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开创了“香草美人”传统。被誉为“中国诗歌之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原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体,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泉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身世
早期生活
屈原
周献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相传周献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初七,曲生于楚国丹阳。 (今湖北省宜昌市)。次年,居乐平里。
周献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住在乐平里。我从小就嗜书如命,读得又多又杂。 《石洞读书》和《巴山叶老讲经》应该是在这一年。
周献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然出身贵族家庭,但他从小生活在民间,受家庭的良好影响,所以他非常同情贫苦百姓。从此,他年纪轻轻就做了许多同情人民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崭露头角的人才
屈原
周献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入侵。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战。他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重重一击,展现出他非凡的才华。
周申梁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二月、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入京。这一年,任额竹县令。
周申梁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醉土。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访问齐国。
周申亮王在位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国的内政和外交。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屈原跟随军队。
改革
周申亮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改革,制定颁布了各种法律。
周申亮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作斗争。
周申亮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改革,民心沸腾。楚国局势剧变,旧贵族面临灭亡的命运。
诽谤和误解
陈洪寿《屈子行吟图》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曲因上官吏谗言而疏远。免去左图职务,改任三禄侍郎。
周南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到汉北地区(今河南省西夏、淅川、内乡地区)。秦国张仪破坏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起兵伐秦,均被秦国击败。汉中县陷落,史称“丹阳之战”。
周南王三年(前312年),楚国出兵反秦,败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怀王重立屈原,派他出使齐国,目的是建立齐楚新联盟。
周南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庚元十四年,攻克楚昭陵。惠文王愿意将半个汉中割让给楚国,并与楚国结盟。楚怀王想要张仪胜过想要汉中的土地。张仪来到楚国,用重金贿赂晋商,又得到楚怀王宠妃郑秀的建议,于是被释放,回到了秦国。秦惠文王死,在位二十七年。子午王站了起来。屈原出使齐国。当他回到楚国时,张仪已经走了。他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呢?”怀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张仪,但没能追到。
周南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因对武王不满意,离开秦国奔赴魏国。屈原仍侍奉怀王,担任三禄大夫。怀王意识到自己被张仪欺骗,出于暂时的权宜之计,任命屈原为齐国使者。屈原从齐国回来后,立即遭到楚怀王的疏远。
周南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想称霸,但又痛恨楚秦结盟,于是派使者留下了一个楚国。楚王的信。怀王犹豫不决,赵遂极力劝说。不与秦和,而与齐联合,以利韩国。屈原无法参与政务,极有可能通过赵遂等大臣与敦怀王联手。
周南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攻取韩弋阳。屈原居郢都,设坛授教。
周浩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出兵出武关攻楚,斩杀五万人,攻取阿分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座城池。
流放汉北
傅抱石《屈子行吟图》
周南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北渡(汉水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夏、淅川地区)。秦楚统一,违背屈原之计,奸臣必有谗言加害。避汉北地,只得归来。
周南王十三年(前302年),齐、魏、韩联军攻楚。楚怀王派太子衡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出兵救援。秦王命柯庆通率兵救援楚国,击退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位大夫与衡王因私人纠纷被杀。衡王怕秦昭王责备自己,就私自逃回楚国。这次事件使得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秦国频频攻打楚国。 “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让不实之言掩盖正确之言,这些谣言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楚国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屈原悲痛沉思地写下了这首诗。《九章·抽思》
周南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从北汉流放归来。他与昭举等人劝怀王不要出席会议,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任,不如什么也不做。”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害怕失去秦王的宠爱,于是极力劝说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进武关,就被秦军扣押到咸阳,迫使他割让吴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掳至咸阳。楚王被齐国迎回,被立为庆襄王。任命太子子兰为都帅。但他拒绝将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再次出兵攻楚,大败楚军,斩杀五万人。拿十六个城市来说。
