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1】
”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房子的屋顶雕成山形,短柱上画着水草图案,怎么能算聪明呢?”
【翻译2】
” 孔子说:“臧文仲在蔡地时,他所住的房屋,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画有水草图案,怎能算贤明呢?”
当我们说“翻译2”时也是同样的情况。更多专家还是认同“译1”的说法。臧文仲为乌龟建造了一座超越皇帝祠堂的房子。没关系。我们不限于讨论此类问题。只要我们说臧文仲越界,并不影响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贤能不是僭越的借口
臧文仲在当时被称为“智者”。他仗着自己的贤名,不太讲究礼仪。他无视周礼的规定,收集了蔡地出产的皇帝专用的祭祀用龟,还建造了一个大房间来藏龟。更让孔子生气的是,他竟然用了皇宗庙的“山缝藻类”风格来装饰大屋。在孔子看来,这是一种严重的“逾礼”行为。因此,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我们还记得《八佾》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吗? “国王有树挡门,关家也有树挡门。国王是二君中最好的,有叛逆,关家也有。”有叛逆者,关氏知礼,谁不知礼?”虽然管仲“桓公与九诸侯孔子以“管仲相桓公,称诸侯,治天下,民受其福至今”等丰功伟绩,认为其“仁”,但他还是想指出他“不懂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与“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孔子一生饶恕了谁?优点并不是傲慢的借口。
孔子与臧文仲的恩恩怨怨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姓姬,姓臧,名陈,谥“文”,号臧孙臣。春秋时期,吕大夫为世袭司寇,行礼以保官职。臧孙臣的“孙”是尊称,“臧孙”不是姓氏。 “臧孙”仅限于族长的称号,普通的氏族成员只能称为“臧”。所以,臧孙辰是臧家,而不是臧孙家。就像季孙、孟孙、树孙一样。
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时,正值齐桓公称霸,齐鲁实力悬殊。他受命在危难之际对付鲁庄公、闽公、奚公、文公四位君主,肩负调停的重任。臧文仲曾废关以商,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和外交才能。臧文仲博学多才,学识渊博,不拘小节,思想比较开放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臧文仲认为,“智者病时让夷,官当政时不避难,当权者体恤百姓疾苦,此无违国”。 ”重民重国重富,体现了他更加开明的施政。他相信,如果国王“自己犯罪”,他就会“变得与他的繁荣相反”,“罪人”就会“突然死亡”。 “随人之欲,则能成;随人之欲,必得善利”。他废除了税收和商业壁垒。促进了新兴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他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在处理保民与保财的关系时,他建议庄公用名器向齐国收购米时,他认为:“民有病死,必须铸名器,藏宝物。” ”(《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攻打鲁国的关键时刻,他说:“国家急需,唯有得一切者才行。”臧文仲极力反对奚公用残人的做法。作为“抗旱准备”,他提出了一系列抗旱保民的措施,“正值岁月,饥不祸害”。食积钱,供瓮鼓励分。”又指出:“什么是古巫求雨的巫Wn?天若欲杀,不如不生;天若欲杀,不如不生;若欲杀,不如不生。他对人祭的反对已经有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是祭祀和牺牲”的观念还很盛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宝物和牺牲。臧文仲的名气与他的高尚道德是分不开的。属下,身居要职,不居功劳,赏罚分明,为世人所景仰。
臧文仲死后数十年,鲁国大夫穆叔宝出使晋国时,曾与晋国大夫范玄子讨论什么是“不朽”。穆叔宝曰:“鲁国先臣,名臧文忠,既无,则曰立,故此意也!”宝闻曰:‘第一是立德,第二是立德。一是立功,二是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立”(立德、立功、立誉)是古人评判历史人物的终极标准。在穆叔宝看来,臧文仲“有言”,即有利国利民的真知灼见,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在《卫灵公》里,还有一个地方是孔子的。评论臧文仲:“臧文仲才是盗取皇位的人!孔子说臧文仲是盗官之人!他知道刘下惠是个贤人,但不推荐他去为官。除了《论语》中批评臧文仲外,《左传》中还有孔子点名批评臧文仲“三不仁、三不智”的记载:臧文仲有三不仁,三无仁。铺飞鸟,废六关,织蒲为妾,作空器,倒祭,祀爱居,三事不明(《左传·文公二年》)孔子曰臧。文仲做了三件不厚道的事:让詹钦(刘下惠饰)隶属,设六关收税,让妃子编席出售,与百姓争利。他做了三件不明智的事:为一只大乌龟建造了一座大房子,并按照皇帝祠堂的风格装饰它;他允许夏父富士不加阻止地举行不守规矩的祭祀活动;他允许人们祭祀海鸟。
至此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伟大的臧文仲,功绩几乎与管仲一样多,但为什么孔子只批评他而不赞扬他呢?为什么肯定管仲的仁慈,却说臧文仲不仁不智呢?
