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养活了三千人,名声传遍天下。连秦昭王都想邀请他加入秦国为相。但问题是,孟尝君天问既然有如此本事,为什么不能让齐国强大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孟尝君的身世说起。
弃婴变太子,孟尝君华丽蜕变
孟尝君虽然后来名声大噪,但他的命运其实是相当悲惨的。首先,他的母亲是父亲田婴的“小妾”。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孟尝君在家族中的地位自然也好不了多少。其次,他的出生日期并不吉利。 ——出生于5月5日。古人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伤害父母。也就是说,儿子长大了,就会伤害父母。因此,当孟尝君出生时,田婴告诉母亲尽快把孩子扔掉。俗话说,儿子是母亲的心肝。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这样做,就偷偷地抚养了孟尝君。
孟尝君长大后,田婴虽然不得不接受儿子,但始终担心他的存在,无意重用他。然而,孟尝君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冷漠而放弃自己。相反,他积极争取机会。当他看到父亲当齐国宰相多年,却不断打自己的小九十九时,他决定直接向父亲进谏。
这一天,他问父亲:“你怎么称呼你儿子的儿子?”田婴疑惑地看着儿子,答道:“那是我的孙子。”孟尝君又问:“那你孙子的孙子呢?”英不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说道:“那是我的玄孙!” “那玄孙呢?”这一次田婴被儿子的问题打断了,只好尴尬地说:“我不知道该叫他什么了。”
孟尝君见父亲受到质问,趁热打铁,说道:“我父亲在齐国为官,经历了三代君王,可以说不是什么重臣。”但这么多年,齐国的土地并没有增加,而你的财富却涉及到数万黄金,况且听说“将军必有将军,宰相必有将军”。 “宰相”,但作为齐国的宰相,你麾下没有贤人。现在你不关心国家,只关心国家。我要积累财富,留给你的子孙我觉得实在不舒服,所以才来这里劝告我的父亲。”
孟尝君的一番话,让父亲田婴对他另眼相看,主动让他主持家务、接待宾客。孟尝君也努力了,田家的客人逐渐增多。孟尝君和田文君的名声也在诸侯中传开。大家都劝田婴说:“你有这么好的儿子,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呢?”就这样,孟尝君完成了从弃婴到太子的华丽转变。父亲死后,他成功继承了爵位,为他进入齐国权力核心奠定了基础。
养学者得好名声,孟尝君的名誉就会显给诸侯
父亲一去世,孟尝君就放下心来,开始自己做事。他延续了父亲在世时亲自招客的传统,凡是前来避难的人,无论是其他诸侯国的有学问的人,还是逃亡的罪犯,他都会招待。更何况,连那些鬼鬼祟祟、能模仿鸡鸣狗叫的人,都被当作他的客人。
这些人来了,孟尝君不仅照顾他们的饮食,为他们提供住所和生意,还让人暗中记下他们有困难的亲朋好友,然后立即派人前往。送钱和礼物。就这样,孟尝君养家糊口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全世界的人都想来孟尝君家。一时间食客“数千人”。
在常人眼中,孟尝君的号召力如果有这么强,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能够通航天下的栋梁之才。无论哪个国家得到了他,那个国家都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想要让秦国强大的秦昭王也有同样的想法。听说孟尝君的名字后,他特地派人邀请孟尝君加入秦国,成为秦国的宰相。后来,因有人诽谤秦昭王,陷害孟尝君,孟尝君只得逃回齐国。
回到齐国后,齐国的国王齐闽王心里越来越不舒服。他没有使用自己家族的人才,差点就让秦国抢走了。太尴尬了!现在秦国不再需要孟尝君,我就重用他。于是齐敏王拜孟尝君为齐国相,委托他处理国家大事。
按常理来说,深受齐王重用、善于培养士人的孟尝君,一定会率领众多的追随者,努力治理,辅佐齐旻王治理齐国,这样,齐国将继续富强,在诸侯中脱颖而出。但事实是,孟尝君即位后,君臣互相猜疑。齐国不但不强大,而且还爆发内乱。这是为什么呢?
