了,以后慢慢学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孙膑兵法的智慧,值得反复研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孙膑兵法,太有深度了,值得反复学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眼旁观i

孙膑兵法,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人生哲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孙膑兵法,值得收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孙膑兵法,真是太厉害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孙膑兵法,不愧是兵法经典!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尾流莺

收藏了,以后慢慢学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孙膑兵法,值得收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我发功喷飞你

孙膑兵法,太有深度了,值得反复学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膑兵法》 全文值得收藏】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胶东姓氏:文登“南桥孙氏”介绍,清代著名学者孙廷和出身于这个家族 下一篇:出土残缺《孙膑兵法》 原译(1),优于孙吴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