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画创新先驱者吴英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毛佩琪

吴英,景州老师(1891-1959),大家都知道他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事实上,景洲老师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和中国画理论家。今年是荆州老师诞辰130周年,距他逝世已有62周年。我们回顾荆州老师的成就时,有必要从一位资深书画家的角度来审视,了解他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吴英照

现代中国画创新先驱者吴英

中国画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自原始绘画诞生以来,历代先贤不断探索、丰富、创造、积累,形成了后世中国绘画的面貌。中国画并非空有其名,也不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立足本质的画种,继承了历代中国文化的基因。作为画家,这种基因来自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来自于时代和社会,来自于老师和画家本人。当我们翻阅荆州老师的绘画和画论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追溯他的成就轨迹。

荆州老师成长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文化世家,也是科举官员的故乡。常州吴氏始于北宋绍圣四年(1098年)吴伯中进士,自南宋一直延续至明清。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吴干忠中进士。 742年,吴氏共产生进士76人。明代共有进士40人。万历四十余年,各科从未间断,其中名臣不少。万历初年,时任翰林院编修吴中兴上书弹劾内阁大臣张居正贪权爱爱,说:“此事千古大事,必须受到各方关注。”他被残酷殴打,差点丧命。一时间“震惊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1]。其子吴良,升任大理寺少卿,与东林百姓友善,史称“尚志节”[2]。吴氏重视文化,出入吴氏的如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等,都是当代名人。吴氏家族藏品丰富,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公望山水卷《富春山居图》曾为吴氏家族收藏;吴氏家族酷爱园林,吴良父子先后修建了八座园林,其中就有著名的致远园、东地园等。

现代中国画创新先驱者吴英

清代,吴英的祖父殿英、友孙老师在浙江为官;其父志英、林师在湖北,入张之洞幕府。张之洞是著名的洋务运动领袖。他视野开阔,走在潮流的最前沿。母亲庄夫人,是同里名师庄仲秋的二女儿。她精于书画,精研佛学。我的祖父仲秋,叔父司谦、司成、司坚、云宽,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都善画。两位姑姑,瑶芙,字扎氏,以花名;咸,字民氏,因书而得名。荆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家族世代相传,培养出了特殊的人才。

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吴英之父吴林(智英)官方制服照片

吴英十三岁(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浙江大学学堂。十五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湖北,转入方言学校。清朝末年,废除科举,设立学堂。浙江大学堂改建为求是书院。方言学校是张之洞创办的,目的是培养外交人才,吸引年轻人才。

宣统元年(1909年),吴英毕业于方言学校,主修英语。方言学校的课程中有国画,吴英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令人惊讶。吴鹰的出色表现不言而喻,因为他自己的努力,但他的家庭背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英不仅有国学基础,还学习西学,在绘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包括国画和西画。

民国三年(1914年)春,荆州到北京内政部工作。在热河清宫书画古物迁入京城的同时,吴英德参与了古物陈列馆的创建,并将古物陈列布置在文华厅和武英厅。从此,他与中国古代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北京人脉丰富,接触时间较长。吴鹰的鉴赏力越来越精。曾受命审阅古物陈列馆全部书画目录,并担任《故宫书画集》、《故宫周刊》第一主编。至民国十年,已完成书画目录十卷,精选出版了各类书画精品集。

故宫博物院证书

景舟老师的叔叔庄云宽老师曾担任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董事、维修委员会副主任。吴英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邀请,到故宫博物院兼职工作,并参与清朝善后委员会对清宫财产的调查。曾任故宫博物院维修委员会常委,处理原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的交接事宜,后又担任古物审查委员会特约委员。 1931年,鉴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华北陷入危险,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精选文物南迁。荆州老师是第一批南调的文物督导员之一。当时,政治形势极其危险,文化界一片混乱。吴英老师始终“以保存千年文化遗产为己任”。他不畏战乱、崇山峻岭,吃苦耐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写下《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记载了艰难的创业史,充满了爱国热情。吴英老师的文化责任源于吴氏家族百年深厚的根基,是代代传承吴氏精神文化传统的结果。