浪漫的故事有很多,但孟尝君的名字却名不副实。
关于孟尝君养育士人的浪漫故事还有很多。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这些故事表面上是在歌颂孟尝君,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说明孟尝君不能领导。这些家臣就是齐国强大的原因。
孟尝君入秦后,被秦昭王囚禁。为了摆脱困境,他擅长偷狗的家臣偷了狐狸的白毛给他,这样他就可以被秦昭王释放了。函谷关前,善于模仿鸡鸣的家臣,在半夜模仿鸡的叫声,使他成功逃脱了秦军的追击。这个故事虽然给“鸡鸣狗盗”的历史留下了典故,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孟尝君的家臣素质太低了。虽然其中也有卫子、冯欢这样的能人,但大多数都是鸡、狗、贼。这些人努力工作还可以,但如果让他们来治理国家,他们就很难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了。孟尝君曾劝告他的父亲:“将军要有将军,宰相要有宰相”。但最终,他自己却做不到。所以孟尝君虽然支持很多人,却无法帮助齐国强大起来。
既然孟尝君所拥护的学者都没有取得伟大成就,孟尝君为何还拥护这么多人呢?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培养学者来获得声誉,从而获得爱才爱才的良好声誉,从而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孟尝君的弃婴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后来齐敏王不得不让他为相,就是因为养士的名声。其次,士人多了,必然就拥有了更多的人和力量,可以在非常时期为自己所用,增加自己的政治权力。孟尝君从秦国回来途中经过赵国。赵平原君盛情款待他。赵国百姓听说大名鼎鼎的孟尝君来到了赵国,都想去看看。但是当他们看到真正的孟尝君的时候,他们却非常失望,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孟尝君应该是一个高大英俊的英雄,但是当他们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是一个矮小的男人,他们非常的失望,所以赵国有人告诉他实情:“不过是小夫的耳朵而已。”虽然这话是实话实说,但是却让孟尝君很不舒服。
部下见他大怒,决定为主人报仇,“杀了数百人,又灭了一县”。这真是“做人容易”啊!这些事虽然发生在赵国,但齐王不可能不知道。虽然后来他不得不让孟尝君坐上了齐国的王位,但他又怎么能不对“强大”的孟尝君产生怀疑呢?因此,只要有人在齐王耳边悄悄说孟尝君要谋反,齐王就信以为真,立即解除了孟尝君的职务。这样一来,孟尝君虽然养育了士人,增强了实力,成为了国家的宰相,但君臣都对他产生了猜疑,这意味着他在齐国是不可能取得大功的。
孟尝君“食客数千,无贵贱之分”的记载,给人的印象是孟尝君是一个胸怀大、有大计的人,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他贪财。当家臣卫子将自己封地的收入偷偷借给智者时,孟尝君并没有问卫子为什么这么做。反而粗鲁地“一怒之下解雇了伟子”,不肯再让他替他收房租。后来,冯欢为了给孟尝君赢得好名声,把还不起钱的人的券都烧了。孟尝君得知消息后“大怒,遣赵桓去见赵桓”,于是一见面就骂了他。二是不道德。上述“杀数百人,灭一县”之事,都是孟尝君的手下所为,但没有孟尝君的授意,他们谁敢这么做呢?滥杀无辜的孟尝君,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宰相。三是自私。孟尝君差点死在秦国。逃走后,他感到愤怒,决定联合韩、魏攻打秦国报仇。
但当大军逼近函谷关时,有人前来劝说,与其打仗,不如和平作战,并让秦国强迫楚国将楚国东部的一块土地划给齐国。如此一来,“齐气东来,而薛师师无忧”。这里所说的“薛”,是指孟尝君的封地。孟尝君听说自己的封地薛将军因得到了楚国的土地而将“天下无忧”,孟尝君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秦国,这使得原本计划的作战计划落空。孟尝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齐国利益的例子还有很多。孟尝君这样一个贪婪、不道德、自私的人,怎么可能致力于振兴齐国呢?
孟尝君养士的故事很美好,但背后的现实却很残酷。可以说,孟尝君和君不但没有使齐国强大,反而由于上述原因,还加速了齐国的衰落。
【孟尝君养了三千人,为什么不能强齐齐国呢?】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孟尝君养了三千人,可是强齐国需要的是政治手腕,不是单纯的兵力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食客,也许可以帮忙打仗,但能改变齐国政治局势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了三千人,难道就不需要花钱吗?钱从哪里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策略过于依赖个人魅力,缺乏制度保障。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食客,都是些什么人?能征善战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齐国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靠个人魅力笼络人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个人魅力固然强大,但治国需要更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食客,充其量只是个人的私家军,无法与国家力量抗衡。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义”过于狭隘,缺乏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人,又能改变什么呢?齐国的问题远远不止如此。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三千人,终究只是表面文章,治国需要深谋远虑。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魅力不能当饭吃,强国需要的是制度和人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理想主义,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政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人,只是个人的资源,无法改变国运。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义”过于偏执,缺乏理性思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三千人,却无法解决齐国内部的矛盾。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人,也许是力量,但无法改变政治格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扭转乾坤。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齐国需要的是全面的改革,而不是单靠个人魅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千人,只是沧海一粟,无法撼动强大的齐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