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孟尝君是欺世盗名的人吗?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作为战国时期的四诸侯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对孟尝君这个名字很熟悉。与他并列的战国四大诸侯分别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

战国四皇子的名字很好听。如果不了解历史,你可能会误以为他们是国王的王子,但事实上他们不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气和风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都是比较有权有势的贵族,而且喜欢招贤纳士,所以名气比较大。

但对于孟尝君,后人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正如标题“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人吗?”还有很多疑问。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战国孟尝君是欺世盗名的人吗?

01 孟尝君的侠义心肠

据史料记载,孟尝君田文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田尹齐的儿子。从身世上来说,他是齐国的皇亲国戚。高贵。

出生在这样一个不缺钱、不缺土地的环境中,孟尝君很可能是“有钱”长大的。其他富二代都喜欢吃好、穿好、有美女炫富,但他不同。他喜欢有随从。

战国孟尝君是欺世盗名的人吗?

据说他手下有弟子三千。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的过去是什么,他们都不在乎。只要有本事、有才华,都可以被孟尝君招揽。

在早期的史料中,比如战国时期的记载中,孟尝君一直保持着有礼有德的下士形象。史书记载:“孟尝君有一次晚上招待客人,有一个人把火光藏起来。客人生气了,不给他们食物,于是他们停止吃饭并辞职了。孟尝君起身并保留自己的米来与别人比较,客人们因此感到羞愧而自杀。”

以上段落摘自《孟尝君养士》。主要讲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 —— 孟尝君正在设宴招待宾客。有人挡住了光线,给客人的饭菜投下了阴影。客人因此生气,认为客人的饭菜有好有坏,你生气想走。孟尝君一听,立刻站起来,把自己的食物和自己的食物进行比较。当然,食物是一样的。此举让客人们为自己的小气感到羞愧,甚至想自杀来道歉。此后,更多的人加入了孟尝君。

这件简单的小事,不仅体现了孟尝君对待客人的平等态度,而且还表明他非常大方。当客人有疑问时,他并不生气,而是耐心解释,温柔地对待别人。

除此之外,孟尝君还有许多其他的“贤名”。例如,他善于接受建议,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先任秦国宰相,后任齐国、魏国宰相。这些也被视为他政治能力的“加分点”。

总之,在《战国策》记录的主旋律中,孟尝君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圣人、能人。包括他的侠义之心和对他智慧的歌颂,都经常出现在民间传说、小说、戏剧中。

02 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也是源自孟尝君家臣的事迹。

孟尝君收客的范围很广,只要他有本事,无论好坏,他都会接受。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擅长“模仿鸡叫”,一个擅长“钻狗洞”。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只是无学无术的流氓,但孟尝君并不厌恶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而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给了孟尝君很大的帮助。

出使秦国后,秦昭王认为孟尝君是个难得的人才,想把他留在秦国为官,于是在他即将离开秦国时强行将他拘留。在秦昭王看来,如果他愿意留下来,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愿意留下来,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不愿意,那么他就不能让老虎回山,必须赶紧杀掉它。

此时此刻,孟尝君想要返回齐国,却又不想因此而丢掉性命。于是他想贿赂秦王,送给他一件从齐国带来的白狐皮。这白狐皮非常珍贵,世间无双。

但东西送过来之后,秦王却并没有让他回去的意思。无奈之下,孟尝君只能改变目标,向秦公主求助。

秦王听了秦公主的话,非常高兴。只要她在枕头上吹一吹风,很可能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只是秦公主在答应孟尝君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她还想要一件和她送给秦王的一模一样的白狐皮。