景舟老师的经历使他成为为数不多的近距离接触大型实物和传统文化真迹的人之一。荆州老师也因此成为了一位眼光独到的鉴赏家和文物收藏家。为了购买自己喜爱的文物,荆州常常不惜出高价,导致全家节衣缩食,有时甚至举债。经济吃紧的时候,连孩子的学费都很难筹到,但荆州老师却很乐意这么做。新中国成立后,景洲老师被陈毅市长聘任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长子吴祖光收养,因病带到北京。他将收集难以保存、难以保存的珍贵文物,可谓倾尽毕生之力,包括佛书、名画、青铜器、陶瓷、竹木雕、砚台、印章等,共计共241件,并无偿捐赠给国家。

吴英捐赠文物清单

荆州长子吴祖光是艺术界著名剧作家。祖光的妻子新凤霞开创了评剧新派,被誉为评剧皇后。吴氏在北京居住的大院成为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苦禅、李可染、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巴金、曹禺、田汉、夏衍……他常年出入其中。荆州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他的儿子被打成右派,悲惨地死去。从此,吴氏在文化界大为忌讳,荆州老师的字画之名也随之消失,无人知晓。

吴祖光、新凤霞

景舟老师工诗、书、画、篆刻。少年时,人称叶郎袁德辉老师,民国退伍军人。吴志辉老师评价:“他的书画不承师承,不囿于本门,融古今技法于一身,有自创之貌。”荆州与众多文艺界前辈有好朋友,除吴稚晖外,还有章太炎、于右任、乔大壮、徐悲鸿、唐定之、齐白石、马一浮、叶公绰、沈尹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艺术家。抗战入蜀后,荆州走遍西南山河,眼界越来越宽广,造诣也越来越高。景舟老师的画以山水为主,也有人物、花鸟。他功力深厚,技法纯熟,风格融汇中西,意象深远。其书法以行书为主,并以碑、书自创风格。他堪称大师。荆州老师也是一位学者,善于思考,勤于写作。《中国国文法》等。

吴莹的作品

景洲老师对中国画有很深的思考。他努力探索什么是美、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文人画等等,对于许多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论中国画之美

他认为美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感到快乐,这是必然的、不容置疑的。绘画是艺术的重要门类。绘画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是美的。

荆州老师也认为,美是有层次有层次的,审美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对美的认知、对美的要求。他说“各阶层的画,各有各的爱好”,有“山水流水,高调低声”的至高美;还有普通人感受到的意趣之美。承认美是有等级的,就意味着承认美的多样性,这就消除了相同的“美”;承认对美的不同需求可以消除对相同“美”的强迫接受。这种认识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有利于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周景论述了什么是中国画的美,确定了中国画的“真实标准”,界定了中国画中的文人画。

他说“西方人”[3]在绘画中要求“真、美、善”,但这三点并不是同一性质:“‘真’指的是哲学,谈论事物时必须寻求‘真’。哲学。” 。 “‘美’指的是艺术,谈艺术必须追求‘美’”; “‘善’是指宗教,传教必须追求‘善’。”

中华民国任命书

那么,中国画的美是什么?他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出发,提出:“画真不一定美,美不一定真”。真理不等于美,美也不等于真理。中国画“宁可虚幻,不可不美”。因此,中国画“必须选择真实的美”,“如果姿势不美,虽然不真实,不真实,但如果美丽,也没关系”。美丽是第一标准,但其实它是第二位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的真实是相似、相似,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而美是上帝,是灵魂。他引用苏东坡的诗:“作画以形似,见童子邻;作诗必以此诗为本,不得为名诗人。” [4]他还引用苏东坡的话说:“可学孟子、孙叔敖,谈笑风生,使人称死后重生,何以一切皆恶?画家若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像咕噜一样。” [5]他说:“当然,所谓不求形似,并不是说‘虎必须像狗’,它还需要达到一定的形像标准。它不求精神上的相似。”而是‘超越象,神明’。”这就是传统文论中所谓的“遗存取神”,就是中国画所追求的美的境界。苏轼读司空图的诗论时曾评论道:“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李子不加盐不能吃,但其美却永远超越咸酸。”其言悲矣。”它的美在于超越情趣的旨韵,不能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悲剧在于大多数人不了解它的美,连苏轼也不得不了解。 “重复三遍”才听懂。 [6]无论是苏轼用由猛的表演来形容绘画,还是司空图用趣味来形容诗歌,都说艺术应该赋予超越特定对象的精神。图像和表面文字,无论绘画还是诗歌,都能达到美妙的境界。

