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铁血军团:大唐已逝,河西还在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唐代的河西走廊,东通秦蜀,西通西域,“通西伯、从右诸国,商贾往来,不绝”。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唐代的边防重镇和商业重镇,是天下繁华之地。塞外的边城、丝路驼铃、酒肆里的琵琶、帅府的宴席,流淌在盛唐诗人的梦里,被赋予了浓浓的诗意。

汪涵大方唱道:“主君莫笑,醉卧沙场,古来有多少人打仗?”

岑参举起酒来,一饮而尽:“凉州七里数十万户,蛮夷弹琵琶半奏。”

王之焕深深吐露:“羌笛何必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

最后的铁血军团:大唐已逝,河西还在

俗话说,文章是按时写的。到了唐代中叶,诗人写河西时,心情十分郁闷。元稹曾听说过河西走廊的繁华景象。他在一首诗《西凉伎》中写道:

听说昔日的西凉洲,人声鼎沸,桑树遍地。

品熟酒,赏朱坟楼红绿旗。

楼下的人叫卓奴,楼顶的客人叫莫愁。

最后的铁血军团:大唐已逝,河西还在

原住民意识不到分离的痛苦,大多陷入萎靡、漂泊的境地。

元稹在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河西人口稠密、喧闹的景象。他还想象着名将哥舒翰举行宴会的场景。宴会上有美酒佳肴,有兰花醉舞,还有大万赠的血马。吐蕃呈现的绿色天鹅绒皮草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但为什么这样的河西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呢?元稹翻笔,说出实情:

燕贼一旦入侵中国,江河遍地,遍满空山。

最后的铁血军团:大唐已逝,河西还在

安史之乱粉碎了盛世繁华,河西陷入战火之中,从而开启了百年惨痛的历史。

河西走廊沙漠骆驼队来源/图片网络。

1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军队一开始就惨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边将将领在与安史叛军的战斗中接连惨败。唐玄宗见势不妙,逃跑躲入蜀地。

唐肃宗来到灵武(今宁夏银川)即位后,在一批文臣武将的协助下组织反攻。然而,战争初期,唐军主力几乎惨败。这该如何处理呢?唐军只能拆东墙修西墙,调集驻扎和龙的精锐部队增援,打击安史叛军。

于是,河西边防顿时空虚。常年虎视眈眈的吐蕃见其嘴唇上的肥肉放不下,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趁机出兵侵占河西、陇右等地数十州。唐朝。史书记载,吐蕃“夺兰、阔、和、鄯、洮、闽、秦、成、卫等国,夺取河西、陇右诸国土地。……数年间,数十州。”西北相继落下,自凤翔起,至邳州以西、以北,皆为左金。”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从河西出兵20万,进驻长安。唐代宗像他的祖父一样害怕,逃跑了。吐蕃人嚣张跋扈。他们攻克长安后,又洗劫并烧毁了陷入困境的都城长安。并拥立光武王李成洪为皇帝,意图建立傀儡朝廷。

唐朝宰相苗晋卿卧病在床。吐蕃人把他拖到皇宫里,威胁他带头听从安排。苗瑾清怒瞪了一眼,不再说话。吐蕃一时不敢轻易杀掉这位老臣。

不久之后,名将郭子仪率领30名骑兵奔赴前线,迅速聚集分散的唐军,率军反攻,随后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终于虚惊一场,结束了这个意外的“假期”。

郭子仪肖像。

吐蕃攻陷长安,与当时的安史之乱一样成为头条新闻。远在蜀地漂泊的诗人杜甫得知此事,在诗《释闷》中写道:“四海十年不解军,狗兵亦归仙京”。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连年征战,如今几乎酿成了西周那样狗军灭国的悲剧。

吐蕃能够轻松攻克长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河西走廊的陷落。

吐蕃侵占河西后,唐朝都城西面的屏障丧失,大门大开。朝廷与西域的联系也被切断,安西、北亭两镇被孤立在异域。许多有识之士知道河西是边防重要地区,纷纷向朝廷提议出兵收复河西。然而,从巅峰跌落的唐朝显然还没有恢复过来。

老杜很担心唐代宗。唐末,河西走廊仍在吐蕃手中。 “小杜”杜牧想到这一点时,也在《河湟》愤怒的少年》中说道:

宰相元载曾经借过筷子,宪宗皇帝也很重视。

一看衣服,就往东市走去,忽然丢下弓剑,不再西巡。

牧羊赶马虽身着军装,但白发忠心的都是汉族官员。

唯有凉州歌舞流传于天下,以娱人。

唐代宗时期,宰相元载经历了长安事变,深刻认识到河西的重要性。他建议以原州(今宁夏固原)为起点,逐步收复和龙地区,并主张尽快采取措施,缓解西北边境的后患。

元载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凤凰人。他靠结交宦官上台,后来又协助皇帝铲除权势宦官。他掌权后,排除异己,得罪了不少人。唐代宗也愈发厌倦了元载的专横跋扈。他不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还对他进行了惩罚,并判处了他死刑。元载的人品虽然受到质疑,但他依然心系国家。未能出兵收复河西,杜牧事后不免感到遗憾。

唐、吐两军对峙,但唐军无法取得多大优势,朝廷已经屈服。 建中四年(783年),唐代宗之子唐德宗当政后,他被迫与吐蕃讲和,双方签订了《清水条约》。在谈判国界时,唐朝承认吐蕃对和龙地区占领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的权利。如果它不能打败你,它就把它的领土让给你。

白居易后来在诗中写道:

凉州失陷四十年,和龙侵扰七千里。

平时安溪远在千里之外,如今边防却在凤翔。

由于河西大部分土地在清水同盟中划给了吐蕃,唐朝的西北边防毫无作用,皇帝只得在离家门不远的凤翔(今陕西宝鸡)抵御吐蕃的进攻。在凤翔设防本来只是个玩笑,但现实比理想更骨感。清水会盟后不久,吐蕃撕毁协议,再次发动战争。唐德宗为人老实,受了欺负也无可奈何,只得恢复与吐蕃的战争。河西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唐宪宗是唐中期一位比较有成就的皇帝。在位期间,吐蕃入侵荆州(今甘肃泾川)、兖州(今陕西定边)等地。宪宗多次派将击败他们。计划收复河西。然而这位皇帝酷爱炼丹,在位后期又沉迷于长生丹药。他的精神状态不稳定,朝政被宦官控制。还没能征服西方,他就回到了西方。

许多年后,杜牧在《河湟》诗中也感叹了这一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来源/photo.com。

2

河西走廊沦陷一百年后,当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军攻陷沙州。唐将颜超率城内军民顽抗多年。当他们弹尽粮绝时,只得与吐蕃将领达成协议,不许他们强行迁移百姓,然后才同意出城投降。没想到吐蕃人却反悔了,不仅祸害了当地百姓,还毒害了与他们多年对抗的燕朝。

颜超是当时河西官员中为数不多的叛逆者之一。他的前首领、河西节度使周鼎在被藏人包围后失去了斗志。求援无果后,他主张烧毁城墙,东逃。燕超坚持主战。他果断抓住了周鼎,并用绳子将其勒死。后执掌朝政,指挥沙州抗吐。沙州军民聚集在燕朝旗帜下,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军的绝境中奋战。他们在那里呆了十年。

河西沦陷令人心碎,当地人民无辜受苦,又遭到西藏的残酷迫害。吐蕃占领河西郡后,将壮士收为奴隶,命他们耕田放牧。他们无休止地工作。但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却频频“断手、挖眼、弃人”。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吐蕃军队在河西俘虏了万余汉人,带回境内为奴。经过一个峡谷时,悲痛欲绝的汉族囚犯停下来,告别了东方的家乡。数百人哭至昏迷,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身亡。

吐蕃人还实行文化专制,严禁河西人穿汉服、说汉语。然而,在吐蕃的压迫下,春节期间,河西诸国人民仍然偷偷穿着汉服,祭祀祖先,祭祀远东。

我宁愿做一只和平狗,也不愿做一个乱世人。河西人民的反抗声音一直在大唐边境地区回响。开成年间(836-840年),唐朝使者途经河西。当地百姓见到使者,泪流满面,问道:“皇帝还想困藏人吗?”

更可气的是,唐朝懦弱无能。不但无法出兵收复失地,而且还对冒着生命危险逃回的河西人不信任、虐待。善于批判时弊的白居易有一首诗《缚戎人》,诗曰:

自云翔执掌梁源以来,西藏在大理历中期就衰落了。

我流亡四十年,穿裘皮,系裘带。

……

不归汉者,囚禁思汉;归汉者,劫掠,为番虏。

唐代宗时期,被迫沦入吐蕃统治的河西汉族,即使身披裘皮大衣,依然有着报国的热情。几十年来,不断有人从河西逃回唐朝边境,却被不分黑白的唐军将领抓住。作为一名藏族囚犯向朝廷索要赏赐。

