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作者:刘汉军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6月14日

端午节,我们远远地祭拜屈原。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与节日、民俗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屈原: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屈原,一个被一代代中国人年复一年铭记的祖先,一个被历代文人夜夜吟诵的巨人,是我们民族灿烂的精神篇章中的一个沉重的称号。

拨开历史的云雾和激战的尘埃,一个孤独行者的雄伟身影从两千多年前的遥远之地渐渐走来。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细数中国古今圣贤,屈原应该名列前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值得纪念的爱国精神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敢于为国家、为身体、为理想牺牲自己的忠、勇、才、爱国人士。主义战斗机。

屈原: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离骚》 《离骚》 之后无

感谢司马迁,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从浩瀚的历史长河和永恒的汨罗江中被抢救出来。他在《史记》里花了1200多。这句话让后人记住了那股不屈的脊梁。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人,籍贯湖北秭归。他出生于公元前340 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 年。屈原年轻时曾是楚怀王的弟子。他留在他身边,受到高度重视。他参与并主持了楚国许多重要的军事、政治、外交事务,起草宪法、修改法律法规,展现了他高超非凡的治国才能。这段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时期奠定了他事业的巅峰。

屈原一生的另一个层面是他的文学成就。他的创作堪称中国文学壮丽风景的顶峰。《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最浪漫的政治抒情诗;《天问》用独特的提问形式和极其神奇丰富的想象力,向上帝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们不仅尊天敬神,又问天问古喻今,探问现实,质疑巫术盛行,充满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在祭祀歌曲的基础上精炼而成。由此产生的《九歌》结构精巧,色彩绚丽,气势磅礴,塑造了或雍容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香君、香人等神仙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九章》 《招魂》之后就没有《离骚》了。《天问》 之后将找不到《九歌》。《离骚》 之后将很难找到《离骚》。屈原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聚集在这座山下,挖掘文学的泉源和源泉。思想的深井。

屈原的钢骨之魂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追溯中国文化的源头时,都不能不看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铁骨头。

首先,国家是第一位的。屈原胸怀远大志向,关心国家,辅佐朝政,勤奋工作。他主张对内变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这使得楚国富强,在诸侯之中势力强大。他“善治乱,善言辞”,“会客,周旋诸侯”,内外兼修。但他并不总是胜利。他遇到了一个深入楚王宫的来自外部的强大政敌。秦国宰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充满了狡猾、狡猾和勇敢。他一生中有两项最值得骄傲的政治成就。首先,他多次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称霸扫清了道路。其次,他成功地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导致楚国驱逐了忠良。失去意识,失去崛起的基础和机会,最终被秦国灭亡。这两件事合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很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感受到他威胁的对手。他贿赂晋商,设下诡计,欺骗楚王,诽谤屈原。可以说,他的用意是好的,也是有他的算计的。屈原清楚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人是强大的秦国。 “秦皇就是秦皇,楚王就是楚王。”要么楚国吃掉秦国,要么被秦国吃掉。但屈原心系国家,却没有注意到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正义败给邪恶,屈原败得很惨。从某种意义上说,楚秦之战本质上就是屈张之战。屈死楚灭,骄秦胜。尽管如此,屈原至死都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历史的篇章总是充满了光滑和停滞的墨迹。关于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时常发生,让人唏嘘不已,但车轮总能在曲折中前行。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统一战争,是许多帝国梦想的灰烬和推翻。屈原的政治知识使他看清了战争的本质,他知道战争的胜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常人更深,更痛苦。国家即将灭亡,他无暇顾及个人恩怨。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前途,甚至自己的生命。在一切幻灭之后,他倾尽一生的最后一跃,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这种忠国信念构成了屈原精神的主体,并逐渐凝结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关心百姓。屈原居庙宇,忧天下;他虽身处荒野,却向往圣殿。他曾对楚怀王感情深厚,一度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几乎全部寄托在楚怀王身上。却恼他不战,怨他不顾,恨他无用,哀叹他的不幸,感叹愚王祸国欺人。亡国之事可谓是爱恨交织。尽管他屡屡被疏远、陷害、疏远和流放,但他仍然每一步都回头望着,希望国王能够醒来,被召回。在“楚晋之才用之”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像春秋时期的孔子那样出走、周游列国。他一边寻找贤王,一边开辟自己的政治实验田,一边传播真理,宣扬自己的政治道德理念。然而,屈原宁愿死也不愿离开楚国。他对国家和国王的忠诚可以时时学习。尽管屈原对自己的新主人庆襄王这个昏君抱有幻想,但他仍然在荒野中游走时用诗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提醒朝廷,但最终只是一厢情愿和感伤。徒劳的。屈原对皇帝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是并存的,他更加关心民生。他深受忠君与爱民之间的矛盾之苦。他“长叹一口气掩泪,哀叹民生之艰辛”。他以人为本,尊天敬祖,体恤苍生,为百姓求情,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作为皇室的重要大臣,屈原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反对食清实录,限制贵族的特权。他知道这肯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不怕后果,只怕皇帝舆论的失败”。 ”,他对人民和王权的忠诚是显而易见的。两千多年来,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三是坚持真理。真理在于发现它,但坚持它是困难的。坚持真理需要智慧。屈原负责许多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在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都有自己的主张。他倡导法治、改革旧事、弘扬民主、选贤任用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强大的楚国无疑是有价值的。比如,他提出“提拔人才、授人以才、循规蹈矩、不犯错误”的思想。他以奴隶傅说、屠夫鲁王、商人宁奇的故事为例,说明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这种人才可以振兴国家。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开创性的。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屈原深恶痛绝“世间浊而不分物,喜藏美而嫉妒”的世俗污秽;政治失误、官员腐败、贵族阶级的贪婪,他竟然敢控诉楚怀王、攻击庆祥王,威严凛然,寒光闪烁,气势磅礴。坚持真理需要不屈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志向和政治主张一旦确定,他就坚定不移,“虽九死而无悔”。即使在被贬、被流放的路上,他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就像一个战士一样,他从不回头。屈原的正义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奋斗的勇士。