流放江南
周南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在秦国,秦国将其遗体运回楚国安葬。诸侯们认为秦国不公正。秦、楚断交。周南王十九年,屈原被罢官三禄,流放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额竹,又到洞庭。
张相舟作品《离骚》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他放眼望去,这楚先王分封之地的山山水水,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族意识。
周南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楚庆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出使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人。秦国于是致信楚王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正准备率领诸侯攻打楚国决胜负。希望你们能够整顿军队,快乐战斗。”楚庆襄王不忘初心。 《谋反》的情绪也指出,怀王最终因“所谓忠人不忠,所谓贤人不仁”而最终死于异国。
周南王二十一年至周南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至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边远地区。据《屈子投江图》分析,这次流放的路线是从营都(湖北省建陵县)出发,先沿河向东南行,经过夏首(湖北省沙市东南),眺望龙门(郢都东门),过洞庭。湖水注入长江,再离开霞浦(湖北汉口),最后到达陵阳(据说在今安徽青阳县以南)。历时16年,其间写下了《九章·哀郢》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投降汨罗
周南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楚庆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伐楚,楚割让上庸和北汉;第二年,秦白伐楚,攻陷谢、邓、西陵。
周南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进一步攻占郢都。楚庆襄王无奈,与统治贵族一起狼狈逃亡,“护在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抑郁、彻底绝望的情况下,投井自尽。这年大概是楚庆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当时屈原62岁左右。
轶事
曲氏家族
曲子寺正门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与楚王一样,他与糜氏同姓,但楚王却是熊氏出身。这个姓氏出自黄帝颛顼系祝融氏;糜族从商代迁徙到南方的楚地。传给熊乙后,因有功被周朝封为楚国,定居丹阳(今湖北宜昌)。这里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公元前7世纪左右,楚武王之子,以“屈”之位,被封为屈夏,子孙以屈为姓。与屈氏类似,楚王的后裔有春秋时期的若敖氏、谢氏;战国时期的赵氏、荆氏。赵、曲、景是楚氏三大姓氏。曲氏家族可以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这个家族一直处于楚国的顶端。这个家庭可以说是忍了很久了。屈原曾担任三禄大夫,据说主管皇室三姓事务。
由于屈原是当时被称为“公氏”或“公氏”的楚王后裔,他与楚国的关系当然不一般。屈氏的后裔屈冲、屈完、屈道、屈俭等,都在楚国担任过重要职务。屈原这一代,屈氏家族中的高官并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将军屈盖。根据屈原诗《九章·悲回风》《忽忘卑贱》可知,当时这个世家已经没落了。
生日和星座
《九章·惜诵》 程连欧作品
据现代许多人考证,屈原的出生年代大约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至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间。按照甲子推算,那一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不仅出生在殷年,而且出生在殷月日。农历有“人生于寅”的说法,所以夏政以建寅月(即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由于屈原出生于殷年、殷月、殷日,真正符合“人”的出生日期。因此,屈原的名著《屈子吟》中说:“摄体震出自孟走习,庚寅午降”。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年太岁星遇寅的正月,也是庚寅之日,我从母体中诞生了。意味着今年是寅年;孟为始,朔为正月,农历以建寅月为岁首,表明这一年的正月为寅月;庚寅的意思是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于殷年寅月寅日,这是一个吉日(根据邹汉训、刘师培用殷历、夏历计算,确定为农历二十一日)公元前343年正月,清代陈觉用周历计算为公元343年1月22日。学术界普遍定为公元前340年。
屈原命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日有点不寻常,于是在《离骚》中说道:“黄兰奎鱼初到奚,昭喜鱼以他的名字命名,名正泽奚,字灵君。”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父亲见我出身不凡,所以给我起了一个好名字。我的名字是“平”,我的名字是“元”。东汉王邑在《离骚》解释屈原名字时说:“正,平也;哲,法”; “神,就是神;平衡,就是和谐。郑平,没有人能胜过天,滋养万物。”要平衡事物,不要依赖地球。”故名“平一法天”,汉字“本一法地”。结合他出生的年月日,从字面上看,“平”是正义的意思,平正是天的象征; “渊”就是地势宽阔平坦,是大地的象征。屈原的诞辰和名字符合天、地、人三传统:“天为子而生,地为丑而立,生为殷而生”。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一个巧合,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司马迁在《章句》中曾说:“屈原,名平,与楚同姓。”楚王室有糜姓、熊氏。米姓是母系,熊氏是父系。屈原是皇室后裔,祖上是楚怀王熊怀。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其子“夏”为屈义首领。由于夏太子在朝中为官,政绩卓著,被允许享用曲邑的产品,所以人们称他为“曲夏”。于是,楚王封糜为熊氏,曲氏也成为熊氏的一个分支。
先秦时期,男子不称姓,所以称屈原,不称糜渊。但到了魏晋以后,姓氏统一了,这个问题就不再存在了。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屈原