吴莹的作品

景舟老师接着讨论了中国画美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代表性的,“雄浑、雄伟、爽朗、郁郁葱葱、古朴、娴熟、秀丽、干练、雍容”等等。这些赞美之中有一句话,“不算纯洁美丽”,为什么呢? “粗犷可以失去刚强威严,松弛可以失去欢快,坚固可以失去厚重,沉闷可以失去简单,甜美可以失去熟练美丽,机械可以失去活力,机械可以失去美丽。”输给了美”,所以她们“不是最高理想的美”。更进一步说,“高贵、雍容、淡雅、清澈、深邃、宁静等,是最崇高的赞美词”,因为它们都保证了“魅力”的内涵。中国画理论认为,“神韵”为六法之首。什么是活力和生动?他解释说,“美丽可以带来宁静,活力可以带来优雅”。 “气,就是活力和格调;韵,就是静雅兼备;生动,就是活泼,否则就是僵化、粗俗的反面。”在这里,荆洲老师提出了一个“安静”的概念。他说,“静”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终极理想”:儒家讲“静”,道家讲“清”。 “美丽与宁静相结合,画作才叫雅,否则就是庸俗。”他对最难解释的“气韵”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解释。西方绘画理论中没有“韵论”。韵味的有无,就是“雅与俗”的区别。他还说:“古人云‘俗不可救’,不懂得气运之理的人,一定会陷入‘俗’的藩篱。”一个画家是否有气韵观念,与他的绘画水平有关。 “中国画没有魅力,有流向低俗趣味的危险,这是无可辩驳的结论。”景舟老师认为,无论是画家还是观者,都需要提高审美知识和品味。而这不仅仅是绘画界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有着深刻的关系”。

吴莹和易培基

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学术界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普遍看法,即东方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7]。这是中国儒、释、道思想遭遇西方声、光、机电的反应。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应该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既包括精神差异,也包括物质差异。但中国文化更加宏观,更加注重道德伦理,而西方文化更加精深,更善于剖析客观世界,这也是明显的特点。所以,当这个特点体现在绘画上时,就说明中国绘画注重精神的表现,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对物体的描写。

荆州引述明末清初画家吴历[8]的话说:“我的(中国)画不求形似,也不落俗套,这就是神意。他们的(西)画”画皆用阴阳背,形似刻板时”。这位吴历生活在三百多年前,但他长期与西方耶稣会士接触,接触过西方绘画。对于中西绘画的差异,当他第一次接触西方绘画时,他就冷眼地理解了中西绘画的差异。荆州进一步总结为“西画在形式上更相似”,而相比之下,中国画在精神上更相似。他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墨叶画花,真花绝非如此。红松、红竹、墨梅、墨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表象的真实性已经早已被遗弃。所有中国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1949年任命书

浅谈人体绘画

中国画种类繁多,档次参差不齐。景洲老师讲了中国画门类的细分。他说:“中国画中,除工匠画外,还有文人画”,文人画“包括文人画、诗人画、画家画、金石家画、高士画(或山林画)、纱帽画” (或政治家画)、佛教画、皇帝画”,“总之又叫:士大夫画(也包括淑女、先生画)”。他同意明代董其昌的观点:“文人画始于王有成,后复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冕、王进清、米南公、胡儿皆得董、鞠之作,直至元代大家:黄子玖、王叔明、倪元祯、吴仲珪等皆为他的继承人。 ” 在于“气韵”。荆州称之为“士气”,即读书人的精神。“文人画的地位高于工匠画,无从分辨。因此,因为魅力,我们称之为士气。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平时‘读万卷书,写如神’所致”。 “士气”是作家作品中自然的表达。 “所谓一辈子积累的知识,是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带出来的。” “这绝对不是一个画家一生绘画所能达到的境界。”一般工匠的画被称为“工匠”,这是不读书造成的。由于不读书或读书少,工匠艺术家很难理解士气、神韵等。当然,不读中国书籍的西方人也很难理解气运理论。