臧文仲去世于公元前617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臧文仲在孔子出生时已经去世了60多年,而孔子比臧文仲年轻了几百岁。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恩怨。即使有像晏子这样的人与孔子有矛盾,孔子也总是会称赞他们,不管他们过去有什么恩怨。
先说孔子给臧文仲列出的六罪:示鸟、毁坏六关、为妃子编香、制造假器皿、歪曲祭祀、崇拜恋人。
夏展钦:“知贤者于柳下,而不与贤者并立。”这只是监控和用人的问题。这就是臧文仲与孔子在用人标准上的差异。你认为一个人很优秀,但我不认为他很优秀。这么正常的事情,被孔子拿来批评臧文仲了。刘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姓詹,名霍,字秦。他吃的是流下的食物,死后谥号“惠”,故称流下会。鲁孝公之子公子詹的后裔。刘下惠与臧文忠同时任鲁国官员。鲁习公在位时,任判官,掌狱。柳下惠不肯阿谀奉承,生性正直,显得迂腐不切实际,连续三次被革职。刘下惠的仕途虽然并不顺利,但他的道德知识却闻名于世。在个人修养方面,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安心坐”的成语。他对各国高官向他提供的丰厚俸禄不为所动,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从当时的政治现实来看,刘下惠屡遭罢黜也在情理之中。臧文仲辅佐国事,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天灾人祸负有第一责任。他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追求名誉的道德家或不切实际的空谈家。鲁僖公二十六年,臧文仲原本打算亲自前往边境,阻止齐孝公攻打鲁国。但因突发疾病,他便让柳下惠代劳。刘下惠反而迂腐地讲起了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志道认为,以言辞退兵不妥,也不可行。当时,境内已经有大批军队。臧文仲无暇听他滔滔不绝的演讲,粗鲁地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国家急需!凡是有能力的人都会去的,我愿意用我的言语来贿赂他。” 。他可以被贿赂吗?” (《国语·鲁语》) 臧文忠首要的责任就是如何撤军,那么他又要讲究什么礼仪呢?但刘下惠说的是“大事教小,小事做大事”的死板教条。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这样的迂腐之人,怎能不被“三废”呢?而孔子却在这件事上偏向刘下惠,批评臧文仲“明知刘下惠是贤人,而不与他站在一起”,还骂他是“窃王者”。作为国家的当权者,臧文忠不需要像刘下惠那样不切实际的道德知识和规范性的言论。
废弃六关:“废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废弃的,一种是新建的。目前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西周是宗法社会,实行朝贡制度。宗主国的财政支出应由诸侯国按时缴纳,诸侯国应由士大夫缴纳。不需要设立海关、征税来解决国家财政支出问题。西周中后期,宗法制度逐渐衰落,贡品入不敷出。这时才设立了税收海关,以弥补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这与臧文仲“废六关”的时间节点大致一致;第三,孔子反对臧文仲“废六关”。 “关”被认为是“不仁”之举,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破坏了旧制度,与百姓争夺利益。因此,这里的“废”不应是废弃,而是新建。
妾织蒲席:臧文仲的妻子平时在家织一些蒲席,到市场上卖,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值得极力推崇的美德,却遭到了孔子的激烈反对,还被贴上了“不仁”的标签。孔子是小题大作吗?我们知道,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恢复了西周的礼制。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社会。士、农、工、商分四业,各司其职。不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否则会扰乱社会秩序。野人、村民只能种田,工人、工匠只能干活,官员不能做生意,不能营利。臧文仲的妻子织蒲卖,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礼仪,更何况孔子不喜欢臧文仲,当然要批评她。
假兵器:指本章所说:“臧文仲居蔡,有山节藻”。
臧尼斯:指臧文仲纵容夏不二违反礼仪的行为。孔子认为臧文仲懂得礼法,却未能有效制止违反礼法的行为,是不够明智的。
牺牲与爱:这也是柳下惠和臧文忠之间的矛盾。 “鸳鸯”(yun j)是一种罕见的大型美丽海鸟。一日,鲁国都城曲阜东门外飞来一只爱情鸟,三天没有飞走。臧文仲感到奇怪,同意了百姓的祭祀请求。刘下惠觉得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祭祀必须谨慎进行。中国人祭祀这对夫妇,违反了祖宗礼节。刘下惠从古代黄帝开始,列举了颛顼、喾帝、尧、舜、鲧、禹、齐、明、唐、姬、文王、武王……迷雾之中,对臧进行了雄辩的批评。文忠。他最后说道:“如今海鸟已至,不知如何祭祀,以为是国法,难仁慈智。” (《国语·鲁语》)臧文仲听到刘下惠的批评后,接受了刘下惠的批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将刘下惠的话刻在竹简上,传给三位大臣。但这并不代表柳下惠就是讲道理的。臧文仲任尚书。海鸟的到来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恐慌。他的首要职责就是稳定民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只能采取祭祀的方式。这一举动是可以理解的。至少臧文仲与此事无关。意图。但柳下惠却借题发挥,无理取闹,对臧文忠进行无理指责和批评。这种迂腐任性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孔子评判历史人物时,基本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言行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二是言行是否符合“礼”的规范。第二,道德修养是否达到“仁”的境界。也可以说,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儒家思想和行为规范。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即使臧文仲在辅佐时期为鲁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很难得到孔子的认可。就像管仲对齐国的巨大贡献一样,他只得到孔子的评价“不俭”、“粗鲁”。那么为什么孔子说管仲仁仁,而臧文仲不仁呢?