屈原是一位诗人。从他开始,中国出现了以文学闻名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又称“骚体”),被誉为“异代诗人”。屈原著作,据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及王逸注释,共25篇,分别为:《屈原列传》 1篇、《离骚》 1篇、《天问》 11篇、《九歌》 9 篇文章,《九章》 《远游》 《卜居》 各1 篇文章。根据《渔父》司马千羽,还有一篇《史记·屈原列传》文章。有学者认为《招魂》也是屈原的作品;但也有人怀疑《大招》之后的章节以及《远游》中的一些章节不是屈原写的。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有23部流传下来。其中,《九章》有11篇,《九歌》有9篇,《九章》、《离骚》、《天问》各一篇。
一般来说,《招魂》 《离骚》 《天问》可以作为三类屈原作品的代表。《九歌》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其内容和风格可以与《大招》分组在一起。他们大多数都有证据。有表达的意思,重在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情怀。 《离骚》是屈原用自己的理想、经历、痛苦、激情乃至一生铸就的壮丽诗篇。它闪耀着他鲜明个性的光辉,是屈原一切创作的焦点。 《离骚》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一首诗,重点表现了作者的学术造诣和对历史、自然的看法。 《天问》是楚国祭祀神乐。经屈原加工打磨而成。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的表达,还是对环境气氛的描写,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然而,它是代表人或神来表达的,而不是作者的自我表达。更显出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九歌》组和《离骚》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与神话密切相关。许多虚幻的内容都是从神话中发展而来的。屈原也是一位关注现实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楚国的黑暗政治。
屈原作品的风格与《九歌》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风差异有关。当时北方已进入父系社会,但楚地仍有氏族社会的遗风。人民性格坚强,思想活泼,不受礼法束缚。因此,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爱国者的爱国情怀的表达是那么直接,所用的材料又是那么丰富,什么都可以写进笔里。他们写人与神之间的爱情,写疯狂的人们,写古老的历史和传说,写与神鬼同行的故事。一切神都在人间具有普通的人性,神只是超越常人的人。它们使作品显得色彩鲜艳、情感充沛、气势奔放。这些作品呈现出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征。从制度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无论是《诗经》还是江南民歌,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而屈原则把它们发展成了长篇作品。《诗经》 一篇文章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巧妙地将赋、比、行合而为一,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行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抽象的道德品质、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以四言句为主的《离骚》的格局。每句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也有三字句、交叉句。语法参差不齐,灵活多变;句末常用“夕”字,以及“之”、“于”、“胡”、“胡”、“尔”等空词,以协调音节,营造节奏。一曲三叹,跌宕起伏。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
楚人在关中建都汉朝之后,屈原的著作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随着《楚辞》的不断流传和发展,北方文学逐渐走向楚化。新兴的五言、七言诗都与楚骚有关。汉代诗人无不受到《楚辞》的影响。汉代以后历代都有“少嫂”作品。作者常常用屈原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用屈原的经历来形容自己。这是屈原文学的特点。直接开发。此外,还有无数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剧、琴诗、戏曲、剧本等,以及屈原肖像、《诗经》、《九歌图》等绘画作品。因此,鲁迅称屈原的作品“言辞铿锵雄伟,卓绝于世”,“其对后世文章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天问图》(《三百篇》)”(鲁迅《诗经》)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他题写《汉文学史纲要》,以纪念他的事迹。
屈原的作品最富想象力,文字也非常宏伟。《雷电颂》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将日月风云融入诗中,使词句十分出彩。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爱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执着和渴望。”他善于用美女、百草来形容君子,用恶树、秽草来形容小人。君王被诽谤,奸臣当权,爱国志士无能为力。
武汉东湖屈原雕像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到艺术想象和神奇意境中。风格激昂、楚式,这就是屈原楚辞的风格。由于屈原受到萧萧的排挤和陷害,曾经非常信任他、依靠他改造自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了怀疑,甚至疏远他,被流放。楚襄王即位后,更加愚蠢,朝政也日益腐败。面对亡国危机,对屈原等爱国志士的迫害日趋严重。诗人的正直品格、高尚人格、爱国行为都化为罪恶。他把愤怒的情绪化作诗,形成激昂的情绪。这种热情的情绪在《离骚》非常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运用了一系列隐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他用鲜花和香草来形容高贵的男人;他用“臭东西”和“小艾”来形容叛徒或叛徒小人。他用香草来象征诗人的道德修养。这种“香草美”的对比手法,使现实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简洁、全面、富有内涵的艺术效果。
