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时期的四诸侯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对孟尝君这个名字很熟悉。与他并列的战国四大诸侯分别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
战国四皇子的名字很好听。如果不了解历史,你可能会误以为他们是国王的王子,但事实上他们不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气和风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都是比较有权有势的贵族,而且喜欢招贤纳士,所以名气比较大。
但对于孟尝君,后人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正如标题“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人吗?”还有很多疑问。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孟尝君的侠义心肠
据史料记载,孟尝君田文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田尹齐的儿子。从身世上来说,他是齐国的皇亲国戚。高贵。
出生在这样一个不缺钱、不缺土地的环境中,孟尝君很可能是“有钱”长大的。其他富二代都喜欢吃好、穿好、有美女炫富,但他不同。他喜欢有随从。
据说他手下有弟子三千。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的过去是什么,他们都不在乎。只要有本事、有才华,都可以被孟尝君招揽。
在早期的史料中,比如战国时期的记载中,孟尝君一直保持着有礼有德的下士形象。史书记载:“孟尝君有一次晚上招待客人,有一个人把火光藏起来。客人生气了,不给他们食物,于是他们停止吃饭并辞职了。孟尝君起身并保留自己的米来与别人比较,客人们因此感到羞愧而自杀。”
以上段落摘自《孟尝君养士》。主要讲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 —— 孟尝君正在设宴招待宾客。有人挡住了光线,给客人的饭菜投下了阴影。客人因此生气,认为客人的饭菜有好有坏,你生气想走。孟尝君一听,立刻站起来,把自己的食物和自己的食物进行比较。当然,食物是一样的。此举让客人们为自己的小气感到羞愧,甚至想自杀来道歉。此后,更多的人加入了孟尝君。
这件简单的小事,不仅体现了孟尝君对待客人的平等态度,而且还表明他非常大方。当客人有疑问时,他并不生气,而是耐心解释,温柔地对待别人。
除此之外,孟尝君还有许多其他的“贤名”。例如,他善于接受建议,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先任秦国宰相,后任齐国、魏国宰相。这些也被视为他政治能力的“加分点”。
总之,在《战国策》记录的主旋律中,孟尝君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圣人、能人。包括他的侠义之心和对他智慧的歌颂,都经常出现在民间传说、小说、戏剧中。
02 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也是源自孟尝君家臣的事迹。
孟尝君收客的范围很广,只要他有本事,无论好坏,他都会接受。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擅长“模仿鸡叫”,一个擅长“钻狗洞”。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只是无学无术的流氓,但孟尝君并不厌恶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而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给了孟尝君很大的帮助。
出使秦国后,秦昭王认为孟尝君是个难得的人才,想把他留在秦国为官,于是在他即将离开秦国时强行将他拘留。在秦昭王看来,如果他愿意留下来,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愿意留下来,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不愿意,那么他就不能让老虎回山,必须赶紧杀掉它。
此时此刻,孟尝君想要返回齐国,却又不想因此而丢掉性命。于是他想贿赂秦王,送给他一件从齐国带来的白狐皮。这白狐皮非常珍贵,世间无双。
但东西送过来之后,秦王却并没有让他回去的意思。无奈之下,孟尝君只能改变目标,向秦公主求助。
秦王听了秦公主的话,非常高兴。只要她在枕头上吹一吹风,很可能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只是秦公主在答应孟尝君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她还想要一件和她送给秦王的一模一样的白狐皮。
这让孟尝君陷入了困境。这时,善于“钻狗洞”的家臣自告奋勇,表示可以帮助孟尝君解决这个问题。夜深人静时,他偷偷潜入秦宫,偷走了原本送给秦王的白狐皮,送给了秦公主。
果然,秦王妃收到东西后,非常高兴。她成功说服秦王不要杀孟尝君,让他回到齐国。
孟尝君得到秦王的批准,准备连夜返回齐国。他害怕秦王后悔,再次将他们收回。当他们到达秦国边境的函谷关时,他们想走也走不了,因为天还黑着,城门还没有打开。这时,那位善于模仿公鸡叫声的客人出来了。他叫了两声,鸡就叫了,守城的士兵以为时间到了,于是打开门,孟尝君才得以出隐。
这种依靠“聪明本领”的逃亡方式并没有受到赞扬,反而被贴上了投机取巧的标签。结果,孟尝君成了“鸡贼贼”,被认为不配登台,只会玩小伎俩。更何况,可以推测,孟尝君手下的三千弟子并不一定都是人才,招收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断结下士”的好名声。
因此,这也是孟尝君被扣上“欺世盗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孟尝君的名声大打折扣。即先后担任三国宰相。他先是入秦为相,然后回到自己的齐国为相,最后去了魏国。战国时期,各国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敌对。俗话说忠仆不事二主,孟尝君却游走三国,讨好秦、穆、楚。此举颇有叛国嫌疑。
03 史料的丰富与演变
由于战国时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要了解当时的情况,就只能依靠古人的历史记载了。以孟尝君的记载为例。与《战国策》相比,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更加充实、完整。也就是说,《史记》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增删。
《战国策》 孟尝君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孟尝君的名声较为相似。他们都称赞孟尝君的正义和财富,以及他作为下士的良好品德。当然,这也与孟尝君手下弟子众多有关,他们的故事也让孟尝君名声大噪。
在历史评论家眼中,孟尝君更像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人,因为他本身没有才华,却善于养家臣,而鸡犬不宁的家臣让他显得不那么优雅。种种事迹进一步证实了他“欺世盗名”的名声。
例如,《战国策》中记载,孟尝君对周围的人非常宽容,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胸怀。这些细节和记载在《史记》中被丢弃了,但增加和提炼了一些负面的描述,如“尖问反父”、“孟尝君大怒,杀人灭郡”等。
据《传》第《史记》号记载:“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是个贤王,出来见他,都笑说:‘我本以为薛先生是首领,但现在我看着他,我只是在挠我小丈夫的耳朵。”孟尝君听了,大怒,杀了数百人,毁掉了整个县城。”不过,历史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塑造孟尝君形象而虚构的情节。
最后,我们回到讨论的主题:孟尝君是一个诡诈之人吗?或许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笔者想借用曹雪芹《红楼梦》的一句话:“假亦真,真亦假,无为处处无为”。我们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人物的整体。好名声可以是故意创造的,坏名声可以是诽谤造成的。这取决于角色以及他如何做到这一点。
【战国孟尝君是欺世盗名的人吗?】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战国孟尝君到底是不是欺世盗名的人,还是有待考证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名声这么大,他真的是虚有其表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功绩和名声,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虚假宣传,值得深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孟尝君还是有真本事的,不能因为一些负面评价就否定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人物总是充满争议,孟尝君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鸡鸣狗盗”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形象在后世一直备受争议,他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政治手腕,到底是高明还是狡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孟尝君可能是被后人误解了,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不堪。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孟尝君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绝对的答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总是充满着戏剧性,孟尝君的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多方面考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功过是非都值得我们探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孟尝君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非常精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经历告诉我们,政治斗争是复杂的,充满了阴谋和诡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简单地用“欺世盗名”来概括。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食客三千”故事,体现了他在当时的影响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尝君的故事,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