白居易批评边疆将领的恶行,为无辜的藏族人民感叹:“自古无不平事,中国心、华语大声说出藏族身”。

随着河西的陷落,距离长安较远的西域也与朝廷失去了联系。管辖天山南北的安西、北庭都护府,面对如海啸般而来的吐蕃大军,坚守多年,最终在风沙中倒下。

郭子仪的侄子郭信自幼奉命坚守安西四镇(绥野、龟兹、于田、疏勒)。他度过了四十多年的青发白发青年。河西走廊被西藏封锁后,东方故里成为安西将士无法返回的远方。

到了与吐蕃的最后一战时,郭信和仅存的将士们已是白发苍苍,在荒域中燃尽了生命。唐朝因河西陷落而断绝与西域的联系后,一些与唐朝关系密切的西域国家相继灭亡。这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未来数百年的发展,包括宗教和文化的变迁。龟兹、于田、疏勒等地是唐代以前西域重要的佛教中心。

河西失守后,安西四镇的老兵孤立无援(剧照)。

3

诗人张继的《陇头》诗描述了吐蕃入侵后河西军民的不幸经历:

龙头被切断,无一幸存,胡奇便趁夜进入凉州城。

韩家到处死战,一日灭掉陇西。

我把周围的人赶进了呼中,把他们的牛羊驱散了,吃粮食和小米。

去年中国收养了孩子和孙子,现在他们穿上毛毡,学习胡语。

谁能让李清彻将凉州带到韩家?

张继在文章的最后,满怀激情地缅怀了这些好将,发出了呼吁:“汉朝没有像李广、李才这样的名将,收复河西,带领人民回到汉人故土吗?”家庭?”

河西沦陷多年后,一位将改变河西地区命运的英雄终于出现。

他就是张逸超。

张议超出生于沙州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就学习军事文学。年轻时,他亲眼目睹了河西的沦陷和民生。当时广为传唱的歌曲《无名歌》让他深受感动。这首诗哀怨地唱道:

君不见,城外都是空墙,一般只是种花种竹。

你看城外的庇护所,草花如柳絮。

海燕嘴里叼着泥巴,想要筑巢,可是当屋里没人的时候,它就飞走了。

这首和龙民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诸邦的困境:深受吐蕃奴役的人民,耕种贫瘠,生活贫困,忍受着重赋和奴役。他们不知所措,试图逃离家园。这里的废墟只能供藏族军官用来种植植被。城外茅草花如柳絮飞舞,显得格外荒凉。就连燕子也不愿意在这样破旧的空城里筑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张义超下定决心带领村民走出困境。与此同时,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却在内讧、对外战乱中走下坡路,已经到了强盛的末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朝廷得知吐蕃衰弱,召集大臣商议如何收复河西诸国。三年后,河东节度使在兖州与吐蕃军队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次年,凤翔节度使一举收复袁州。这一年,袁载从袁州收复河西的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

几年后,一千多名和龙汉人千里迢迢来到长安避难。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亲自在城门迎接他们。人们欢欣鼓舞,高呼山万岁。

远在沙州的张议超听到这个好消息,似乎收到了一个信号:河西府的人民终于不再孤单了。

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看到时机成熟。他联合当地名门望族、英雄人物,倾尽家产,招兵买马,在沙州起兵,反抗吐蕃暴政。安史之乱后,几十年过去了,河西汉人终于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他们响应张义超的号召,站了起来。

据史料记载,张议超亲自率领起义军讨伐西藏。他“起武侯八阵,烧牛”,以少量敌人突围。八阵是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创的八阵,火牛阵是指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史书以此来形容张议超杰出的军事才能。

吐蕃守军没想到,这么多年如待宰羔羊般的黎族,竟然拿起屠刀,仓皇撤退。吐蕃权臣商金热得知河西起义后勃然大怒。他率军再次掠夺河西山(青海西宁)、郭(今青海贵德)等八州,沿途烧杀抢掠。西藏士兵遇到青壮年时就将他们杀死。他们还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脚的折磨,甚至刺死婴儿以示表演。

尚钦热本来想再用这一招吓唬一下河西百姓,没想到结果却适得其反。吐蕃人的残暴行为引起了民愤,越来越多的河西民众挺身而出,加入了张议潮的起义军。张议超励精图治,修甲部队,耕田打仗,率部收复河龙地区的沙、卦、邑、苏、单、甘、和、西、兰、闽、括十一个州。

张议超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河西故土沦陷已近一百年,汉族终于站起来重新掌权。

张议超收复失地后,不愿割地称帝。相反,他派人前往长安宣告胜利。由于通往长安的要道仍在吐蕃手中,使者东行受阻,如果仓促前往,恐怕就难逃一死。

河西高僧洪辩想出一计,派弟子吴镇出任张议潮出使朝廷。可以利用和尚的身份作为掩护,逃避吐蕃人的审问。吴镇一路向东,走进了沙漠。他说不清方向,说不清自己要去哪里,也说不清这辈子能否到达长安。他冒着生命危险,只是希望向朝廷通报河西军民的英勇,让世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河西人民。唐朝。