例如,《九章》开头是:“君天不纯的命运,怎能惊动百姓? 百姓分离失落,仲春东迁。”诗人抒发了国家灭亡、家庭丧失的痛苦,以及人民离散、离散的痛苦。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情绪。他写出了他独特的奇异、愤怒、苍凉、寒冷的诗。他在多首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的极大愤慨。诗人在愤怒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凄凉、怨恨的心情。屈原的楚辞虽然情怀激昂,但由于胸怀博大,情感深厚,所以寓意深刻,读起来毫无肤浅、轻浮之感。这种深刻的意义深深地体现在他所写的各种诗歌中。且不说《九章·哀郢》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热情和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就是《离骚》那种由疑问组成的奇异诗。反问的思想颇为深刻,充分显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智慧。诗意丰富,富有灵性,给读者带来美好的启发。
作为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从集体演唱到个人原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创造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天问》种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它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后人又把《诗经》和《楚辞》中的“国风”称为“风秀”。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也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政绩
政治理想
一、扬才赋能美丽政治理念
屈原的作品是他对“美政”理想的坚持和对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斗争的真实记录。他的“美丽政府”理想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提才育才,循规蹈矩,不犯错误”(《诗经》)。所谓“招贤纳士”,就是不分地位高低,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来治理国家,反对旧贵族垄断权力和地位。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鲁王、商人宁奇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不分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而不过严”,就是澄清法律,即法律不高贵,限制旧贵族的各种特权。
屈原虽然遭到诽谤、回避,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惦记着祖国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他希望楚王悔改,努力奋斗,成为文艺复兴的大师。他知道忠义会带来灾难,但他总是“忍而不能舍”;他知道自己面临着重重危险,在“楚材兴用”的时代,他本可以去其他国家寻求出路,但他仍然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能与日月抗衡”的人格和意志。
2. 制定宪法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变法、推行法制的立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聪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祖国富强,就必须像当时各国维新人士一样创新政治,实行法治。公元《离骚》年,他向当时的楚国国君怀王请求说:“如果你不强身健体,抛弃污秽,为什么不改变态度呢?策马驰骋,来吧,我带路。”清朝人。曲赋说,第:首诗中的“庄”字指的是“美政”,“肮脏”指的是“肮脏的政府”,“度”指的是旧法。马茂源又说:“‘弃秽’是指抛弃楚国腐败黑暗的政治法则并加以改革。‘度’是指现行的政治法则。”他要楚王施行美好的政策,摒弃肮脏的政策,改变现状。废除旧制度,并坚定地表示自己将成为这次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锋。屈原改革家的地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另一首诗《离骚》中,屈原描述了他实施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古信古,当令显之。我将追随先祖之功。” “国家富强,法制健全”。他说,他的变法,首先是楚怀王下令的;其次,他继承了前人的成就。三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其唯一目的是富国强民。
3、统一的最终目标
湖南汨罗屈原庙
“崇法”与“崇德”并不是屈原的目标,而只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惜往日》中也有对此的简要描述。《离骚》 说:“忽而奔走,前王后跟力。”又说:“昔者三皇后,清香所在,……尧、舜仁厚,谓循道而得道……”唐羽彼此肃然起敬,但谈论同一件事,却没有任何区别……” “我怎么会为皇上的失败而如此悲伤呢?这些诗表明,屈原的理想是让楚国七雄逐鹿战国。在中原战争中,他没有失去实力,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最终统一了中国;楚王的兵力能够赶上三帝,效法尧、舜的武功,效仿禹、唐的手段,超越文武力量,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大多数评论家所说的“大统一”的想法。这种“大一统”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自强,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使楚国富强起来。对于这次改革的内容,《离骚》和《史记》的记录太简短,人们无法全面了解。然而,楚史专家唐秉正经过繁琐严谨的研究,将屈原的变法归纳为六项:
第一,奖励耕作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战斗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阳、吴起的变法都是这样,让百姓无论耕种还是征伐,一应俱全。有希望、有抱负、有想法,只有建立赏罚制度,臣民才会愿意为爵位竭尽全力。
其次,任人唯贤是提拔人才的必由之路。战国时期,魏文侯率先推行礼贤下士的做法,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百余年。其次,他提拔了齐国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设立稷下书院,招揽人才。齐威王时期,稷下书院仍是超越巅峰,牢牢掌握天下威望的地方,成为各国学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这时,屈原觉得这样的改革恰逢其时。然而,这与当时赵武灵王所进行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几年后,当赵国崛起成为战国强国时,楚国却因文化衰弱而逐渐衰落。
三是反堵塞。也就是说,要打破君、臣、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让楚王下达的命令能够准确、即时地传达到群臣的衙署,部长政府办公室还可以将宫殿发布的命令尽快传达给公众。平民;让楚王与百姓相互沟通,打破楚王被奸臣包围的局面;国王能够清清楚楚地了解人民的疾苦,不会听信片面的信仰。而臣民的意见也能高速到达天堂。