四是高尚的感情。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尚气节的坚持。 “作荷花作衣,采芙蓉作衣”、“朝饮玉兰作露,食秋菊晚食”,这些花香扑鼻、金光闪闪的精美文字,都体现在其中。像一面镜子。他纯洁的灵魂和高尚的心境; “王后美丽的树上挂满了橘子,受命不移,生在南国,坚固得难以移动,更是野心勃勃……本质里面是白色的,很像……你有年轻的志向,但你不同;你独立,不屈服,你怎么能不高兴?”他用橙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表达了他始终如一、不屈不挠的性格;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但我只喜欢修行。始终”,“当全世界都浑浊时,我独自纯洁,当所有人都沉醉时,我独自清醒”,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坚持。洁身自好,清醒自重,清正凛然,“宁死流亡,不忍如此”,“宁赴湘江而为”。埋在河鱼腹中,怎能蒙上世间尘埃的洁白?”表达了他对“圣人蒙羞,祖师倒立”的黑暗时代的猛烈攻击,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即使酿成灾难也决不求和的坚定决心。

伟大的悲剧英雄

忠烈曲子,叹一千年!

一声赞叹,一声哀叹。屈原一跃而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楚社会问题丛生,政权黑暗、腐败、摇摇欲坠,政治环境险恶,官场没有清明正气,这让屈原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他的真知真知被君王视为草草而抛弃,他的才华被无能之人所嫉妒。 “上官官与他同列,争宠,损才。”楚怀王授权屈原负责起草国家宪法。屈原的草稿尚未定稿,但“上官吏见之,欲夺之,屈平不肯”。上官大臣于是到楚怀王那里诽谤、控告屈原,使他“信疑而忠”。还被人诽谤。”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妖怪的“嫉妒、嫉妒、仇恨”害了一代忠臣仁人。