冥冥之中有天意,乌镇绕道向东北行去,有幸被天德军(在今内蒙古境内)防御使李辟发现。在李辟的帮助下,吴镇终于到达了长安。他历尽艰险,站在大唐王朝的中心,就是为了告诉人们,河西人民将重回大唐的怀抱。

与朝廷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弟张以谈及李明达、李明祯等29名起义将领为使者出使朝廷,以求胜利,并献上十枚棋子。沙子、瓜子等。一张国家地图和户口簿宣告效忠唐朝。河西归来无疑是晚唐难得的一线曙光,对于帝国来说是相当的一剂强心剂。

唐玄宗得知河西军民前来投降,感慨道:“关西派将,未尝不可!”

此前曾在《河湟》诗中哀叹河西失落的诗人杜牧此时的心情却截然不同。他高兴地写了一首诗,称赞张议超的非凡功绩,并与汉武帝平朔方、周宣王征伐夷狄相比较:

一切解书都应在明智谋划的时期写成,十万个箭头不留一个。

汉武羞赞朔方区,周宣宣退太原司。

魏家墙外寒来得早,恩入江源则寒闭得晚。

听满城歌舞,凉州声韵交杂。

此后,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辖沙州、瓜州十一个州。张议潮被任命为归义军军事节度使,给予他高度的行政自由。从此,归义军名扬天下。

张议超率领的这支铁血之师在河西寡不敌众,先后抵御了吐蕃、维吾尔军队的入侵。甚至还以七千汉军攻占了河西重镇凉州。他给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不仅致力于巩固边防,还在当地恢复了唐朝礼制和汉族习俗,做到了“百岁左人复为冠衣;余里十余里”。各县都被暴露了。”敦煌出土的诗词中,有不少歌颂张议超的作品。其中一首诗写道:

河西已衰落百余年,有关萧观、燕的资料甚少。

赖德将军开辟了一条老路,名扬天下。

经营河西多年,晚年的张议潮意外得知之前送朝廷的弟弟张议谈去世的悲痛消息,于是69岁的他赶赴长安。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超此举是取代自己的兄弟成为归义军的新人质,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归义军作为一个高度独立的地方政府,难免受到朝廷的怀疑。俗话说:“先为人质,是对国家失去忠诚的表现;向太阳敞开心扉,才能显示上帝的正直。”

咸通八年(867年),名声大噪的张议潮被唐朝提升为司徒,在长安享受优厚待遇。此后的几年里,他远离了战乱,平静地度过了余生。他去世时,吐蕃已因内忧外患而分裂,而唐朝却无力继续西进,无法利用河西土地收复西域。

此时,距离唐朝灭亡还剩下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各地起义不断爆发,下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五朝十国,正在悄然开始。

张议超生前关心的归义军,在战争中逐渐被遗忘。直到北宋时期,河西诸国才被西夏政权吞并。这片黄沙土地上早已铭刻着数百年衰落与英雄崛起的历史。

参考:

(后晋)刘裕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琪:《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

于平波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词典出版社,2013

李秉成、张立人编:《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

翔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用户评论

灬一抹丶苍白

好燃的标题!大唐虽然已逝,但河西的铁血精神依然令人敬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这标题太带感了!期待看到河西军的故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笔画眉

大唐的辉煌已经过去,但河西军的故事依然值得铭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最后的铁血军团,这个标题让人热血沸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河西还在,大唐的精神永存!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冷低能儿

很喜欢这个标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大唐已逝,但河西军的故事依然精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期待看到河西军如何抵抗外敌,守护大唐的疆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想了解河西军的故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逃避

河西军的故事,应该会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大唐已逝,但河西军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河西军,最后的铁血军团,期待他们的故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这个标题很震撼,让人联想到河西军的英勇事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大唐的铁血精神在河西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河西军的故事,将会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看到这个标题,我仿佛看到了河西军浴血奋战的场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这个标题很有气势,让人对河西军充满了敬佩之情!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大唐虽然已逝,但河西军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月下独酌

期待了解河西军的故事,他们是大唐最后的守护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焚心劫

河西军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后的铁血军团:大唐已逝,河西还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颜俊的诗歌:提高韵律知识(九)现代诗歌的科学分类(下) 下一篇:唐朝动态:在宗教方面,唐玄宗和唐武宗走向了相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