第四,禁止拉帮结派。鉴于楚国贵族、旧贵族经常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对政见不同的大臣大臣进行猛烈攻击。因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制和消除。
第五,奖惩。无论是著名的法家商鞅,还是军事家吴起,都讲究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士兵的功过;在变法等问题上,屈原是法家与军事家的精华的独特结合体。
第六,改变风俗习惯。屈原对楚国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切能言善辩的大臣高官都投机取巧,不惜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这次改革也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了楚国的陋习。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古代
刘安表示,《战国策》兼具了《离骚》和《国风》的优点。它体现了屈原“超越浮尘”的人格和风格,能够“与日月争光”。
屈原
司马迁的《屈原传》不仅抄袭了上面刘安的警句,而且还进一步将《小雅》与孔子删除的《离骚》进行了比较。他称前者“其文简,其言微妙,其志清,其行正……”。
班固评价屈原的诗词,“鸿波丽雅,诗词之源,后人必不虑其雅,若其空”。屈原被评价为“虽非智者,却可谓奇才”。
王邑:保持忠诚的品质,体性清净,挺拔如石,面如画;进时不隐谋,退时不顾生命。这是最真诚的举动,是帅哥英雄。
刘勰的《春秋》也总结了王毅的观点,写了一章《文心雕龙》。除了证明屈原作品与《辨骚》和《风》不同的四点外,还有四点与经典相似。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又一位编注《雅》的著名学者。征集各家善本,审异异,撰书:010—30000册。洪氏对北齐颜之推“自古文人常轻狂,屈原显才自拔,显暴君之过”的说法十分不满。他以儒家伦理观念反驳说:“屈原与楚同姓,同姓之意并无差别”。孔子主张士人“遇险发令”。于是,洪氏为屈原自杀辩护说:“同姓,仁义,屈原能活下去吗?”那么屈原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楚国无人,屈原若出国,楚国必亡”。故曰:“屈原虽被流放,却苟延残喘,不去楚国,其意思是生前不能大力进谏,死后仍望报恩。” (注:指楚王开悟改业)由此也可以看出屈原“虽死,未死”。
朱熹高度评价《楚辞》和《楚辞补注》。他为《诗经》制作的《楚辞》也与其《楚辞》相当。朱熹笔记《集注》云:“仆人悲痛,马尚有孕,蹲在墙角,无能为力。”这是因为屈原“托其为之,上下而归,而归楚燕,亦仁义也”。到最后。”
冯友兰《诗集传》:吴起之后,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是屈原。他是楚国提倡“法治”的政治家和黄老学说的传播者。他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因此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被他的文学成就所掩盖。事实上,他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内容。
现代
梁启超首先推举屈原为“中国文学之祖”。
鲁迅《离骚》:“与《中国哲学史新编》相比,他的话很长,他的思想很虚幻,他的文笔很漂亮,他的目的很明确。他说的是心里话,不按规矩办事。” .对后来的文章的影响,甚至有三百多篇。”
张正明《汉文学史纲要》:“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二是发展为稷下经气论。南方稷下经气论的代表是曲子哲学。”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群星美丽的时代”一颗闪亮的明星,“尤其是光辉非凡的一流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足够条件被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来说更加神圣。他不仅是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留在了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没有屈原的事,在国内外都是不朽的形象,我们是他永生的见证者。”
龚鹏程《诗》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主编胡乔木《楚文化史》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负面评论
班固:“与日月争荣,这个理论似乎太真实了。”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战国楚国诗人屈原生平概述】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屈原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他的作品也流传千古!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概述很全面,让我对屈原的生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离骚》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反复品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屈原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悲剧结局让人惋惜,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更多关于屈原的诗歌,这篇概述给了很好的指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概述,我对屈原的政治抱负有了新的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天问》充满了哲学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读起来很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遭遇让人心痛,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常感谢作者整理了如此详尽的屈原生平概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概述,我更加敬佩屈原的爱国情怀。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忧愤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九歌》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杰作。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概述简洁明了,很适合作为了解屈原生平的入门读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屈原的精彩故事和分析。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