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和
夫守蓬卯,因兵卒,衣服、鬓被烧毁。
桑陀来纳税,田地荒凉,却收了秧苗。
有时采野菜、根煮,用树叶旋柴做饭。
山再深,也应该没有办法避免被征服。
【欣赏】
杜荀和是晚唐诗坛一位极具特色的现实主义诗人。《山中寡妇》是他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
唐末,朝廷衰落,连绵战乱,造成了“十年四海尽杀”、“山中鸟儿分民哀”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山中寡妇》描述了一个家破人亡、无力缴纳巨额赋税、即使逃到山里也难免“徭役”的寡妇形象。谴责了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农民的罪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感情。最深切的同情。
上联曰:“夫因兵卫蓬卯,麻衣鬓被焦。”首先,它向读者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经历,描绘了主人公的外貌。战争带走了她的丈夫,让她无助。她独自逃进山里,住在一间茅草屋里。她穿着粗麻布衣服,鬓发黄,面容憔悴。可见主人公身世贫乏,处境艰难。这个寡妇,她的男人当过强者,却死于战乱。从下面“时不时地摘野菜”和“打柴”的描述来看,显然她还是一个中青年妇女。据说她的头发应该很漂亮。由于受尽煎熬,她的鬓发已经枯黄枯黄,显得格外苍老。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了人物内心的悲凉和悲伤。
下巴对联曰:“桑树废而仍赋税,田荒而收苗”。战争导致桑田荒废,但桑税和捐粮还是要交。 “收苗”是指对幼苗征税。 “桑遮”为衣之源,“田园”为食之本。眼前“桑树荒”、“田荒”。农民没有食物,没有衣服。然而州县实行湖中捕鱼的政策,仍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叫这个深山里的孤寡寡妇如何生存?在这副对联中,作者大义凛然地为“寡妇”发声,控诉了晚唐封建统治阶级无与伦比的暴政。
金莲“有时采野菜、根茎煮,纺成柴,用树叶烧”。描写了苛捐杂税下极其艰苦的生活。 “适时采野菜”、“翻砍打柴”是指不断地挖野菜,然后砍柴,形容山里寡妇艰难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 “用根煮野菜”、“用柴叶煮野菜”,不仅是吃野菜,而且是用根来煮;不但用柴火煮,还用鲜叶煮。这是因为田地荒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就连野菜、柴火都来之不易,收获后他们都非常珍惜。这两句语言平实,双重,渲染了山中寡妇难以想象的困境。
最后一副联是诗人面对人民水深火热的黑暗现实时的深沉感慨。山再深,也难免徭役。”前句的“深”二字,是意境的层次感,是对内容的强调。重赋赋税,无奈逃入毒蛇猛兽横行的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无孔不入,即使她逃“深山”,也逃不出“深山”的陷阱。结语直接谴责了封建制度的暴政,加深了全诗的主题。
【杜荀鹤《山中寡妇》鉴赏】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读起来让人心酸,真是一篇佳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山中寡妇的艰难生活,让人感同身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山中寡妇》,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女性的命运真是太悲惨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中对寡妇辛劳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让人印象深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荀鹤的这首诗语言质朴,却充满了情感力量,令人动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山中寡妇》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通过对寡妇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是唐代诗歌中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作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不仅写景,更写情,让人感受到寡妇内心的孤独和苦楚。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山中寡妇》,我对杜荀鹤的才华更加佩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以悲凉的基调,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山中寡妇》是一首充满同情和关爱的诗歌,让人感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荀鹤的这首诗,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山中寡妇》这首诗,读完让人回味无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荀鹤的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对寡妇生活的描写,充满了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是一首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通过对寡妇的命运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山中寡妇》,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尊重女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