吴英书法

还有一层,非常重要,那就是文人画或者士大夫画与书法的关系。荆州老师认为,文人画的根源,“除读书的修养外,皆源于书法。所以能跟的多半是能听的,能听的也一定会听。不能打电话的人,就可以断定,这些工匠的画不可能是最高品质的,否则就达不到绘画的标准,这与西方绘画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书法与否,是学者画与工匠画的区别,能写字的一定是读书人,能读书的人一定是读书人(这是中国传统,不读书就成为“书生”)。因此,荆州也认为文人画是“士大夫的遗物”。

景洲老师讲述了一位法国学者来中国买画的故事:

1890年代欧洲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并抵达北京时,有一位化学领域的权威博士。

志万博士(因二战期间的爱国运动而被贝当政府逮捕)因对中国画的喜爱而想购买几幅画。

作为送给他子孙的礼物,他让我和他一起去琉璃厂挑选。因为看了这么多作品,我似乎很惊讶。

他说:在法国,这些艺术品基本上都是国家保管的,私人无法欣赏,更不用说外国人了。

此外,永远不可能有如此美丽和丰富。我当时就告诉他:在中国,这是我们士大夫的事。大多数人

学者可以做两件事,这可以算是学习的副业。

由于西画和中国画的成长和生存环境不同,所以它们之间有两个区别:

第一,中国画的中心在于士大夫兼业,因而充满士气,这必然与专业绘画有关。

工人的气氛不同,士大夫的知识不同,绘画的方面就有很多,美的表现自然层出不穷。

贫困。

其次,专业重点自然是绘画。尽管西方画家的知识水平和学术修养

我国画家的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人数不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起点少,效果也差。

不同了,各方面的表现自然就少了。因此,西方绘画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如工艺和象征、光线等

有了地点、技法、工具等,也许能达到极其精细的造诣,超越中国画。然而,另一方面,

品味和魅力的变化,以及人才和作品的数量,当然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中国文人画的多样性在于文人的职业不同;西方绘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画家的专业专精。中国画的优势就在于“趣趣”。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用西画的“美”原理来驾驭中国画,或者认为中国画很容易达到,那我们在说什么?

用“不符合透视”、“压倒神韵”之类的说法来衡量中国画,纯属痴人说梦。学者们必须坚信这一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中国画及其美。

那么,读读吴景洲老师的这些言论,我们能得到哪些理解和启示呢?

首先,荆州明确界定了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不读书的人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文人画。这让我们想起前几年市场上伪文人画蜂拥而至的情景。有些画家抄袭了文人画的观念,腼腆丑陋,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行货”的表象。因为我没有读书背景,即使我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多年,也摆脱不了工匠画出来的样子,也无法走出工匠的行列。

吴英和孙子吴欢

景洲说,绘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只是一个“剩物”,所以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做一个“文人”的应有之义。绘画不是为了评价职称,不是为了在市场上牟利,也不是为了讨好达官贵人,更不是为了在内廷谋求职位。它只是中国文人雅致生活的内容,是他们艺术品味和爱好的自然表现,就像弹琴、吟诗一样。除了个人修养之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借用一个哲学术语来说,它只是自我提升的手段之一。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在当下的文人群体中并不多见。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的艺术教育。中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对称,“美育”教育相当薄弱。显然,从人格发展和精神修养的要求出发,“美育”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专业艺术教育正在异常扩张。从规模上来说,不需要依靠统计就知道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国各地,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包括一些理工学院,都设有艺术专业;各种私立艺术学校、艺术考前培训班就更多了。先不说国家这么大,需要这么多专业画家。无论是考前培训还是校后专业教育,重点都只是技术培训,与健全的审美教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教育即使“成功”,也只能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也就是荆州所说的“职业画家”,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