在孔子看来,管仲、臧文仲等人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在朝野上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他们侍奉皇帝、造福百姓,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不值得赞扬的义务,也不能称为仁。孔子有很高的仁爱标准。他评价自己的学生时,总是有某种天赋可以接受,但也很难说不仁。管仲被任氏评价,并不是因为这些基本的政绩,而是因为管仲对中华文化乃至不使用武力追求人类和平的贡献。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兴衰问题,也不是个人功力或功绩的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中华民族血脉层面、关系到进步的问题。人类文化。 “桓公统一九诸侯,不是用兵车,而是管仲的势力,既仁,又仁。” (《宪问》)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使用武力,因为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他的仁,这是他的仁。这意味着管仲如果不使用武力就能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这就是仁! “管仲为齐桓公,统领诸侯,平定天下,百姓受他福佑至今。管仲虽微不足道,我却被派往左”。 (《宪问》)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平定天下,百姓至今仍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不是管仲,恐怕我们就得把头发披下来,衣服向左敞开了。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原中华民族早就被周围的野蛮少数民族占领了。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孔子评价管仲仁是因为管仲“尊王拒夷”,反对使用暴力,避免了中原中华民族被“夷”,保存了血脉。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臧文仲的政绩却没能上升到管仲的水平。
当然,孔子赞扬刘下惠、批评臧文仲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孔子个人的一些情感因素。孔子和刘下惠的政治经历非常相似。两人仕途坎坷,才华不被赏识。刘下惠长期受到臧文忠等当权者的边缘化,曾三度被罢免。孔子也长期受到季氏等三位皇帝的排挤,最后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求官。臧文仲、纪等三位皇帝都是世代掌握实权的重臣。必须致力于解决国家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他们必须更多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执政风格必须更加务实、少形式化。刘下惠和孔子处于政治集团的边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研究古代经典体系,更加理性地思考。他们自然会凭借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来对当权者指手画脚。俗话说,站着说话不伤腰!他们的诉求着眼于长远利益和人的发展,更加理想化。然而,他们的政治观点往往基础广泛,远离实际问题。在政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阻力,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容易采取保守、固执和极端的态度。政治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评判历史、批评人民时难免带有偏见和不公正。
所以,即使是圣人的话,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不能全盘接受。
道克村说道:
文种得以辅国。
夫子特指六罪;
【论语每日笔记86 山中多结藻,虽有德而不智】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句真是太精辟了!有德无智,就像山上长满了藻类,空有外表却无实际作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德者不惧。光有德还不够,还得有智慧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行是根基,智慧是方向。两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结藻,好形象的比喻!就像有些德高望重的人,却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德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句,感觉自己对“智”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行要靠智慧来引导,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话太有道理了!智者才能将德行转化为行动。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德无智,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天学到的,明天就要去实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行和智慧,缺一不可!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笔记让我对德行和智慧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山中的结藻,让人想起那些空有虚名的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要努力学习,不仅要有德,还要有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话读起来很有哲理,值得反复思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智者,懂得运用德行来解决问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行是内在,智慧是外在,两者相辅相成。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论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智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天又学到了新东西!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语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行和智慧,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