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前三思”来自《论语·公治长》:
纪文子行动前三思而后行。先生听说后,说道:“这又是太糟糕了。”
翻译:季文子做一件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孔子得知后说:三思而后行。
孔子的这句话似乎与季文子的行为相悖,颠覆了我们通常对“三思而后行”的理解。但在下结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纪文子的一生。
季文子的生平概述
姬文子,又名姬孙行的父亲,春秋时期鲁国相。他执政33年。他从政时,季氏、孟氏、蜀氏共同统治鲁国政府,史称“三寰”,可见其地位之高。
一般来说,我们一谈到他,就会想到他是一个清官、关心民生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廉政的典范:
《史记·鲁世家》:“屋内无妾,衣帛无衣,马厩无马,屋内无金玉。”
家里的妃子没有华丽的衣服,马厩里的马不吃精致的饲料,府里没有金银玉器。这些充分展现了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俭朴朴素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他过于谨慎的言行也引起了后人的关注,褒贬不一。
其中,争议最大的事件是公元前621年姬文子出使晋国的事件。根据《左传》:
季文子将聘他于晋,请丧礼。那人问道:“我们该如何使用它呢?”文子曰:“有备而避险,古之有教也。无有而求之难,多求有什么害处呢?”
纪文子出使晋国之前,准备了拜访的礼物,并要求学习参加葬礼的礼仪。弟子们不解,问他:“这能用在什么地方?”纪文子道:“如果你准备充分,你就不会担心。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好经验。如果我准备了这些,但我不办丧事,对我有什么坏处?”做好充分准备了吗?”
但事实上,单单在这件事上,纪文子并没有做错:出使之前,他得知晋襄公公病重,所以提前准备了丧礼。恰巧他在晋国的时候,晋襄公公去世了。纪文子也凭借自己优秀的礼仪赢得了晋国的尊重,使得鲁国和晋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好。
纪文子
孔子真的认为季文子不对吗?
对于纪文子出使晋国,后人认为纪文子之所以想得太多,无非是他来晋国准备丧事。另外,钱穆的《论语新解》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注释:
“事情比坚定的决定更有价值,思考太多会导致太自私。”
翻译过来就是:做事果断比果断更重要。想太多,就会有自己的私事。因此,后世很多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反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是因为想得太多,是出于自己的私念,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过度的思考也会让私念越来越严重。
但在我看来,孔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季文子的先思后行的思想。
纪文子可以说是一个智者:
政治上,关注民生,实行新土地制度,把农民从井田制度中解放出来,赢得了民心;
他为人诚实朴实,以身作则,让节俭之风在鲁国盛行,为后人所称道;
言行“三思而行”,谨言慎行,在“礼崩乐崩”的春秋时期不忘初心,清正廉洁,名扬未来几代人。
所以“多了,没关系”。其实只是为了纪文子,因为纪文子已经足够明智和谨慎了,没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三思而后行”上。再多想都是浪费时间,而且显得他优柔寡断;但对于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容易草率决定的人来说,还是需要全面、仔细地思考,否则孔子就不会用“在”来表达他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部分认可。
同时,季文子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重道德民生的思想境界,其实与孔子“尊德、护民、俭朴”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反对崩坏政权。礼乐,重建国家制度。孔子没有理由反对他谨慎的言行。
西周晚期钟,一种乐器
“礼崩乐坏”与孔子思想的诞生
谈到孔子的治国思想,我们必须了解“礼崩乐崩”。
周公,字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礼乐制度是在他摄政期间建立的。周公把各地的饮食、丧葬、祭祀等纳入礼仪的范围,建立了礼乐制度,区分高低、贵贱、长幼。他还明确规定了从周王到官员的各个级别和职位。它的数量决定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各种礼仪、衣食开支。
他用礼来约束和控制人民,用音乐来和谐生活,用行政来实施礼乐制度,用刑法来惩罚那些不遵守制度的人。比如某些乐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其他人用了就会超越。各级人员必须恪守职责,不得超越职责。这使得周王站在了整个国家的顶端,其他人也无条件地尊敬周王。
礼乐制度确立之时,正是周朝繁荣发展之时;当它崩溃的时候,自然就是周朝衰落、陷入荒凉的时候了。周朝的衰亡加剧了国家的解体。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已经做好了争夺权力、争霸的准备,但周王室已经无法控制他们了。在诸侯争霸中逐渐衰落、灭亡,礼乐制度也大规模崩溃。此外,在礼乐的运用上也存在许多超然现象。
这就是“礼崩乐崩”。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礼乐崩溃十分严重的时代。
孔子的父亲梁和叔想要一个儿子,但是孔子的妻子却很久没有生儿子了。她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却生了一场大病,这让他很不满意。他娶了一个小妾,结婚时小妾还不到20岁,而舒良河已经66岁了,婚礼不太适合他们。两人住在尼山,生下了孔子。孔子头顶有凹痕,先天有缺陷;而他的叔叔梁河死后,他又被妻子驱逐,所以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贫困和困难。
孔子认为,他所遇到的困难是因为他的父母违反了礼乐制度。在他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政治、思想、道德、礼仪等都遭到大规模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礼乐崩溃的结果。
孔子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恢复礼乐制度,因此他是礼乐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孔子在原有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倡“仁政”。他前往各国游说,希望找到一个国家接受他所实行的政治和法律,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回到鲁国,开始教书。
孔子教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弟子所著,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并代代相传。阅读时,不能断章取义。你必须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知。
【《论语》:孔子是否认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是错误的?答案就在原文中】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感觉这篇文章分析得很有深度,之前一直没注意到《论语》中关于“三思而后行”的真正含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是醍醐灌顶!原来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理解并非表面那样简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对“三思而后行”的解读很透彻,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原文的分析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三思而后行”还有这样的深层含义,真是涨知识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作者对原文的分析,我恍然大悟,原来孔子并不完全赞成“三思而后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解读,揭示了“三思而后行”的局限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三思而后行”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是绝对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观点新颖,对“三思而后行”的解读很有说服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三思而后行”有了新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态度如此复杂。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透彻,对“三思而后行”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态度很微妙,作者分析得很到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论语》中竟然隐藏着这样的秘密,作者的分析太棒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三思而后行”的解读很有见地,值得学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三思而后行”有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加了解了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真正态度。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原文的解读细致入微,让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