说到中西绘画的根本区别,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不久前,还发生了所谓的“笔墨”之争。一方说要维护中国画笔墨的底线,另一方则说笔墨等于零。很多人关注的是绘画工具或者表现方法;本质上,在精神层面上,争论的双方似乎没有任何交集。景洲老师认为,中西绘画的区别不在于工具,不在于题材,更不在于方法;他说:“西画讲求形似,中国画讲求神似”。如果这种说法还不完整,那么荆州进一步提出,中西绘画的区别在于“气韵”。气韵生动是“六法”之一,并非荆州老师发明的,但他用气韵作为中西绘画的标志性区别,是有创意的。其意义不亚于王国维在诗文学领域提出的“意境”理论。影响深远的意境理论,使原本注重精神层面的中国文论得到了升华。荆州以“气韵”来定义中西绘画,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中西绘画差异的本质,引导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绘画的人们找到了道路。

吴英画画照片

荆州老师这些论述的重要性在今天是显而易见的,其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理解。

中国画走向何方?

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强大的外来文化面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它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也一直受到质疑。彻底放弃、改造、妥协的理论顽固保守、排斥西方方法等不同的理论有很多,而且没有一个达成共识。

荆州老师说:“近年来,中国出现了新旧矛盾。主奴的概念太深奥了,大部分都是矫枉过正的。”正如上面引述的,他谴责对中国画的歪曲是“白痴的梦想”。他反对用西画代替中国画,也反对用西画理论来贬低中国画。 “虽然中西绘画原则上应该是可以互相吸收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两种不同起源的绘画,那么中国绘画有自己不能抛弃的理论,也有不能被取代的特点”。要想把中国画与西方画彻底融合,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特色,成为一种文化倒退!中国画必须有中国画的特色。没有中国画的特点,谈中国画就没有意义! “国画‘美’的丧失,必将成为无法弥补的缺陷。” “如果提倡国画西化,不如完全搞西画。”荆州老师头脑很清醒,并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狂妄者。他非常尊重西方绘画。他说:“相反,‘用中国画的理论来改造西方绘画’是不可能的,也是一个笑话。”

同时,景舟老师并不保守,也不反对吸收西画的长处。他说:“如果一个精通西画的作家,不能忽视中国画的长处,不放过中国画的协同作用,他自然能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中国画的品味能达到另一个方面也是理所当然的。”[9] ]

《故宫盗宝案真象》画册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文化大变迁中,黄宾虹(1865-1955)、荆州老师等同时代的伟大艺术家相互呼应。黄宾虹反对放弃“民族精神”、放弃“国画灵魂”;他反对“化夷为夏”的“全盘西化”。同时,他还呼吁“向世界张开双臂,准备好与任何来者握手”!回顾荆州老师和众多大师的讨论,似乎仍然是不变的真知灼见。可以说,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中国文人画理论实践者

由于工作原因,吴景洲老师并没有以绘画为主要职业,但他仍然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如此多的在忙碌的官场生活和战乱流离失所中留下的作品更是弥足珍贵。他用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实践了自己的思想。

荆州老师说,所谓士大夫的画,不仅是读书修养的基础,而且还来自于书法。所以,能跟的往往能画,能画的人也一定能跟。如果你不会书法,你绝对可以断定这是工匠的画,而不是最高品质的画。所以,当我们审视他的书画时,可以说这句话已经得到了彻底的验证。荆州老师会书法,而且书法不凡。清末民国书法思潮中,碑学盛行,魏碑书体成为文人书法的主流。荆州老师的书法也是以魏碑为基础,又是由它演变而来的。魏代荆州的书法并不显得笨拙,也不如雕刻、凿刻那样笨拙。相反,文风突出,处处展现出金人的奔放之风,金石之骨,风之吴带。行书联“千古今书,行中藏一瓢月”、“鲲鹏懒击三千水,龙虎闲封六十一泥”,追溯到须弥二王与玄哉,同宗,读来令人震撼。《故宫博物院前后生平经过记》,如瀑布般长长下垂,气势惊人;魏体黎韵,严谨飘逸,近三百字织如锦,神韵生动。被列为精品之作,当之无愧。读完他的书法,我会更好地理解荆州老师提到的书法与文人画的关系,明白书法的有无可以用来判断一幅文人画是否是文人画。凭此书法,可以断定荆州的画一定是文人画。