更悲惨的是,屈原遇到了两代愚昧的君王。

强秦兵临城下,弱楚危在旦夕。然而楚怀王却屡次落入张仪的计谋,背弃盟约,与齐国断交。他变得愤怒、不忠、贪婪、自私和短视。最后,他孤身一人,无法寻求帮助。孤身一人的屈原看到了楚齐断绝外交关系的严重后果,试图阻止却徒劳。相反,他被逐出朝廷,流居汉水以北。后来楚怀王最终被秦国所困,死在异国他乡。被流放的屈原“心怀楚国,心怀君王”。他为老主人的去世感到悲伤和愤怒。他更为这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新主人感到难过。他愤怒于新主任由满清王朝的奸臣昏庸祸国殃民。庆祥王更是心胸狭隘。一怒之下,他将屈原赶到了更加偏僻、艰难的江南。屈原面容憔悴,形容干瘪,披着头发唱歌,顽强地写下一首又一首政治诗篇。他执着地讲述了自己的爱国忧民之情,救国救世的方略,坚定地表达了楚国复兴的梦想。无奈,庆襄王在谄媚秦国、亡国之路上越陷越深,楚国疲惫不堪,濒临灭亡。公元前279年,秦国猛将白起攻打楚国,引水淹没城池,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他还攻克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国都城郢城。次年五月初五,一代著名爱国大臣屈原投江而亡,留下了永远的仇恨、永远的冤屈、永远的悲剧。

侍奉贤王的大臣,会遇到贤能的人。这就是历代中国官员所追求的繁荣环境。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王与王之间的博弈。一个国家的强大,取决于一个国王的清明。屈原经历了三代君王,侍奉了两代君王,但每一个都比上一个更愚钝,更没有资格。楚怀王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他到了秦齐,没有遵守诺言。他糟糕的政治品格和低下的政治智慧,使得楚国的衰落不可避免。庆祥王毫无政治智慧可言。他又聋又瞎。纵容小人谋取权力,楚国走上了灭亡的快车道。两朝之祸,总的来说,是楚国的祸,更是屈原的祸。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从光明到暗淡直至去世,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自己的无知。

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野心未能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和缺乏强大政治集团的统治。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与王的矛盾,是变法与保守、民权与君主、维权与专制、分权与集权的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这是他的改革思想和国王的权力意志之间的问题。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利益冲突的深刻体现。而且,这些矛盾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迅速发酵、激化、升级,使社会的解体迫在眉睫。外有强人虎豹包围,内有蝼蚁贪婪吞噬,楚国岌岌可危的大厦还有什么理由不被推倒呢?屈原满腔热忱,想要力挽狂澜,他无疑会成为冲突的一方。这是弱者与腐朽势力、利益集团的对抗。弱小的书生想要用手臂挡住汽车。这就是他的天真、天真和单纯。面对内外腐朽的统治制度,屈原没有跳出专制权力的藩篱,也没有号召人民推翻专制统治的意识和力量。他不像70年后的农民陈胜、吴广那样勇敢无畏,不像楚国贵族后裔项羽那样勇敢,更不像流氓无产阶级刘邦那样无所畏惧。这三批人都是楚人的后裔。他们共同作战,三年成功灭秦,应验了屈原同时代先知的预言:“楚虽三户,秦灭则楚必亡”。脱离政治体系使他失去权力,脱离民众使他失去根基。屈原的挣扎,无异于抓住自己的头发,将其拔起。就算他把头发全部拔掉,也无济于事。这是不彻底的反抗,但反抗总比不敢反抗好。

屈原的悲剧在于他的学术愚忠。

无论是愤怒还是怨恨,无论是骂还是哭,屈原对皇帝的忠诚从未动摇过,他的死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源于他所受到的封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源于他的政治理想对专制统治的依赖和依恋,源于他对王权的忠诚和臣服,源于他的政治道德和人格。有人说他为才所困,为情所惑,实在是太低估了屈原。屈原的远见和抱负是他的同僚所望尘莫及的。然而,他有学者的气概,也有学者的弱点。他重文不重武。他有远大的抱负,但缺乏策略。他没有革命的勇气和能力,也没有用武器响应号召。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他们却没有勇气发声、做事,也没有勇气在街头脱颖而出。他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一个国王身上,被盲目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时代潮流、王朝更替、社会规律、人民力量。他的忠王思想显然带有浓重的愚忠色彩,是一种文人式的反抗。是那个时代抹不掉的胎记。