这让孟尝君陷入了困境。这时,善于“钻狗洞”的家臣自告奋勇,表示可以帮助孟尝君解决这个问题。夜深人静时,他偷偷潜入秦宫,偷走了原本送给秦王的白狐皮,送给了秦公主。

果然,秦王妃收到东西后,非常高兴。她成功说服秦王不要杀孟尝君,让他回到齐国。

孟尝君得到秦王的批准,准备连夜返回齐国。他害怕秦王后悔,再次将他们收回。当他们到达秦国边境的函谷关时,他们想走也走不了,因为天还黑着,城门还没有打开。这时,那位善于模仿公鸡叫声的客人出来了。他叫了两声,鸡就叫了,守城的士兵以为时间到了,于是打开门,孟尝君才得以出隐。

这种依靠“聪明本领”的逃亡方式并没有受到赞扬,反而被贴上了投机取巧的标签。结果,孟尝君成了“鸡贼贼”,被认为不配登台,只会玩小伎俩。更何况,可以推测,孟尝君手下的三千弟子并不一定都是人才,招收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断结下士”的好名声。

因此,这也是孟尝君被扣上“欺世盗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孟尝君的名声大打折扣。即先后担任三国宰相。他先是入秦为相,然后回到自己的齐国为相,最后去了魏国。战国时期,各国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敌对。俗话说忠仆不事二主,孟尝君却游走三国,讨好秦、穆、楚。此举颇有叛国嫌疑。

03 史料的丰富与演变

由于战国时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要了解当时的情况,就只能依靠古人的历史记载了。以孟尝君的记载为例。与《战国策》相比,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更加充实、完整。也就是说,《史记》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增删。

《战国策》 孟尝君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孟尝君的名声较为相似。他们都称赞孟尝君的正义和财富,以及他作为下士的良好品德。当然,这也与孟尝君手下弟子众多有关,他们的故事也让孟尝君名声大噪。

在历史评论家眼中,孟尝君更像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人,因为他本身没有才华,却善于养家臣,而鸡犬不宁的家臣让他显得不那么优雅。种种事迹进一步证实了他“欺世盗名”的名声。

例如,《战国策》中记载,孟尝君对周围的人非常宽容,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胸怀。这些细节和记载在《史记》中被丢弃了,但增加和提炼了一些负面的描述,如“尖问反父”、“孟尝君大怒,杀人灭郡”等。

据《传》第《史记》号记载:“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是个贤王,出来见他,都笑说:‘我本以为薛先生是首领,但现在我看着他,我只是在挠我小丈夫的耳朵。”孟尝君听了,大怒,杀了数百人,毁掉了整个县城。”不过,历史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塑造孟尝君形象而虚构的情节。

最后,我们回到讨论的主题:孟尝君是一个诡诈之人吗?或许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笔者想借用曹雪芹《红楼梦》的一句话:“假亦真,真亦假,无为处处无为”。我们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人物的整体。好名声可以是故意创造的,坏名声可以是诽谤造成的。这取决于角色以及他如何做到这一点。

用户评论

我绝版了i

战国孟尝君到底是不是欺世盗名的人,还是有待考证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羁绊你

孟尝君的名声这么大,他真的是虚有其表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孟尝君的功绩和名声,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虚假宣传,值得深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漫长の人生

我个人认为孟尝君还是有真本事的,不能因为一些负面评价就否定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历史人物总是充满争议,孟尝君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孟尝君的“鸡鸣狗盗”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个人

孟尝君的形象在后世一直备受争议,他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孟尝君的政治手腕,到底是高明还是狡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我觉得孟尝君可能是被后人误解了,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不堪。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字何解ヘ

对于孟尝君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绝对的答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历史总是充满着戏剧性,孟尝君的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多方面考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功过是非都值得我们探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孟尝君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我觉得孟尝君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非常精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孟尝君的经历告诉我们,政治斗争是复杂的,充满了阴谋和诡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简单地用“欺世盗名”来概括。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孟尝君的“食客三千”故事,体现了他在当时的影响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信仰

孟尝君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孟尝君的故事,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国孟尝君是欺世盗名的人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孟尝君养了三千人,为什么不能强齐齐国呢? 下一篇:《孟母三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