吴英书法

吴英老师的出身、书法、中西画功底,成就了他的文人画、国画大师的地位。首先,他深入传统,精研传统,对中国画有着深刻的理解。景舟老师长期从事文物鉴定和故宫博物院工作,处理过大量古代书画珍品。他被誉为当代最直接接触古代书画的学者。景洲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坚持。他的《故都沉梦录》风景》可见与传统的联系。他的《蜀西北纪行》、《风劲楼诗草》等都是典型的文人画。然而,他的很多作品已经不再受传统壁垒的限制。《长生殿》 《止园》 这些作品是自发的且全新的。最有创意的是,他的山水画已经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了。它们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巨大突破。景洲先生的山水画很多是现场画的或亲眼所见的。他护送文物从故宫到各地,认识了真实的山水,并融入到了他的画作中。战乱的环境把他抛到了各个地方,但他却利用这个机会欣赏了每个地方的风景。在这些风景画中,他们常常摆脱传统的手法,采用西式的构图。场景更加贴近现实,《怀乔大壮跋文》 《仿董北苑》等,山石树木不再概念化、程式化,笔法、皴法也焕然一新。《松风高士》 《仿宋人小品》 《栖霞霜冷》等等,都有素描基础,构图陡峭独特,意境充满生机。最有趣的是,荆州的云水描绘,《秋虫惊艳》 《贡嘎雪山》 云水描绘,完全是创作出来的。传统上,画云水的方法是代代相传的,有一定的公式。但荆州却另辟蹊径,刻意探索新的绘画方法,不仅生动,而且充满情趣。《夔门绝壁》 《未央宫遗址》中的水描绘了波浪和反射。我们知道,大致在同一时间,悲红老师也在尝试水墨的表现,创作了《蓝田松林》这样的作品。两位大师的探索和创作不同,但追求是相同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吴英的部分遗作

此前引用荆州老师的话:“一个精通西画的作家,不能忽视中国画的长处”,可以“在中国画上成就另一个方面”。我们在荆州的绘画中看到过这样的例子。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具有深厚的国画修养,才能在吸收西画养分的同时,“不失国画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了解西画的特点,才能掌握西画技法,才能“成就中国画的另一面”。荆州得中国画之精髓;他既懂西画,又能反思中国画之美。正是中西方法的结合,使荆州老师成为“成就了中国画的另一面”的伟大艺术家。景洲老师坚持中国画的立场是执着的,他的画抓住了中国画的精髓;在吸收西画长处方面,荆州积极主动,并没有忽视中国画的长处。张鼎老师说:“他的山水作品吸收了较多的西方绘画技法,是中国画最早的创新者之一。但他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之后完成的。他和那些不继承而直接创新的人不同。 [10]批评家邹文说:在现代,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人物,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也就是说,吴英是中国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也可以称为中国绘画创新的先驱者。

吴欢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祖父吴英扫墓

今天,全国上下正在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探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思考,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国书画作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景舟老师的绘画理论和实践解答了现实中的诸多困惑,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因此,研究吴景舟老师的书画书画理论不仅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在祖先开辟的道路上,我们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宽。

用户评论

米兰

吴英老师的画作真的太惊艳了!现代中国画的先驱者,太厉害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吴英老师的作品总是能带给我新的思考,他真的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合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吴英老师的画作真的太美了,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亡则人忘

吴英老师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却又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韵味,非常值得学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风谷离殇

吴英老师的画作,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无限可能!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吴英老师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佩,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的对白

很喜欢吴英老师的画作,他的作品总是能带给我美的享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吴英老师的作品真的太有创意了,我特别喜欢他的画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肆

吴英老师是现代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阳光还感觉冷

吴英老师的画作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吴英老师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吴英老师的画作,不仅美观,而且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抹浅笑

吴英老师的画风非常独特,让人过目难忘!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吴英老师的画作,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味道!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里缺他

吴英老师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画的无限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未走i

吴英老师的画作,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吴英老师的画风,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审美!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呆

吴英老师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识爱人心

吴英老师的画作,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新的认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吴英老师的作品,真的很棒,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中国画创新先驱者吴英】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中国姓氏始祖“包”的由来 下一篇:明朝“铁面御史”林兰友起兵反清,在福建群岛恢复明朝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