屈原以死净化自我、明志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他自己的纯洁并不能换取世界的纯洁。他的投河,无疑是投向黑暗、腐朽、窒息、默默无闻、君主专制、肮脏官场的自杀式炸弹。一声惊天怒吼,却只是炸响。最终不利于国内政治矛盾的缓和和消除。对于民生的改善和楚国命运的复兴毫无帮助,更撬不开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重铁板。他的自杀,给一个国家的衰落带来了不祥的结局,激起了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涟漪。

屈原从政治的巅峰跌落到人生的困境,从政治家跌落到落魄的学者,从理想跌落到惨淡的现实。这种落差使他的思维从宽泛到单一、从宏观到微观、从精神到精神的转变。变得固执。他看到了楚国的灭亡,不愿意接受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趋势。他在奋起反抗和隐居之间做出了痛苦而尴尬的选择。事实上,这是中国第一次统一前夕的一场毫无意义的斗争。一切都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被碾得粉碎。屈原稀里糊涂地扮了一只正直的螳螂,既可敬又可怜。为不值得的政治制度而死,是屈原的局限性,也是屈原的悲剧。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中国文化的精神巨雕

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应该向比他年长210岁的“圣师”孔子学习。当时,孔子在周游列国,没有被重用,或者被献给别人而没有被使用时,心情郁闷。但他看清了现实的无奈,并没有过多责怪别人。他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沉浸在经典和诗歌中。梳理古代经典思想,融合创造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就像一轮明月,折射出人类2500多年的文明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孔子是影响最久、影响最深远、影响范围最广的思想家。他在建立历史文化高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精神高度,这是后人无法比拟的。天有眼,巨如风。当一扇门关上时,它会轻轻地为你打开一扇窗。只是屈原没有听到风吹开窗户的吱吱声。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屈原的刚强和孔子的柔美,都是民族的骨气和性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巨雕和英雄史诗。

我之所以感谢司马迁,是因为他敢于真实、客观地评价屈原。像屈原这样的贬官,很难在当朝史家的著作中找到真相。正如中国历史上很多文武将领总是被利用却被抛弃的评价一样,历史属于胜利者。历史。但司马迁不同。屈原愤怒投江150年后,他站在汨罗江边祭奠先贤。那时,他只有20多岁。他同样有丰富的知识,也同样有家国情怀。 “我到长沙,亲眼目睹屈原坠入万丈深渊,不禁落泪。”他大声朗读屈原的诗词歌赋,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潸然泪下。所以他写的屈原才那么真实,那么有气势。司马迁的眼泪是屈原溅起的水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情感清流,因为25年后,即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变”而得罪了汉武帝。 ”,出于同样的悲剧,同样的悲剧,他发出了一首慷慨的挽歌:“每个人都注定有一死,可能重于泰山,也可能轻于鸿毛。”我想司马迁应该非常重视屈原的死,但他却把自己看得很淡,因为他要写一本书,保存历史,记录包括屈原在内的悲剧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也应该向比他小210岁的司马迁学习。孔子、屈原、司马迁都有自己的志向,他们都是中国精神的骨干。

拦车的螳螂也是英雄,拼死也是一场战斗。水柱冲天,豪气止流。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竖立了一座让后人万年仰望的丰碑。

仰视需要载体。一场文化盛宴,不需要山珍海味。一个粽子就够了,再加上雄黄酒辟邪、龙舟队伍蓬勃就更好了。粽叶棱角分明,香气扑鼻。每年端午节,各式深情。你咀嚼、品味的,是一种精神。有趣的是,中国人选择在孔子诞辰纪念日纪念他,也选择屈原忌日作为节日。从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语境就充满了淡淡的忧郁和缠绵的诗意。

用户评论

该用户已上天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红颜

屈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屈原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屈原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屈原的悲剧,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中华文化的印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我发功喷飞你

屈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伪心

屈原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屈原的思想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心叵测i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荒唐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肆

屈原的诗歌,是中华文学的瑰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屈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屈原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端午节帮你长知识:西施不姓奚,屈原真的姓屈吗? 下一篇:为什么怀念屈原?学了这几个字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